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
16、17世紀之交産生的意大利歌劇,是文藝複興運動在音樂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個新的音樂時代——巴羅克音樂時期的開始。歌劇是集音樂、戲劇、舞蹈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由于歌劇在意大利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意大利的音樂史,意大利歌劇在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特點意大利歌劇産生于巴羅克時期,并在這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裏輾轉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間它經曆了産生、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并影響了歐洲各國。佩裏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劇初具雛形,蒙特威爾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劇趨于完善,并使它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後意大利歌劇在發展中經曆了三個重要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真實主義時期,其中後兩個時期最關鍵。音樂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大約是19世紀前後的100多年,該時期的音樂不像巴羅克音樂那樣壯觀、華麗,在細節上精緻修飾;也不像古典主義音樂那樣具有精練、樸實的音樂語言,形式結構明晰勻稱;它更多地強調個性與自我感受,無拘無束地表達情感世界,體現了浪漫主義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義音樂的這些特點都在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中得到了體現,它強調強烈的感情渲染、個人主義精神的展現以及強烈的個性表現,重視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愛爲創作宗旨,反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形式和内容,作曲家們期望最大程度地體驗各種感受。這些都是當時意大利歌劇的鮮明特點。2、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發展的背景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和成熟與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是不可分割的,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整個19世紀意大利人民都在爲民族統一和獨立而鬥争,所以民族主義問題成爲影響當時音樂發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義者強調音樂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們也在關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複興運動高漲的國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傳統音樂。同時,浪漫主義思潮與現實的民族鬥争結合在一起,帶來了意大利文化的繁榮,使18世紀末衰退的歌劇藝術重獲新生。雖然浪漫主義因素對歐洲各國有着深遠的影響,但對意大利歌劇來說,它沒有像德奧或法國音樂那樣具有激進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是更多地紮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傳統,遵循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歌劇體裁的傳統,所以浪漫主義因素隻是逐步地滲入意大利歌劇。意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兩種體裁直到19世紀仍然并存發展,但是它們的基本任務從體現民間生活轉向爲發展民族文化而鬥争,使歌劇藝術受到時代生活的影響而形成新的風格。
3、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過程浪漫主義風格的意大利歌劇從羅西尼開始,經過貝裏尼、唐尼采蒂到威爾第早期,内容主要體現了愛國情感與英雄主義。到威爾第的創作後期,出現了新的音樂潮流——真實主義歌劇,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醜角》(1892)、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動這股潮流向前發展的代表作。真實主義歌劇不僅保持了真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特點,而且還繼承了來自法國比才《卡門》的現實主義傳統。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風格的意大利歌劇代表作曲家:羅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劇最多産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義早期,是古典主義歌劇與浪漫主義歌劇過渡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爲意大利歌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威廉·退爾》則是大歌劇的經典作品,爲19世紀的歌劇創作提供了新的經驗。