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里尔克,原伏唤慎名勒内·卡尔·威廉·约瑟夫·马里亚·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他曾入军官学校学习,后在林茨商学院、布拉格大学等校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1893~1898年间,著有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祭神》(1896)、《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等,情调缠绵,富有波希米亚民歌风味。
1897年,里尔克与女作家鲁·安德烈亚斯·萨洛美相识,曾一同两次去俄国旅行,会见了列夫·托尔斯泰。《图像集》(1902)、《祈祷书》(1905)等都是这时期的作品,情感炽烈,语言精练,形成了独特风格。《祈祷书》是里尔克的成名之作,分为3部分:《修士的生活》、《朝圣》、《贫穷与死亡》,赞美单纯,赞美上帝,表现了作者的泛神论思想,同时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没落时期的精神矛盾。
1901年,里尔克和女雕塑家克链带拉拉·韦斯特霍夫结婚。1905年结识罗丹,并任罗丹的秘书。这期间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人的影响,他的诗作不再是早期偏重抒发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是写了许多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收入《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其中短诗《豹》最为脍炙人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的心情。
1912年,里尔克到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动手写作著名的《杜伊诺哀歌》(1923)。这时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更加悲观失望。1922年他完成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里尔克在这一阶段的生活中充满痛苦,他在思索人生的意义。《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是这种痛苦思索的产物。前者收有10首哀歌,针对世界的存在是否合理,以及生与死、幸福与痛苦的关系等问题。他认为世界充满苦难,人生空虚渺茫,只有死亡才是人的解脱和永远的快乐。后者借希腊神话中的歌手奥尔甫斯人冥界寻妻失败的故事,讽喻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无望追求。两部诗集都用了许多比喻和隐晦离奇的象征词句。
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中、短篇小说。散文诗集《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亡之歌》(1906),主人公青年旗手在匈牙利抗击土耳其入侵时期经历了自己的初恋,最后死在了战场上,抒发了他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长篇日记体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记事》(1910)叙述一个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揭露了巴黎的贫穷、疾病和道德败坏等现象,表现了对人生的恐惧。这部作品与传统的缺敬讲故事方式不同,没有连续的情节,没有时间顺序,将童年生活的回忆、眼前的景象以及对未来的幻想交织在一起。这部小说是研究作者乃至现代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文艺观的重要材料。
里尔克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界和知识界知名作家,作品多数充满孤独、感伤、忧虑、恐慌的情绪与虚无主义思想,在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与创新。
里尔克于1926年12月29日病逝。
俄罗斯象征
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阿托尔斯泰
象征主义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齐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井溶所牛季脚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苗金矿起米资改求湖烈费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360问答如十字架-基督,用具杆务电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承了策千张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商规却主路村应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作为一种逐呢蒸面感春那他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句架示其核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点着扬谓扬环倍线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材脸济、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分期: 波德莱尔时期/魏尔伦、兰波、马拉美时期。
主张 :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团断左怀都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渐增每,“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他们认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讲爱讨王微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滑协乱再静常组题悟。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液称核卫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结促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3、 风格特色: 蒙胧美和神秘色可北彩。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另外,对算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4、 传播 :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衰落,其影响却越过边界传向世界各地:
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把它引进比利时。
王尔德把它引进英国。
格奥尔格把它引进德国。
里尔克把它引进奥地利。
哈姆逊把它引进挪威。
勃兰兑斯把它引进丹麦。
亚狄把它引进匈牙利。
巴尔蒙特把它引进俄罗斯。
达里奥把它引进西班牙。
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又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期象征主义。法国的瓦雷里继续着马拉美“纯诗”的道路,在追求音乐性的同时,更增加了哲理的思考。美国的庞德举起了意象主义的大旗,领导了英美的意象派大军。俄国的勃洛克运用象征派的艺术,讴歌苏维埃的革命事业。美国的艾略特则兼容并蓄,又融进了宗教意识,开拓了西方现当代诗歌的先河。
1、 主要代表作家 :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英国的艾略特,比利时的梅特林克。
2、 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共同点: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
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蒙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把直觉幻觉、暗示象征、音乐梦幻等冶为一炉,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典故、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为一体,表现出空灵虚无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