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國行記:繪畫篇——佛羅倫薩畫派

    意大利之行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休閑度假,而是爲了欣賞西方繪畫和雕塑的主要藝術作品,在羅馬的波格賽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學院美術館和聖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館,充分接受了一次藝術的洗禮。一路上看了許多名家名畫,深刻感受到:名畫之所以爲名畫,是因爲看它的人完全被它的美征服,且這種美的享受經久不衰,曆久彌新。

    不愧是天主教國家,意大利古典繪畫的主旋律是宗教題材的壁畫、祭壇畫,題材僅限于聖家族成員和十二門徒肖像山扮伍、聖母領報、耶稣卸下十字架、聖母哀悼基督、聖母領報、聖母升天、基督升天、上帝創造人、最後的晚餐、最後的審判這些,流傳下來的畫作都或多或少涉及以上主題,無論是美術館、教堂還是博物館,都有太多的宗教畫,直至到後來看到完全審美疲勞。但其中不乏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首當其沖的便是被稱爲“文藝複興之父”“歐洲繪畫之父”的喬托·迪·邦多【Giotto Di Bondone 1266-1337】。之所以與衆不同,是因爲喬托的畫中人物一掃古老的拜占庭生硬陳舊的方式,開始用真人做模特,缺備因此他筆下的聖母、聖子和門徒都變得有血有肉。同時代的詩人但丁曾在《神曲·煉獄篇》中提到過喬托老師慧眼識喬托的故事。

    這幅畫拍攝于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作于1295-1330年。雖然并不是喬托的代表作,但也能從中窺見喬托繪畫的特點。錫耶納是托斯卡納地區與佛羅倫薩匹敵的城市,錫耶納的畫家不像佛羅倫薩的喬托那樣徹底地跟以前的拜占庭傳統決裂,他逗或們嘗試着給古老的拜占庭樣式灌注新的生命,其中西莫内·馬丁尼和利波·梅米創作的祭壇嵌版畫《聖母領報》,身軀修長,曲線柔和,布局精巧優雅。這是我所見過的聖母領報主題的繪畫中最美的一幅。神奇的是,這幅畫并不在錫耶納,而是被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所收藏。

    15世紀後半葉的佛羅倫薩藝術家緻力于解決生硬對稱的畫作問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6-1510】,著名的美第奇家族常委托這位畫家作畫,最有名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春》,據說都是美第奇家族最有名的那位“豪華者”洛倫佐委托所作。烏菲茲有一個波提切利的展館專門展出波提切利的作品,讓人一次看了個夠。

    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佛羅倫薩向拜占庭的知識分子及主流的希臘文化敞開了大門。迫于土耳其帝國的威壓,繪畫題材流向古典文化方向。其中繪畫史中地位非常高的《維納斯的誕生》,是波提切利及佛羅倫薩畫派新柏拉圖主義的巅峰之作。維納斯出現在海上,站在象征着女性的貝殼上,在風神的幫助下把她吹向海邊,粉色的玫瑰花翻飛,海水波光粼粼,維納斯即将登岸之際,胸前圍着桃金娘的季節女神爲她披上綴滿花朵的衣物。他的維納斯是如此之美,表情如此純真無邪,以至于我們忽略了她身體不合理的地方,使人感到這是一個無限嬌柔、優美的女性,是從天國飄送到人間的一件禮物。

    在美術館裏看到的維納斯誕生這幅畫,比想象中的顔色要柔和很多,并非金光閃閃,相比之下,波提切利的《春》才是我最喜歡的作品。這幅畫同樣是以維納斯作爲核心人物,但這裏的維納斯衣着較身邊的人稍顯樸素,畫面最右側以此是風神、花神、森林女神,維納斯頭上的丘比特射箭方向指向美惠三女神,最左側爲衆神信使和音樂之神赫耳墨斯。畫面中有170多種、500多朵花,均出自大師之手,春天的美麗、生機、熱鬧仿佛要溢出畫卷之外,讓人仿佛置身于這樣一片森林花海之中,心甘情願沉溺其中,久久不願走出。

    除了以上兩幅最負盛名的畫作,波提切利的另一幅《雅典娜與半人馬》【帕拉斯與肯陶洛斯】,雅典娜面容優雅,身體英姿飒爽,連肯陶洛斯也被她的美所感召而自慚形穢。雅典娜的面部表情卻帶着憂傷,抑或悲憫,有種别樣的美感,不愧爲美第奇家族的守護神。

