魯迅作品:《彷徨》的讀書筆記
彷徨》讀後感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铿锵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山衡》、《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紮,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呐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對于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并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坦唯《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爲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于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将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産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爲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逗信做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并不以爲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爲他并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爲他不信,所以他借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凄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曆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兄弟》讀後感
有這樣一句名言:偉大的著作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在向人們揭示現實的黑暗時,還給了人以希望。兄第下當中,我完全不能看到希望,兄第的背叛,女人的背叛,欲望的放縱,除了黑暗,還是黑暗,相當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說《活着》是在用殘酷的現實反襯人的堅強和韌性,從而給人以勇氣的話,《兄弟》裏面就隻是說出了殘酷的現實而沒給人以任何希望。
隻有看到最後宋鋼寫的那封信,看到:就算天翻地覆了,我們還是兄弟,的時候,還有點感覺,覺得或許是餘華是想通過殘酷現實反襯出真正不随時間和空間改變的兄弟之情,怎麽說呢,這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反正就是說雖然兄弟傷害了他,但是他們還是兄弟,可是或許這也是一種諷刺,即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麽是不可改變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現實終究是現實,已經變質了的東西是變不回來的,不過我希望是前一種,我願意相信,這樣我心裏會好過一些。我覺得餘華一向是鐵血的,他喜歡用殘酷的現實來反襯真正的感情的不可變性
《祝福》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着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别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隻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曆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着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爲什麽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于何種原因,我隻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曆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着。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裏,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将兩鬓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隐藏”着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争激烈的社會裏,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隻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着我們。我們都承受着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着我們,就好比束縛着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争的殘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着應試制度,認爲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适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适應,适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适應殘酷的競争,适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裏,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兼有唯美主義象征主義特征的作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