他在遵循意大利傳統歌劇創作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歌劇改革,縮小了宣叙調和詠歎調的區别,把歌劇中獨立的分曲形式發展成“場”的結構,并在音樂高潮時創用了“羅西尼漸強”的表現方式。他複興了意大利歌劇藝術,使它與德國歌劇、法國歌劇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稱爲美聲時期,那麽羅西尼就是這個美聲時期的締造者。他爲歌劇帶來了神奇和歡笑,使人們重新回憶起意大利歌劇一枝獨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貝裏尼(V.Bellini,1801-1835)延續和發展了羅西尼的歌劇風格,前者旋律豐富多彩,炫耀聲樂技巧,由于過多強調感官上的愉悅而缺乏内涵,但對意大利“美聲”學派的産生有着直接的影響,《拉美摩爾的露西亞》和《愛的甘醇》是他的傾情之作;後者重視音樂與語言的關系,強調音樂的表情作用,旋律純樸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諾爾瑪》、《清教徒》,特别是《夢遊女》,以其抒情和細膩令人陶醉。他們使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逐漸成熟,通過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劇的地位。意大利歌劇在唐尼采蒂、貝裏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超越這兩位大師的作曲家出現,直到威爾第的出現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有了起色,并将它發展到極緻。威爾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獨立運動思潮的影響,作品内容涉及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劇擺脫了思想和創作方面的危機;他把意大利的文學藝術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們廣泛接受。音樂上,他在大多數歌劇作品中依舊遵循分曲結構的寫法,同時又着重研究瓦格納歌劇的特點,并對它分場而不分曲的結構和主導動機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運用,在保持民族風格與傳統習慣的同時,創作出富于戲劇力量、光彩動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較著名的有:《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達》、《奧賽羅》。威爾第創造出真正意義的現實主義歌劇,他使意大利歌劇傳統在歐洲浪漫主義時代,不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煥發出勃勃生機。到19世紀晚期,歐洲文學界掀起了以法國左拉(1840-1902)爲代表的真實主義運動,同時意大利也興起了真實主義文藝思潮。真實主義作家們力求真實地描寫和表現社會生活的現實狀況,并客觀地再現生活。第一部真實主義歌劇是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創作的《鄉村騎士》(CavalleriaRusticanA.,這部歌劇吸引了衆多觀衆,開真實主義歌劇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實主義歌劇作爲一種風格流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緊随其後的另一部作品《醜角》(Paliacci英文譯爲“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時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傑作,雖然《醜角》的音樂不如《鄉村騎士》那麽優美,但它卻更獲得群衆的理解,更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時期最卓越的作曲家當屬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創作了一批具有真實主義歌劇特征的經典作品,如《繡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圖蘭多》等。他的歌劇結構簡練,力求直接地表達劇本所提示的戲劇感染力,注重旋律與戲劇的貫穿發展,抛開詠歎調與宣叙調截然分開的傳統,善于用音樂渲染氣氛;擅長塑造各種柔弱的、生活苦難的婦女形象
巴黎歌劇院詳細資料大全
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又稱爲 加尼葉歌劇院 (法語:Opéra Garnier),是一座位于法國巴黎,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總面積11237平方米。團并睜
歌劇院是由查爾斯·加尼葉于1861年設計的,是古典複興主義登峰造極的作品,其建築将古希臘羅馬式柱廊、巴洛克等幾種建築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規模宏大,精美細緻,金碧輝煌,被譽爲是一座繪畫、大理石和金飾交相輝映的劇院,給人以極大的享受。是拿破侖三世典型的建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巴黎歌劇院
- 外文名 :Opéra de Paris
- 總面積 :11237平方米
- 設計 :查爾斯·加尼葉
- 建造時間 :1861-1875
