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梵高、塞尚的基本生平、藝術主張及其主要作品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于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将他歸于後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趨向于“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爲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征性的物與人。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高并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高更在1848年出生于巴黎,他的父親Clovis Gauguin是一名激進的共和制思想政治新聞記者。1849年“反君主制”軍事政變失敗之後離開法國,打算去秘魯投靠妻子Aline Marie Chazal的家族,創辦新報紙,但在海上旅行途中心髒病發去世。高更一直在秘魯生活到七歲,幼年時期異國風情的記憶,跟他後來流浪旅行的習慣有很大的關系。高更深深敬愛母親和外祖母,他的母親沒有屈服于困難,憑自己的雙手扶養起一雙兒女,他的外祖母Flora Tristan是一位著名的社會主義先驅者、女權論者,這些童年家族的經曆都影響他成年之後藝術創作的風格。
1855年,高更一家回到法國,居住于奧爾良,1865年他當上了船員,幾年之後便升爲二副,之後又進入海軍,這段海上生涯,讓他航海到巴西、巴拿馬、大洋洲、東地中海和北極圈。1871年高更離開海軍,而他母親在他出海時(1867年)就已過世,在他的監護人Gustave Arosa幫助下,高此沒嘩更進入巴黎的Paul Bertin證券交易所。1873年高更同丹麥人Mette Sophia Gad結婚,踏出了中産階級生活的第一步,不久之後有了第一個孩子,往後的幾年,高更慢慢的鞏固了職務上的地位,十年後,他不僅擁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郊外有一棟房屋,并且擁有賢慧的妻子和五個孩子。在這段期間,他在Arosa和證券交易所同事Schuffenecker的勸誘下,開始作畫,Arosa本身是相當有品味的藝術收藏家,收藏了許多當時法國著名畫家的作品,Schuffenecker則是業餘畫家,在二人的影響下,高更逐漸向畫家的道路邁進。
高更在Arosa的引薦下,認識了許多當時極其前衛的印象派畫家,高更積極的接受了他們的觀點,并且接受了印象派創始人畢沙羅(Cammille Pissarro)的指教。1876年,他的作品在沙龍中展出,之後連續五次參加印象派的畫展,高更開始夢想當一位職業畫家,而讓他決定改行還有外部的因素,1882年股票市場狂跌,使高更感受到作爲股票經紀人職務的危險,更下定決心成爲畫家。
但運氣不佳的是,由于美術市場也受到經濟景氣的沖擊,使得畫很難賣出去,也影響到高更的藝術創作。1884年,高更全家搬到裏昂,雖然家庭生活支出減少了,但是收入仍然是個問題,随後,高更一家又移居到丹麥的哥本哈根,高更也在此時當上防水帆布的推銷員。由于經濟的困窘和其他的沖突,高更在1885年搬森行回巴黎,1885年6月高更和妻子分居,并試圖從他所愛的自然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畫風。
1886年,高更暫時寄居在Schuffenecker家,又爲了生計當察攔起海報張貼員。此時他開始離開印象派,摸索自己的創作風格。促使高更畫風轉變的最大原因,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區特殊的風土人情,絲毫未被庸俗化,頗受畫家們的喜愛。1886年,高更第一次來到布列塔尼,由于此地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獨自的語言、民族服裝和宗教祭祀(布列塔尼人是凱爾特人的後裔),這些均喚醒了童年時期,深深刻在高更心中對異國風情和原始性藝術的憧憬。
1887年,高更和畫家Charles Laval來到巴拿馬,由于經濟來源匮乏,使二人不得不去巴拿馬運河工地當苦力,不久面離開巴拿馬,順路到了馬丁尼克島 ,在這裏的生活比巴拿馬要好,但高更染上了赤痢和瘧疾,不得已回到法國。旅行以失敗結束,但高更對自己的藝術進展相當樂觀,逐漸地,高更比布列塔尼的其他畫家顯得更略勝一籌。
1888年10月,高更收到了梵高的邀請,請他到法國南部亞爾的家裏過冬。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但不久之後,兩個男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便日益加深。12月23日,梵高爲了恐吓高更而切掉了自己的一個耳朵,高更則回到了巴黎。
1889年,高更參觀巴黎國際博覽會,看到來自遙遠國度的展品而深受感動,這是他再次燃起對旅行的渴望。這次他選定的目的地是法國殖民地大溪地。他打算在大溪地“融入純粹的自然之中,隻與‘野蠻’的人們交往,并要同他們一起生活”1891年6月,他到達大溪地 ,但那裏的第一印象卻使他的期待落空,首都巴比提已經極度的西歐化,這個國家在殖民統治下掙紮在困苦中,由于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影響,一百年前擁有七萬人的土著居民,已減少到隻剩下七千人,而且當地許多風俗和習慣也衰落。盡管如此,高更并沒有畏懼,他在瑪泰亞的農村租了一個小房子開始作畫。當地生活成爲他靈感的泉源,繁茂的植物和豐富、鮮豔色彩的居民服飾,原原本本地成長他所使用的色彩。他的多數傑作都在這一時期完成,其中也包含幾幅描繪他的情人─13歲少年特哈瑪娜的作品。
