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画家都有谁?
罗朗·乌多1897年生于巴来自黎.他属于在两次大战间并未寻求惊人而自然出名,被冠以”诗的现实”抗吧攻投伟第井政困目之名的那派画家中的一位.人们一般把他们看作是印象派的最终结局
· 保罗温·塞律西埃(1863-192360问答7年)生于巴黎,逝于莫尔莱诗影步神班钢胞命阳式亲.塞律西埃作为理论家,使人忘记了他是画家,从而成为自己理论思想爱好的牺牲品.
· 乔治·修拉(1859-1891年)在巴黎出生和去世.他的一生可以用几个日期来概括,它们不是巨大事件的日期,而是其作品的创作日期,因为他短促一生中的大事就是他投查以日夜和全部发明的伟大作品
· 吉诺·塞韦里尼意大利画家吉诺·塞韦里尼1883年生于科托纳.1901年,他在罗马结识了后来的未来派理论家波丘尼.翌年,又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第一位老师的巴拉
· 保尔·西涅克(1863-1935年)在京阶老东巴黎出生和逝世.他是位狂热的人:醉心于绘画,科学,文学,政治,一句话,热爱他所处的时代.他从来都是最彻底不过的,既强壮又开朗,与其说象位画家,不如说象个布列塔尼水围仍身重帝波模案绝音伯手
· 艾尔弗里德·西斯莱(1处富名现船证井839-1899年)生于巴黎,逝于莫莱.他和莫奈一起,是纯正印象派的真正代表
· 马修·史作观阿屋编留住密斯爵士1879年生于英国哈利法克斯.他先入曼彻斯特美术学校,然后又在斯莱德学校习画.他于1910年来到巴黎,从此,便半居法担第常告损换国半居英国,成为伦敦画派的成员.
· 威廉·包梅斯特1889年生于斯图加特,他可能是德国一位最少本国风格,而最富有欧洲格调的画家.当德国现代画家都与纯汉元慢丝日耳曼的表现派有颇多联系之时,在他身上却似乎毫不存在这种影响.
· 格拉罕·萨瑟兰1903年生于伦敦.他在哥尔斯密艺术学校学习之后,主要致力于铜版画,创造具有幻觉特点的风景画和幻想画.其艺术受到威廉·布莱克及其弟子塞缪尔·帕尔默(1805-1881年)的影响,
· 康斯坦·拜尔麦克(1886-1951年)生于安特卫普,逝于布鲁日附近的贾拜克.他在1909年定居弗拉芒表现主义的摇篮莱特姆·圣马丁以前,曾在布鲁日和根特的裂美术学院学习过.他与塞尔瓦工取稳哪环形,梵登伯格,德斯迈兄弟都是莱特姆画派的第二批成员.
·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原籍西班牙的弗朗西斯·毕卡比亚(1879-1953年)在巴黎出生和去世.他的一生就是在改变着住所、朋友、思想、风格,为一种事业而斗争,然后再来反对这种事业,从而争取一个新的事物
· 帕斯森(1885-1930)真正的名字是朱里尤斯·宾卡斯.他生于自张觉接握正策损富官保加利亚的威登,逝于巴黎.说汉他的父亲是个西班牙犹太己飞斯关兰治厂慢人,母亲是意大利人,他先在维也纳上学,然后到慕尼黑,很年青时,便和讽刺报纸《简练》合作
· 加米叶·毕沙罗(1830-1903年)生于圣托马斯(当时属丹麦的安的列斯群岛),逝于巴黎.塞尚曾说:”毕沙罗是最接近自然的画家之一”.事实上,他的确为观察大自然的各种情景,并用无数油画、水彩、素描和版画把它记录下来,而奉献了一生
· 彼埃·毕维·德·夏凡纳(18卷流重员讨主24-1898年)生于里昂,逝于巴黎.现在已习惯于不把他列入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画家之中,但在当时,他却是和最伟大的画家们一起,遭到沙龙评委会的拒绝,并不被评论家所知
· 帕斯森(1885-1930)真正的名字是朱里尤斯·宾卡斯.他生于保加利亚的威登,逝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个西班牙犹太人,母亲是意大利人,他先在维也纳上学,然后到慕尼黑,很年青时,便和讽刺报纸《简练》合作
· 多米尼克·佩罗奈(1872-1943年)生于波尔多的一个村镇达朗斯,逝于巴黎.他很晚才从事绘画,并且把他那艺术工匠的良知,对于团东作感燃古讲到井准确无误、精工细作的爱好带到领域中.他恰好与我们今日对于朴实画画家的印象相符
· 约翰·皮波1903年生于英国埃普索姆,就学于皇家艺铁液还术学校和斯莱德学校.第二次大战时,他是军队画家,以一系列作品表现遭到轰炸的街道、房屋、建筑,特别是地区政府大厦和巴思市政厅被毁的景象
· 坎迪多·波尔蒂纳里1903年生于巴西希罗杜斯基.人们会奇怪为什么巴西的气候、活力、丰富繁茂的风景竟没有唤起多少画家的激情.不过,有一位画家找到了里约热内卢黄昏的美,他就是波尔蒂纳里
· 居斯塔夫·摩罗(1826-1898年)在巴黎出生和去世. 在当代艺术史上起过短暂的作用.人们承认他在美术学院作为路阿、马蒂斯、马尔凯,让·毕依的老师而立下的功勋
·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生于蒙彼利埃,于博纳拉普朗德战役中阵亡.他出身于一个信奉新教的资产阶级上流,年到巴黎后不久,便结识了与他年纪相仿的莫奈、雷诺阿、西斯莱.