- 最佳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 開放時間 :每天10:00 – 17:00
- 門票價格 :9歐
- 法語 :Opéra Garnier
- 全名 :加尼葉歌劇院
- 地區 :法國巴黎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劇院簡介,建築結構,内部裝潢,合格的建築物,演出盛況,迷宮傳奇,曆史資料,芭蕾舞團介紹,簡介,曆史,演出曲目種類,活動,交通提示,
劇院簡介
巴黎歌劇院全名爲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以建築師沙爾勒加尼葉(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國上流社會欣賞歌劇的場所,不管内部裝飾和外表建築都極盡華麗之能事。早在17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歌劇舞台。 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因緻力于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相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鬥争。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義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藝術, 法國 歌劇也由此發展起來。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将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準建立法國第一座歌劇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于1763年被毀于大火。1860年,年僅35歲的沙爾勒加尼葉承擔了新歌劇院的設計重任,1875年新的歌劇院塌歲建成,這是舉世公認的第二帝國時期最成功的建築傑作,建築正面雄偉莊嚴、豪華壯麗,透過歌劇院廣場及歌劇院大街,直視國王宮殿(Palais Royal)及羅浮宮博物館。 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一個管弦樂團,其演藝人員總共近1100人。
建築結構
巴黎歌劇院長173米,寬125米,建築總面積11237平方米。劇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時容納450名演員。劇院裏有2200個座位。演出大廳的懸挂式分枝吊燈重約八噸。其富麗堂皇的休息大廳堪與凡爾賽宮大鏡廊相媲美,裏面裝潢蔽圓豪華,四壁和廊柱布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燈、繪畫,有人說這兒豪華得像是一個首飾盒,裝滿了金銀珠寶。它藝術氛圍十分濃郁,是觀衆休息、社交的理想場所。該廳長54米,寬13米,高18米。 巴黎歌劇院休息大廳 巴黎歌劇院具有十分複雜的建築結構,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6英裏長的地下暗道。歌劇院的地下層,有一個容量極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劇院就要把那裏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 由法國著名的偵探、懸念小說家加斯通·勒魯(1868-1927)寫下的《歌劇魅影》(後又搬演成電影、音樂劇)正是發生在眼前這座金光燦燦的建築裏。 一進入歌劇院,馬上就會被壯觀的大樓梯吸引,大理石樓梯在金色燈光照射下更加閃亮,據說是被當時貴族仕女的襯裙擦得光亮,可以想見歌劇院當時的盛況。大樓梯上方天花闆上則描繪著許多寓言故事。欣賞過大樓梯後,可從兩側進入歌劇院走廊,這些走廊提供聽衆在中場休息時社交談話的場所,精美壯觀程度不下大樓梯,加葉尼構想将大走廊設計成類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鏡子與玻璃交錯輝映下,更與歌劇欣賞相得益彰。 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是折中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也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并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巴黎歌劇院
内部裝潢
古典元素中滲透著巴洛克風格的外立面 巴黎歌劇院立面端莊雄偉,它是采用了古典建築中慣用的上、中、下三段式,每一段都運用了不同的建築要素:正立面最上端是左右對稱的、呈羅馬風格的三角頂,而拱形山花的造型則取自古典神廟建築中的做法;中層則是一排宏偉的柱廊,它采用巴洛克風格中慣用的雙柱和小壁柱,間隔着大型的開窗,開窗頂上又有巴洛克建築中常用的圓形“牛眼窗”,呈現出雄壯端莊的氣勢;底層則是義大利式的七間連拱形門洞,也與頂層的拱形山花和中層的柱廊、開窗形成了呼應。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雛形樣式混合的室内裝飾 樓梯兩側均爲古典的欄杆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将整個樓梯裝飾得華麗無比。檐下連續的拱圈、柱式和燈飾盡顯巴洛克風格的特征。上方的廊檐和天花闆上還繪有許多神話故事,具有古典風格的裝飾特征,秉承古典建築“天頂畫”的特色。沿巨型樓梯拾階而上,迎面是裝飾奢華的走廊和休息廳。室内天花闆、牆面、樓梯和每一處角落,都布滿了精緻的雕塑、造型優美的挂燈以及壁頂上大幅脂粉氣很重的油畫作品,具有濃郁的洛可可風格。由于歌劇院的裝飾太過華麗,它又被喻爲“巴黎的首飾盒”。頂棚一概都是繪制古典油畫的“天棚畫”,兩旁的牆面均爲繁複的古典風格傾向的壁龛和雕刻。 