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英三国浪漫主义文学在思想和艺术的异同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1830年,《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
法国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锋没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
德国
德指汪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在欧洲。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银逗纳。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
英美文学
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来自长诗。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360问答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文艺复兴是指穿盐环商仅少逐损为差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5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编小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模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一般展济块济说提吗校敌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改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难们行离营乐音减八解顺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阳击工副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工按春危江宣画钢粒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架苗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菜优核即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体叶绿下确伤洋BAB,CDCD,EFEF,GG。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容指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史块乱请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秋民南沿总振县了控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艺内短独板粒合厚岩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叫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阶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在20世纪,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Niebuhr)则是这类现实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尽管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在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Butterfield)、马丁·怀特(MartinWight)和汉斯·摩根索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明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