· 思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1880-1938年)生于阿沙芬堡,逝于达沃斯.在1905年于德累斯顿组织起来,创立桥社运动的年青画家中,德国画家凯尔希纳是位关键人物
· 莫依斯·基斯林(1891-1953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逝于萨纳里.他的画在力求将法国艺术风格结合于自己种族个性方面,相当鲜明地代表了人们所说的”巴黎画派”的特点
· 欧斯卡尔·珂珂希卡是1886年生于波施拉恩的奥地利画家,他从1904年起在维也纳学习绘画.当时,维也纳是奄奄一息的庞大王朝的首都和伟大知识活动的中心.最惹人注目的艺术运动是青春风格派和克里姆特的精美装饰画
· 弗朗索瓦·库普卡1871年生于波希姆的奥波奇诺.他从故乡来到布拉格之后,便到美术学院报了名,但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去教授宗教课程,并在使用召魂术的一些场合去作通灵者
· 乔治·布拉克1882年生于阿让德依,父亲是位油漆建筑业的承包商和绘画爱好者.在他八岁时,他们全家离开巴黎地区,定居勒阿弗尔
观《我与塞尚》有感
《我与塞尚》观后感(一):北影节最爱
最后一幕,年迈的塞尚林中作画 得知左拉来的消息 佯装不在意地说我在工作,却再也画不下去。一瘸一拐从山上下来,坡着脚拖着拐杖,赶去左拉在的地方。在人群里远远的望着,听到左拉说曾经是个天才折翼的天才的时候,黯然离去。
塞尚追着左拉争吵时,左拉静默的眼泪。——是塞尚没读懂左拉。虽然争吵后塞尚离开左拉的家,但感觉对于塞尚来说真正的决裂或许是听到左拉说折翼的天才的时候。
如果一个画家,为了你放弃了那一刻的光线,这是真爱吧。
喜欢左拉妈妈来跟塞尚说我快喘不过气了。
结尾的字幕,St.victor火山,变幻着颜色。
《我与塞尚》观后感(二):相爱相杀里爱总是更多
“他们争吵、决裂,但是又忍不住互相欣赏。他们就像一对注定要在一起的爱侣。”
看到他们每一次别后重逢的相拥,都会莫名想到歌德捧着席勒的尸骨时说的那句:回家吧,伟大的朋友。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共同之处在于这两对挚友他们都是彼此精神上的庇护所。塞尚可以抛下他最重要的工作拄着拐杖下山只为看左拉一眼,却也可以在楼梯上用最恶毒伤人的言语向左拉宣泄他累积多年的尖锐怨气。他们把对方刺得千疮百孔,几十年后过着反转过来的人生,而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没法过上缺少对方的生活。真正的离别当然比多年冰冷的决裂痛上几千倍。
左拉对别人说:“没有指针的时钟,象征我们的友谊。”
塞尚对别人说:“我很爱左拉。”
《我与塞尚》观后感(三):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忠于艺术者,将会在通往艺术的道路上不期而遇,袜辩相互认出,好像是老友相逢,亲人重聚。
青年时期,艾克斯的塞尚就这样在一群人中认出左拉的。塞尚是银行家的儿子,大宅豪门,父亲热切盼望着将来子承父业。而左拉穷,父亲早亡。但塞尚对左拉的才华几乎是信仰着的:“我多么想我画出的画能有你笔下写出的文字那么生动。” 而左拉对塞尚也是交口赞赏:“这个人是天才。”他这么说着,可他心里永远埋着那么一丁点儿的怀疑。“你还需要时间证明你是天才。”
塞尚是老实人,对左拉对他的信任没有丝毫怀疑。而左拉是婉转的,他当然不怀疑塞尚对他才华的信任,但他的胃口更大,一个来自艾克斯的贫穷文艺青年,需要的是整个巴黎文艺界的赏识。塞尚这个本身没有名气的童年伙伴的赏识,能有什么用呢?