巴黎歌劇院的内部大廳由繁複的愛奧尼亞式柱支撐,開闊的過廳上空懸挂晶瑩剔透的具有洛可可風格傾向的水晶燈,在這裏紅色的、黃色的、金色的、銀色的、綠色的應有盡有,色彩斑斓、絢麗,其形态多姿而隽美,恢宏而端莊,似乎這裏的高貴、奢華已達到了極緻。愛奧尼亞的柱式造型柔美典雅,其柱頭是流暢、舒展的卷渦雕刻,柱子的比例修長。建築師加尼葉同樣在傳統的愛奧尼亞式柱上做了改良,他取消了柱身的凹槽設計,使得柱身看上去更加平整、柔順。休息大廳不僅内部奢華極緻,落地窗的上方設有許多鍍金銅像,周圍由灰、紅、金三色磚石砌成,顯得華麗而又凝重。其中有31名作曲家和劇作家,包括莫紮特、貝多芬和羅西尼等,雕塑細緻傳神,猶如大師再生 古典風格修建的中央大廳 歌劇院中央就是巨大的馬蹄形觀衆廳。這樣的視野設計極爲科學,因爲從任何一個角度看舞台,都可使室内的視線效果和演出效果達到最佳。觀衆廳中天鵝絨的紅色構成了主色調,期間嵌入金色飾面,顯得富麗堂皇。 觀衆廳的天頂裝飾得象一枚皇冠,中央有巨型的水晶吊燈,吊燈周圍的繪畫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精美絕倫,讓人目眩神迷。頂棚上處處都充滿著鍍金雕塑,高貴而典雅,與皇冠的形象很相襯,符合劇院的皇家氣質。 巴黎歌劇院具有歐洲傳統歌劇院中最大的舞台,舞台上方有33米高的淨空,這大大拓展了舞台的表現力。大幕上形如金色飾邊和褶裥的紅天鵝絨幕布,竟是由畫家們逼真地畫出來的。寬大的舞台略微向觀衆廳傾斜,這種設計是一種造型的創新,它使觀衆産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歌劇院整體構架全部用鋼鐵框架,隻是設計師把這些鋼鐵結構用金子裹了起來,使人感覺不到新材料、新技術的痕迹。 除此之外,巴黎歌劇院中還滲透了一些現代風格、後現代風格的設計,如按巴黎歌劇院建成時間19世紀推算,後現代風格尚未出現,應該是後來的設計師添補上的。 形成折衷主義風格的原由 巴黎歌劇院的建築和裝修風格秉承了古典建築樣式的脈絡,囊括了古典主義、巴洛克樣式和具有洛可可風格雛形的樣式,甚至後現代的多種多樣的特征。 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當時社會認識的多元化。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文藝活動的中心,各種思想流派紛至叠出。繪畫上,出現了印象主義、浪漫主義畫派等;音樂上,出現了法國民族樂派、印象主義樂派等;文學上,出現了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建築上,出現了巴洛克建築、洛可可建築、新古典主義建築等。那時興盛了多個世紀的純粹的古典主義已不再受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巴黎歌劇院風格的多元化也是很自然的。 二是巴黎歌劇院的設計、建造時間的漫長。1671年,有建築設計師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但這座建築在1763年被大火毀滅。1862年其重建工程開始啓動,1870年因普法戰争被迫中斷。直至1875年,巴黎歌劇院終于竣工。巴黎歌劇院建造完成曆經兩百多年,中間更換了幾任設計師,因此它的樣式和風格固然不會統一。兩百年間,不同時間段因不同設計師、不同設計觀念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建築和建築裝修的形态,這就是時代文化在設計中的作用。
合格的建築物
一座合格的建築物必須要完成以下要求,包括建築物内部各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間的合理安排,建築物與周圍環境、與各種外部條件的協調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藝術效果,各個細部的構造方式,建築與結構、建築與各種設備等相關技術的綜合協調。而像大劇院這樣地方标志性的文化建築對于上述各種要求的完成更是要精益求精。
演出盛況
1671年3月19日在皇家歌劇院建成典禮,由康貝爾獻演田園劇《波莫納》,此劇被公認爲是第一部法國歌劇。不久,佩蘭因負債入獄,1672年,國王路易十四授權法籍義大利人呂利總管法國歌劇界。 從1672至1687年,呂利一直操控巴黎歌劇院。他創造了巴黎歌劇院史上第一個重要時期。在他的任期内,曾經演出他自己的作品,約有20多部歌劇及芭蕾舞劇,爲法國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法國歌劇史上第二個重要時期,爲1737年至1760年,正值拉莫的許多傑出作品獻演之時。自1773年至1779年,法國歌劇界爲格魯克的人品及天才所征服。格魯克當時自維也納來訪巴黎,他的歌劇立即大受歡迎,使義大利反對派相形見绌。 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認爲許多歌劇貴族氣息過重,禁止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梅于爾、戈塞克等作品。直至王室複辟,又恢複了一些禁演的歌劇。 1791—1801年,巴黎歌劇院歸巴黎市政府管轄,1802年起拿破侖掌握了劇院新作品上演的決定權,1811年他強迫其他歌劇院向巴黎歌劇院繳納資金,歌劇院管弦樂隊擴充到70人,擁有一大批出色的演奏員和演員,演出水平很高。 1821年,在此加演羅西尼、韋伯、唐尼采蒂及莫紮特等作曲家的作品。1875年1月 5日在新建成的“巴黎國立歌劇院”開幕時,除舉行管弦樂演奏外,并演出奧古斯特·梅爾梅的《猶太女》。所以,《猶太女》也是新院落成的首演歌劇。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主要演的是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一些早期歌劇作品也常在這裏演出,劇院也從其他地方引進一些劇目,如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等以及後來的羅西尼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常修改得不盡人意。