    波提切利所在的15世紀末之後的下個世紀,初年是意大利藝術最著名的時期,也是整個曆史上最偉大的時刻之一。正如貢布裏希所說“人們無法解釋爲什麽會有天才存在,試圖解釋天才的存在倒不如去享受天才帶給我們的快樂”。16世紀也就是所謂的文藝複興全盛時期【High Renaissance】, 佛羅倫薩畫派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爲代表,威尼斯畫派的提香等繪畫大師,均在這一時期湧現。

    在我眼中,隻有達芬奇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天才,也有人戲稱他是那個時代的穿越者,雖然他在繪畫訂單上是有名的“拖王”,也常常拖着拖着就沒有了下文,因此有許多未完成的畫作。烏菲茲就展出了幾幅他未完成的畫作。從畫面的陰影局部可以想象,如果這幅《博士來朝》完成的話,也将是一幅震驚世人的神奇作品,而未完成的畫,仿佛帶着magic,留給後人無數的想象空間。

    已完成的《聖母領報》這幅畫才是真正帶着魔力的畫作,介紹說要從畫的右前方開始看起,然後逐漸向左移動觀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聖母背後的牆角、房門、背景的樹木和遠方的山川河流,都有一種立體的魔幻感,聖母領報的畫作幾乎所有畫家都畫過,但達芬奇這幅是所有同題材畫中最特别的,也是最不像宗教畫的一幅。

    比達芬奇小23歲的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被世人奉爲雕塑界天才,剛三十歲就被人們普遍承認他是最傑出的大師之一。教皇給他畫西斯廷禮拜堂的拱頂的委托成就了米開朗琪羅在繪畫領域的出衆才華。在梵蒂岡博物館隻有西斯廷禮拜堂是禁止拍照的,雖然衆多的遊客将禮拜堂擠滿以至于許多工作人員要不停地疏導道路,但我還是在裏面邊聽講解邊看待了40多分鍾,中途幸運地在兩旁的休息凳上找到一個位置,與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一起凝視大師獨自畫了四年時間躺在腳手架上完成的煌煌巨著。

    在這裏引用貢布裏希的評論:自從古希臘大師以後還從無一人像他這樣觀察和描繪過肌肉的相互作用。但是,要用這些著名的“裸體人物”表明他是卓越的藝術巨匠,那麽天頂中央描繪的《聖經》主題所證明的就遠過于此了······在這些大面積的畫中,最著名、最動人的大概是《創造亞當》。米開朗琪羅之前的藝術家也曾畫過躺在地上的亞當給上帝之手一觸獲得生命的景象。然而像米開朗琪羅這樣單純/這樣生動地表現創世玄義的偉大,他們之中卻沒有一個人能得其仿佛。

    這麽說未免過于絕對,米開朗琪羅的好友喬治·瓦薩裏【Giorgio Vasari 1511-1574】,爲佛羅倫薩的Duomo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畫的《末日審判》,也足夠宏大到震撼人心。

    文藝複興後三傑的最後一位是最年輕的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每當提起拉斐爾就想到他的聖母像,意大利有太多的聖母像,但經過對比會發現沒有人的聖母能像拉斐爾的那樣美麗、典雅又富于神性,是人們心目中理想化女性的化身。

    當然拉斐爾的作品不僅限于聖母像,還有許多他的肖像畫,同樣帶着“神性”或者“理想化”的光環。

    在米開朗琪羅剛剛動手畫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時,拉斐爾也接到了教皇裝飾梵蒂岡一些房間牆壁的委托,他的濕壁畫布局和構圖也是如此的和諧,動作與形式相呼應的整體配合中洋溢着和諧性和多樣性。

    拉斐爾與他的老師佩魯吉諾抛棄了15世紀藝術家忠實寫照自然的志向,用了一套想象的标準美的類型,但在理想化的同時,也沒有絲毫損于作品的生動性和真實性。拉斐爾在三十七歲生日那天去世,當時著名的紅衣主教爲他在羅馬萬神廟的陵墓撰寫的墓志銘說:

    此乃拉斐爾之墓,自然之母當其在世時,深空被其征服;當其謝世後,又恐随之雲亡。

46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