左拉一开始就知道,除了努力工作外,他要去取悦巴黎的文艺圈。就像他有了小小的成功后,告诉塞尚的一样,在巴黎取得成功,要周旋,要交游,要世俗。
可是,老实人塞尚怎么知道,即使知道,他也不屑。他质朴而直接,一心一意地信仰艺术,一心一意地信仰左拉,就像他对上帝一样的专一诚恳。即使这个世界,家庭不接受他作为画家的选择,即使巴黎的整个画家圈子不接受他,他始终有左拉这个朋友,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鼓励他,相信他。
可是,对一个内心纯粹,对友情怀着信仰的老实人来说,左拉心中这一丁点儿的怀疑,就是二人友情悲剧的开始。
塞尚可以接受左拉娶自己的前女友为妻,可以接受这位朋友“你要世俗”一点儿的劝谏,但他不能接受的,就是怀疑。怀疑他的才华,他的努力,他的艺术。
塞尚深处在对艺术完美羡颂表达的追求中,他说:“我有一些感觉,但我却无法将之表达出来,就像一个有金币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一样”,年轻的时候他暴戾,每次癫狂地,不分昼夜地作画,作完又将其撕毁,砸掉,好像作品让他永远不满足。一个真正的天才,在青年时期,常常要与内心中不受控制的狂热打交道,他甚至都不能理解这种狂热,他内心的能量爆棚,于兄好郑是常常做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怪事。塞尚把这种狂热用在绘画上,自从认识了绘画,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但同是狂热,一个真正的天才并不等同于疯子,他与疯子的一线之隔,就是专一的信仰,并懂得节制。塞尚的生命深处,对自己的天赋是肯定的。他选择了最终回到艾克斯,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每日在自然里作画,以自然为师,以光影为友,一步一步自己面对自然修行。他慢慢摒弃了在巴黎时期作画的疯狂成分,在他的绘画里,渐渐表现出一种和谐,你看不出莫奈对光影碎碎念的敏感,雷诺阿的轻丽细腻,毕沙罗的温厚,梵高的强烈到要闪光,要爆炸,塞尚是质朴的,和谐的,甚至有些笨拙的复归自然的本身。艾克斯的山林,是他永恒的道场。
但一个人,总归是活在自己的时代里。漫长时间的无名,当年身边的穷小子也阔了,亲友漠视和不理解,社会的否认,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天才在冷眼中走着自己的路。他不怕,这孤独的世界上,总归还有朋友,只要一个人能够理解他,能够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他的珍贵,就够了。他相信左拉。然而,左拉,却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业已出名的左拉写了一部《杰作》,以塞尚为原型,描写一位相信自己有天才但实际上没有天才的艺术家,最终自杀的故事。
塞尚读后,大为生气,他写了一封信给左拉,以示绝交。《塞尚和我》这部影片就是从收到这封信后左拉与塞尚的最后一次会面开始的。
这部影片展示着这次会面中二人的旧情,尴尬,冲突,吵架,甚至要打架。期间闪回着他们如何认识,如何成为好友,如何在巴黎文艺圈厮混,如何两地分居彼此见证对方的感情生活,左拉又如何一次次地宽慰塞尚,却默默地失去对他的信心。最终,由于信仰的缺失和对彼此的怀疑,二人在小事上不断争吵。塞尚说左拉变成了他之前所痛恨的资产阶级,左拉说塞尚一直是啃老族,不能像自己一样自食其力。塞尚说左拉是死胖子,左拉说塞尚是死秃子,然后又围绕着塞尚的前任和左拉的现任进行了一场撕逼……
是的,友情就是这样结束的,以一点怀疑开始,最后引发了一场文学艺术史上的悲催决裂。
人们不能理解,两个天才,应该惺惺相惜,怎么会决裂?