這些繪畫中的景象看似表現了牧歌般的美好,但對高更來說,老問題卻日益突出,他的錢已經用光,他甚至不得不用腐爛的面包和樹果實做成的粉漿來作畫。他的身體也出現了問題,由于和土著女子接二連三的性行爲,使他染上了梅毒,這種病在當時還是不治之症,在以後的一生中都爲此而煩惱。此外,根據高更傳記的作家David Sweetman所述,高更也可能是在裏約熱内盧時感染梅毒,當時高更41歲(1891年),他變得愛睡覺沒有精神,且開始咳血,一天咳出一升,而且痛得好像心髒要跳出來。
1892年,他被送進巴比提的軍醫院,治療梅毒性心髒病,但是高更從來不承認梅毒。雖然他并不情願,但高更在1893年終于不得不提出了返回法國的申請。但是,這隻不過是他暫時的後退。回到巴黎的高更因爲得到了伯父贈予的遺産,經濟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這筆錢卻使他永遠離開了法國。
1897年,高更畫出生平最大幅的(高1.5米,寬3.6米)的經典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再次受到貧困和疾病的困擾,但其創造力絲毫沒有衰減。1901年,高更到了馬克薩斯群島 ,在那裏度過餘生,他的兩隻小腿都是流着膿的瘡,以肮髒的繃帶包住,他拄著拐杖蹒跚地晃蕩。他全身到處疼痛,爲了止痛而服用嗎啡上瘾,還服用鴉片酊和苦艾酒。他的情緒,逐漸變成躁狂,腿上有傷痛所以使用砷,曾經到山上服用砷自殺,但是毒性不夠隻使他嘔吐而已。他自訴體力流失,晚上都無法入眠,因此筋疲力盡。眼睛受到感染,可能是結膜炎。1903年5月8日,高更由于心髒病發作而去世,他的墓地位于馬克薩斯群島上的Hiva Oa島,至今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前往吊祭。

梵高(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廣爲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開始受教育,在學習語言包括法語、德語及英語表現不錯,但在1868年3月中斷學業,并在1869年7月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商公司見習。經曆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他成爲傳教士,向貧困的采礦工人傳教。直到約莫27歲時,梵高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隻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其在梵高待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将他導向自殺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奧,其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高經濟資助。他們終身的友誼可于他們在1872年8月前往來的多封書信間查證。
早年生活
文森特·梵高,于約1866年。(13歲)
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津德爾特。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與西奧多魯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文森特以他的祖父爲名,其也是恰一年前頭一胎死産的哥哥的名字。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并不罕見。文森特在梵高家族中是個常見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于1811年在萊頓大學得到神學學位。祖父文森特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包括另一個梵高信的叔叔。祖父文森特或許是被輪到以他父親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特·梵高(1729—1802)——命名。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深深吸引著梵高家族的職業。他的弟弟西奧·梵高于1857年5月1日出生。梵高有第三個弟弟柯爾,還有三個姐妹:伊麗莎白、安娜與維爾敏娜。
文森特小時候是個認真、沉默與慎慮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鄉村學校就讀,其唯一的老師是天主教徒,并有約二百名學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師指導,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蘭澤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維利寄宿小學就讀,離他家約有20英裏(32千米)。