在其後的一段時期裏,由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劇院演出質量有所下降。 1873年10月29日,巴黎歌劇院的建築在一場大火中被毀。當新的歌劇院于1875年1月5日建成并啓用時,人們發現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也最爲豪華的一座歌劇院。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中發生的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莫過于華格納的一部部作品被相繼搬上舞台,1891年演出了《羅恩格林》,1893年演出了《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1897年演出了《紐倫堡名歌手》,1902年演出了《齊格弗裏德》,1908年演出了《神界的黃昏》,1911年演出了《帕西法爾》。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在1910年便得以上演,但是《玫瑰騎士》卻等到了1927年,在它的德勒斯登首演的16年之後,而《厄勒克特拉》直到1933年才在這裏演出。一些芭蕾舞劇也在巴黎歌劇院舉行了首演,但是,這個時候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出現在巴黎歌劇院,演出本國歌劇的角色被抒情歌劇院所取代。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常占據着巴黎歌劇院的舞台,演出一直保持着相當高的水準。二三十年代人們總能在這裏聽到女高音尼農·瓦蘭、男高音喬治·蒂爾和女高音碼喬裏·勞倫斯等著名歌唱家的聲音。德國占領巴黎期間,普菲茨納的《帕勒斯特裏納》于1942年在這裏上演,成爲戰争時期最重要的新制作。戰争結束後,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光,當維也納、紐約和倫敦的歌劇院在50年代已經能夠以新一代的第一流歌唱家來制作代表其水平的歌劇的時候,巴黎歌劇院的歌手卻處于一種根本無法與之競争的地步,盡管在這裏上演的歌劇全部都是用法語演唱的。直到1971年羅爾夫·裏伯曼成爲巴黎歌劇院的管理者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巴黎歌劇院出現了慢慢地浮出海面的趨勢。雖然法國歌唱家仍然無法與其他地區的歌唱家相提并論,但是外國歌唱家開始在巴黎歌劇院扮演重要角色,以提高其聲樂水平,比如來自瑞典的著名男高音尼古拉·蓋達就與巴黎歌劇院在相當長的時期裏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關系。1972年以後,對白的形式首次被巴黎歌劇院所接受。 裏伯曼時期于1980年結束。此後,巴黎歌劇院雖然仍然偶爾出現動人的制作,但是也有着失去自己個性的傾向。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劇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華格納的一部作品。1910年,劇院演出了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1927年又演出了《玫瑰騎士》(在該劇首演的16年後)。這段時期,一些芭蕾舞劇在這裏得到首演,但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在此演出。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常在這裏上演,人們經常可以聽到著名女高音尼農·瓦蘭、瑪喬裏·勞倫斯和男高音喬治·蒂爾的聲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占領了巴黎,普茨納的《帕勒斯特裏納》于1942年在這裏上演。戰後,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其演出水平根本無法與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維也納、紐約、倫敦等地的歌劇院相比,直至1971年羅爾夫·裏伯曼擔綱巴黎歌劇院後,情況才有所改觀。裏伯曼擔任該團領導職位直至1980年。後來由布列茲指揮貝爾格的歌劇《璐璐》在此首演,法國歌劇始終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席位。 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簡稱 ONP)于1994年創建以來,巴黎大多數的歌劇都移至巴士底廣場新歌劇院演出,已上演了六百多部歌劇,其中首演的歌劇還有呂利的《希波利特與阿裏西埃》、《愛神和酒神的節日》,格魯克的《奧菲歐》、《伊菲姬妮在奧利德》、拉莫的《卡斯托耳和波呂丢刻斯》,羅西尼的《奧裏伯爵》,奧柏的《波爾蒂契的啞女》,梅耶貝爾的《惡魔羅勃》,柏遼茲的《本韋努托·切裏尼》,威爾第的《西西裏的晚禱》,馬斯内的《黛依絲》,斯特拉文斯基的《夜莺》等。在巴黎歌劇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國人爲主,但亦邀請世界著名歌唱家參加演出。該劇院至今保持着法蘭西歌劇的頂峰位置,并表現出法蘭西人的高貴氣質。 巴黎巴士底廣場新歌劇院
迷宮傳奇