他们对于艺术都有完全的坚持:左拉每有好句,总是失眠,起夜数次,数次修改文本。塞尚创作的时候彻夜不眠,为一笔色彩想很久很久。
然而决裂是必然的。影片以它极其感性的缓慢方式,展现了艺术家看似平庸琐碎矛盾背后的根本性分裂。
左拉骨子里是科学的,现实的,塞尚骨子里却是浪漫的,极其精神性的。左拉打扮得漂亮精致,好像个资本家,塞尚满身油污,风吹日晒,祖鲁得好像个老农民。 但这两个人的外表却隐藏了他们,颠倒了他们。左拉软,善于服软,所以他虽锦衣玉食,但在塞尚面前却绝望地喊出:“我就是个失败者,因为我为了畅销而写作!”塞尚硬,永不妥协,他是山间的飞鸟,在巴黎和沙龙上虚伪弥漫的世界感到窒息。左拉以软屈服于世界,违背了当初他对艺术的信仰,而塞尚却以硬抗击着世界,在日复一日的修道中成就着自己。
忠于艺术者,在艺术的道路上会与人不期而遇,也会与人失之交臂。因为信仰的道路是窄的,羡慕世界的荣华者,最终会消失在荣华里。命运和个人选择让左拉从穷小子到了大文豪,让塞尚从富二代到了每日颜料满身住在山里的疯子。左拉在世的时候就已有名,人们欢迎他,仿佛百鸟朝凤一般。塞尚一生,都没有在博物馆中看到自己的画,连艾克斯当地美术馆的馆长也发誓,只要他活着,就决不让塞尚的画进入美术馆。
然而他们已然在艺术的道路上分离。他们再也不是青年时代的塞尚和左拉。
在二人争吵过去二十年后,著名文学家衣锦还乡,左拉被众人环绕着坐在艾克斯的街上,好像一个王,显耀,受人瞩目,有自己新的妻子,孩子。塞尚听到二十年未会面的左拉来了,起初还有些赌气,后来想通了,几乎是小跑着雀跃地迎接,却在人堆里听到左拉说:“塞尚,他好吗?他曾经是有点天才的。”
从此,君走阳关道,我走奈何桥。
当然,这一段塞尚跑去看左拉,也是电影艺术性的杜撰,实际上塞尚的画室离艾克斯市内远得很,塞尚拖着大瘸腿是不能一下子跑到的。
左拉与塞尚,一生缘尽,后来左拉煤气中毒死亡,老实人塞尚还是哭得天昏地转。
关于这部电影的表演,我对Guillaume Gallienne的感觉还停留在有点娘的’喜剧演员的印象中,没想到他塞尚的老年扮相,吓我一跳。与左拉在其豪宅内吵架的时候,一个清晰的正面镜头除了头顶的头发较多以外,和塞尚本人太像了。当然,关于塞尚的头发问题,其实是本片一个不小的瑕疵。当左拉看到塞尚的自画像时,自画像的头发是比塞尚表演者本人的头发少很多的。但是Guillaume Gallienne却把塞尚的粗,悲催,孤独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塞尚听到众人在左拉房间对他的非议 ,甚至是左拉本人也对他怀疑时感到喘不上气,遇上了在门外透气的左拉母亲,左拉母亲让他帮忙解开自己身上的束身带子,她说道:“真让人窒息。”塞尚边解边低着头,最后哭了,身后是冷而黑的大块的建筑台阶,背后是窗户明艳的光明里众人的细小喧闹,那是孤独。塞尚的孤独。他在人群中找不到共鸣,没有人理解他。他的心中有执着地对永恒的追求,可是,现实却被平庸的世俗所牵扯,一再被人的无聊和庸见所攻击。这一幕,演得好极了。
左拉的扮演者小Guillaume 帅是很帅,表演中规中矩,在与塞尚在楼梯上争吵的那一幕中,明显表现出了气场上的不足。
这部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开幕,结束和其优美的音乐。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开幕每一张图都能作为摄影教材。关于艾克斯的自然风光部分,可以算得上是艾克斯旅游风光大片。结尾非常巧妙,塞尚孤独的身影融入艾克斯山林之间,然后镜头一转,直接对准了当地的圣维克多山,瞬间山体光影流变,变幻成塞尚晚年所画的一幅幅山的图景。
当然,绝大多数观众是没有耐心看完那一幅幅塞尚用生命所画的圣维克多山图,体验他在孤独中的伟大创举,并安静地等到字幕结束的。琐碎友情的展现早已让他们尿急,或者昏昏欲睡。
在这个速食的时代里,这部影片绝不算耀眼,反而像老妈子的唠叨。许多人受了塞尚和左拉名字的吸引,本想着本片是一部惊险的撕逼传奇,没想到却看了一场文艺碎碎念。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片子,非常喜欢,以至于跑了几回电影院,反反复复地看。除去塞尚和左拉这两个耀眼的名字,这其实是一部关乎友情,内里却展现生命孤独的片子。