1869年至1876年,他分别在古庇畫行(Goupil & Cie)的海牙、倫敦、巴黎分店就職,遭解雇後前往英國的拉拇斯卡托(Ramsgate),在寄宿學校服務。他在1877年于多德雷赫特的畫店當助理。文森特·威廉·梵高在1878年返回艾登,在布魯塞爾的傳教士培養學校學習3個月。他在沒有領到許可證的情況下,于波瑞納吉的煤礦區開始傳教活動。次年由布魯塞爾傳教本部解除傳教士職務。他在1880年下決心成爲畫家。他在1881年回到艾登向表姐凱(Kee Vos-Stricker)求婚,遭到拒絕。文森特·威廉·梵高在1886年,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但與老師對立,1個月後退學,輾轉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奧的公寓,結識了羅特列克、貝納、畢沙羅、高更等畫家,與高更成爲好朋友。
紐南 (1883年–1885年)
在紐南時,梵高完全埋首于繪畫中。他曾付錢叫男孩找來鳥的巢窩,然後在他們的小屋中飛快的素寫下織布鳥的樣貌。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比文森特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高獻身于繪畫時一直陪伴着他,并愛上梵高,梵高也予以回報(盡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鼈堿自殺,但文森特緊急将她送到醫院。1885年3月26日,梵高的父親死于心髒病。梵高因而哀恸欲絕。
《吃馬鈴薯的人》(1885),科倫-米勒博物館

《草帽與煙鬥的靜物畫》(約1885年),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第一次,巴黎傳來了對他的某些作品有興趣的消息。春季,梵高創作了現被視爲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到了八月,梵高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九月,梵高遭指控,指他讓他的一名年輕農家模特懷了身孕,天主教村神父于是禁止村民爲梵高做模特。
1885年,文森特創作了數組靜物畫。《草帽與煙鬥的靜物畫》,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都充分表現了梵高畫技的熟練非凡。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
在紐南的期間,梵高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尤其喜愛深褐色,但卻不見任何在他後來的知名畫作中,鮮明生動畫風的發展痕迹。(當文森特抱怨西奧沒有在巴黎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出售他的畫作時,西奧駁覆指它們的色彩太暗淡,沒有擠進當今流行的鮮亮印象派畫風。)在他待在紐南的二年間,他完成了多幅繪畫與水彩畫,及近二百幅的油畫。
巴黎(1886 – 1888年)
塞納河上的橋(1887)
梵高于1886年3月前往巴黎,就學于費爾南德·柯爾蒙的畫室,期間與弟弟西奧同住。在這段時間他倆人無需通信,所以他此時的生活詳情難以被後人所知。他創作了幾幅巴黎街景作品,如“塞納河上的橋(阿尼埃爾)”。
逗留巴黎期間,梵高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繪風格的雕版作品。早在安特衛普時,他就對這類藝術深表興趣,用浮世繪畫作裝飾了自己的畫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類畫作,并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裏運用了這種風格。1887年畫作“唐居伊老爹”的背景就有幾幅浮世繪。1888年作品“枝上杏花開”更是強烈地表現了梵高對日本藝術的熱愛。
割耳事件
梵高墓
梵高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他租賃房屋,高更于10月來訪,12月離去,随後梵高的左耳于1888年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認爲,梵高由于與好友高更發生争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高因情緒激動而導緻精神失常,于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關于割耳事件的原委,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兩名德國的藝術史研究學者于2009年5月曾提出,梵高的左耳可能是在與高更一次争吵中,高更揮刀誤傷而導緻梵高左耳被割掉。兩人爲了掩蓋事實真相,維持友誼,而向警方謊稱割耳事件是梵高自己動手所爲。但此一論點争議性頗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無任何可靠解釋。
自殺身亡