塞尚四十七岁死了父亲,五十岁死了妻子。此后,他画出了在艺术史上铭记千古的一系列著名作品,其中,圣维克多山风景图占有重要席位。在对此山与众不同的,棱角嶙峋的山石的观看冥想中,他形成了立体主义的画法,并把对自然本体的沉思与个人的自由表达融为一体,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
里尔克说:“关于塞尚的晚年,我想我还知道一些。他苍茫,穿着破损的衣服。当他去画室时,孩子成群在他背后追跑,丢石头,好像在赶一只丧家之犬。可是在他心灵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可爱的人,或者在某些被激怒的时间里,仍向罕有的访客掷出他深湛的意念。”
塞尚死于写生途中遇上的暴风雨所引起的疾病。他死之前,还在坚持工作。
死后,人们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他被发掘,被供养,像上帝一样站在现代艺术的祭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生前,他却是那样地孤独。
艺术的道路上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然而以艺术为生命者,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我与塞尚》观后感(四):左拉的身体住进了塞尚的灵魂
晚上回来和朋友复述了一下电影的剧情,还查了下维基补充了点背景知识。电影的最后,屏幕上出现塞尚的画作和评论的文字(有人说塞尚是绘画界的上帝,毕加索说塞尚是所有画家的父亲,等等。),我居然流泪了。
先说说电影观感:
1、画面特别干净,没有多余的色彩。特别喜欢塞尚和左拉在小船上的对话,率性自然,好像在另一个世界。
2、剧情感觉有点散,但是可能就是片子的格调,两度掐掉手机回过神来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错过。
3、缺乏法国艺术文学史的知识,一开始出现在酒馆里的人名字挺熟,但是具体也想不起来是画家还是作家,塞尚和马奈的冲突电影里没太看明白。
再说个人感悟:
1、每次在电影里看到法国的风光都非常怀念,看到电影里塞尚上楼去找左拉,那个楼梯,和当时蜗居在rue de babylone的那户人家简直没差。
2、好像被认可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可是沉默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是大部分都拥有着左拉的“身体”,却鲜有人想要去追逐塞尚自由的灵魂。
所以还是要先自我强大吧。
不管是有左拉还是塞尚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朋友,都令人羡慕。
《我与塞尚》观后感(五):跟随塞尚,从五月普罗旺斯望穿艺术之美
五月是一个美好的月份,在最最残酷的四月之后,春天却又尚未完整退场。中法文化之春在内地做到了第十二个年头,“法国五月”艺术节却已经在香港盛放了二十四年——“自1993年以来,呈献超过500个一流的节目,是亚洲最大型的法国艺术节”。
若论重磅程度,“法国五月”的亮点或许在于艺术展览。不过专业所限,笔者感兴趣的却主要是其中电影模块的策划。今年的“法国电影之旅”以“艺术之美”为题,由港岛出了名文艺范的女星林嘉欣小姐,拣选出了十部艺术赞歌款的法国电影。其中还包括与嘉欣友谊甚深的蔡明亮导演,受法国巴黎卢浮宫邀请拍摄的《脸》,十分难得。
十部影片中最新的一部尤其适合五月观看,因为其“印象派”的影像呈现出了普罗旺斯地区恰如五月的风景。这部影片即是法国当代电影女干将达尼埃尔·汤普森执导的《我与塞尚》,讲述的是19世纪两位文化大家——现代艺术先驱、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与自然主义作家埃米尔·左拉一对密友一生的对冲与情谊。
欧洲名人传记片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艺术家人生更是天然的故事题材,像是《花开花落》写萨拉菲娜、《透纳先生》写约翰·透纳。部部影片的调性上都有些相似,或许因为艺术家总是浪漫、自由、过敏又神经质的,在升华与自我毁灭之间徘徊。