西奧在1889年4月結婚。梵高于5月住進聖雷米(法語:Saint-Rémy)的精神醫院。他在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他在7月27日傍晚散步時用手槍自殺。終年37歲。30日葬于瓦茲河畔歐韋的公墓。一生在支持文森特的弟弟西奧由于過度悲痛和精神失常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死後葬于其兄墓旁。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是一位著名法國畫家,風格介于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對于19世紀的藝術觀念轉換到20世紀的藝術風格奠定基礎。他的作品對于亨利·馬蒂斯和巴勃羅·畢加索産生重要的影響。他使用富有凝聚力的繪畫方式,其作品深刻影響并革新了20世紀美術,特别是1895年首次個人展和1907年作品的官方回顧展。
塞尚這個姓氏來自于法國切薩納的小城鎮,被認爲是來源自于意大利。保羅·塞尚于1839年1月19日出生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Aix-en-Provence),位在法國普羅旺斯南部。2月22日,保羅在教區教堂受洗[2],他的祖母和叔叔路易成爲他的教父教母。他的父親路易·奧古斯特·塞尚(1798年7月28日- 1886年10月23日)是一間蓬勃發展的銀行創辦人,所以保羅·塞尚的生活不虞匮乏,與同時代的大多數畫家大相徑庭,他最終也獲得一大筆遺産。
另一方面,他的母親安妮·伊麗莎白·霍諾奧貝爾(1814年9月24日- 1897年10月25日)個性“活潑浪漫,但是積極進取。”保羅從她那裏得到學習到對于生活的憧憬。他有兩個妹妹-瑪麗與羅斯,他們每天都就讀同一所小學。
《玩紙牌的人》,繪于1892年
保羅10歲時進入普羅旺斯地區聖若瑟學校,他在那裏學習繪畫,師從西班牙僧侶約瑟夫·吉伯特。1852年,塞尚進入波旁大學,他在那裏認識左拉以及Baptistin Baille,并保持良好的友誼。他住在這裏六年之久,雖然在最後兩年中,他是一個日校生。從1858年至1861年間,塞尚遵從父親的意願,就讀艾克斯大學的法律院,同時也接收繪畫訓練。
因爲父親反對他朝向藝術發展,所以他于1861年離開艾克斯前往巴黎。左拉大力鼓勵他做出這個決定,當時他已經在首都生活一段時間。最終,他的父親與塞尚妥協,支持他的職業選擇。塞尚後來從父親那裏收到了40萬法郎(218,363.62),擺脫所有經濟的憂慮
巴黎時期
《靜物與窗簾》,繪于1895年
塞尚在巴黎認識了印象派畫家畢沙羅 。19世紀60年代中期,畢沙羅和塞尚成爲師傅和徒弟的關系,畢沙羅對于年輕藝術家産生許多影響力。在接下來的十年内,他們在蓬圖瓦茲、路維希安等地一起創作山水畫。
塞尚的早期作品往往關注景觀中的人物,包括許多大型、富有想像力的風景畫。後來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對于直接觀察更感興趣,并逐步形成充滿光與空氣的繪畫風格。
展覽
塞尚的繪畫在1863年的淘汰作品展覽(Salon des Refusés)首次展出,該展覽展出作品因爲不被陪審接受,無法正式在巴黎沙龍中展出。1864至1869年之間,巴黎沙龍拒絕了塞尚的展覽申請。他繼續提交作品展覽申請直到1882年。在1882年,他的作品《Portrait of Louis-Auguste Cézanne, Father of the Artist, reading 'l'Evénement',》終于獲得展出,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巴黎沙龍中展出。
塞尚在1895年之前,曾兩次與印象派畫家展出,第一次是1874年印象派畫展,第二次則是1877年第三次印象派畫展。兩次展覽都給予先鋒畫家(例如馬蒂斯和畢加索)留下極大的震撼。在以後的數十年裏,一些個人畫作在不同的場地展出。直到1895年,在畫商伏勒爾(Ambroise Vollard)的協助下,他完成第一次個人展覽時。盡管獲得越來越多的矚目,也擁有經濟上的成功,塞尚選擇提高藝術疏離性,通常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創作,遠離巴黎地區。
他的作品集中在幾個主題上,同樣精通這些類型,包含靜物、人像、風景和遊泳客。雖然宗教形象較少出現在塞尚之後的作品中,他仍然是一個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我拿我的畫來判斷藝術,把一棵樹或一朵花視爲神所創造的物體。如果它們互相沖突,它就不是藝術。“

《頭骨金字塔》,繪于1902年
塞尚的繪畫并未深受艾克斯廣大資産階級的喜愛。1903年,政治家亨利·羅什福爾參觀了保羅·塞尚拍賣的畫作,後來成爲左拉的财産。他後來于1903年3月9日在《L'Intransigeant》刊登一篇題爲“醜陋的愛”的批評文章。羅什福爾描述觀衆看到“超印象派的塞尚”的畫作時,會如何放聲大笑。
逝世
有一天,塞尚在田野工作時遇到風暴。工作兩小時後,下一場傾盆大雨,所以他決定回家,但是在路上暈倒了。塞尚被路過的司機帶回家,他的老管家搓著塞尚的胳膊和腿來恢複血液循環,他就清醒過來。在接下來的一天中,他打算繼續工作,但是後來昏了過去。他因此躺在床上,于幾天之後去世(1906年10月22日)。他死于肺炎,被安葬在他心愛的家鄉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的舊墓地。

48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