《我与塞尚》共享了这样的一些特质,却胜在别具一格的结构。它首先是以二人五十岁左右时决定了彼此余生的一场争执为核心场景——左拉的短篇小说《杰作》如何刻薄地以塞尚为原型、击垮了后者,并将二人一生的交往撕碎,拼凑填充到了这段争执的气口与缝隙中。其次,影片将两个处处相反的人物并峙,叙述的不仅是好莱坞《宿敌》式的天才干仗,更创造出一连串互相干涉的对立元,透视了整个时代的冲突规则。
塞尚与左拉的关系在艺术史上是常识,对法国之外普罗大众来说却不见得耳熟。分立绘画文学两界、思想风格更是相异的二人,其实十三岁起就相识,共同成长于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他们曾经时远时亲,却在《杰作》事件后分崩离析,而塞尚也因此远遁山林——这对密友似乎再也没有相见。影片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在他们共同成长的场景,甚至也没有过分眷恋艺术家云集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而时时注意,用这些段落来为二人这场决定性的争吵做脚注,殊为不易。或许会有观众认为,争吵对话戏份吃重对观赏效果略增门槛,不过,这样的设计要求台词能够敲击灵魂深处,对编剧文辞功底的考验,实在要高多了。
塞尚是印象派的代表,左拉则靠自然主义地写生巴黎成名;重形式的向往理想世界,重写实的关注现实生活;前者家境优渥却与父母离间清贫度日,后者则兢兢业业步步为营终于从巴黎底层搬入华美大宅。世间的事情如此巧合,类似的人物设定,我们可以在戈达尔与特吕弗身上找到,也可以在竹林七贤的嵇康与山涛身上找到。《我与塞尚》架设这样一对人物并不稀奇,值得注意的却是影片题名中的强调:左拉是“我”,塞尚仍是塞尚。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由此成功猜想影片是否配有左拉第一人称的自白。“我与塞尚”的含义更为精妙,它似乎将“我”诠释为从创作者、观众到你我他的实在个体,而“塞尚”则成为了艺术理想的一个象征,“我”笔下的一个人物,存在于“我”的想象与对话中,并且行走于光线明灭的某个珍贵瞬间。也是因此,塞尚一角固然疯疯癫癫、脾气吓人,却在质素、品德上总显得比心机深沉的左拉“我”要高上几分,“我”对塞尚,几乎怀有自卑而妒忌的爱慕——因此影片才以塞尚的山间漫步结束,将这位现代艺术之父的心灵体悟,视为影片对永恒“艺术之美”的探寻,在现实世界里,此时左拉已经煤气中毒逝世。
或许来自导演拓展电影作用空间的企图,两位角色由两个同样叫做吉约姆的演员从青年扮演到老年:一是法兰西喜剧院“当家花旦”吉约姆·加里尼,一是玛丽昂·歌迪亚爱侣、全方位电影人吉约姆·卡内。有人曾说,塞尚的绘画颠倒过来观看,反而能感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我与塞尚》的镜像设置,或许也灵感源于如此这般的绘画知觉。
中国观众对导演达尼埃尔·汤普森的名字或许不太熟悉,对从她笔下走出的电影作品却一定不会陌生。她是法国著名戏剧导演杰拉尔·乌里的爱女,24岁就参加了喜剧经典、票房冠军《虎口脱险》的编剧。后来,她不仅多次支持父亲的喜剧创作,也曾与拍摄《初吻》的克劳德·比诺多、拍摄《爱我就搭火车》的帕特里斯·夏侯等多位知名导演合作。作为编剧大名鼎鼎的汤普森目前已经独立执导了5部作品,而她的儿子也正在踏上电影导演的道路。
汤普森的背景提醒了我们,《我与塞尚》当然仍旧是今日法国某种新“优质电影”的一个代表。其优质体现在或许从杰拉尔·乌里言传身教而来的对欧洲文化风情、社会风俗的注重;体现在影片中超强的舞台剧特征与演员的戏剧背景;还可以体现在影片唯美、精致的美术与摄影。
面对一部画家传记片永远也不用担心的就是画面美感不过关。胆敢挑战这一题材的摄影师或导演,想必都将画家作品翻来覆去看了千万遍。因此,《我与塞尚》的每一格外景,艾克斯乡间、圣维克多山、普罗旺斯的五月,都如同塞尚本人笔下的景色,有着那样柔和的色彩、那样秩序的结构。每一位女配角,都如同绘画中的浴女,丰满而纯洁,袒露而自由。那种轻柔的触觉,甚至从影像中浮出来,与风拂过树叶的声音叠加入耳。但这样美的视听里,我们却将无法脱离塞尚与左拉,保罗与埃米尔,令人怅惘的破碎情谊,而且我们深知,这样的破碎,不是意外与误会带来的,而直接源自理想与现实两种选择的天然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