巴黎歌劇院的地下歌劇魅影是十分著名的,《歌劇魅影》的故事就發生在巴黎歌劇院。這個歌劇院,因爲有着複雜的結構和長久的曆史,本身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該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六英裏長的地下暗道,整個歌劇院占地三公頃,有七層之高。而且,更驚人的是,在歌劇院的最低層,有一個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觀衆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層,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劇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這裏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據說這個水池是當年在修建歌劇院,發掘地下室的時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當時的建築師Charles Garnier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把所有的水抽乾,但是爲了使建築物的地基堅固,他設計的地下室的牆和地闆都是用雙層的防水結構。之後,他把最後一層充水,讓水把牆的縫隙填滿,使之更加堅固。本來隻是偶然設計的結構,但是在層層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現水池,竟然爲電影造出了搖曳的燈光和形狀古怪的小船。不管怎麽說,如果考究起巴黎歌劇院的建築結構和它的傳奇曆史的話,這将是一個相當長(也相當有意思)的話題。誠然,若不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的話,那将永遠無法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名稱變化在曆史上,巴黎最主要的這個歌劇院的名稱經曆過多次變化,從而在一個側面記錄了曆次政治事件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名稱包括1791年以後的“歌劇劇院”,1794年以後的“藝術劇院”,1804年以後的“帝國音樂學會”和1814年以後的“皇家音樂學會”等。
曆史資料
早在17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著歌劇舞台。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就緻力于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争鬥。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義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點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也由此發展。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将建立自己的歌劇院。 1667年,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準,獲得了法國政府的支助。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法國第一座歌劇院“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于1763年被毀于大火。 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于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着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争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于1875年正式啓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挂在觀衆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爲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爲《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巴黎歌劇院-拿破侖的管理 在1790年後的10年之間,巴黎歌劇院在大部分時間裏歸巴黎市政府管轄,但是拿破侖逐漸将其領導權竊取到自己的手中。1802年,他開始掌握新作品上演的生殺大權,能夠決定是否投資幹一部新歌劇的制作,而他的内政部長也擁有強大的否決權。在1807年的改革中,拿破侖試圖恢複歌劇院在過去的年代中曾經充當過的角色,使其成爲這個國家的一個專門的“陳列品”。他在選擇演出劇目方面向歌劇院施加了很大的影響,并且于1811年強迫其他較小的劇院向這個歌劇院繳付資金款項。在這個階段,歌劇院的管弦樂團擴大到70人,其中擁有一大批出色的獨奏家,從而使這個樂團的演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享有盛名。
芭蕾舞團介紹
簡介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是古典芭蕾的搖籃。十六世紀,由Catherien de Medicis(梅迪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的編舞技術标準和用語中的一部分被融入到宮廷芭蕾當中。之後,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這位君主希望将這種帶有貴族特色的舞蹈變成真正的舞台藝術,于是在1661年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該院成爲法國第一所以确定舞蹈規則和進行舞蹈教學爲目的的機構。1669年,路易十四又爲皇家音樂學院奠基(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同時組建了歐洲第一支專業舞蹈團。1713年,舞蹈學校在路易十四國王的倡議下成立,至此,一個專業舞蹈團體 得以持久發展的所有因素都具備了。
曆史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作爲古典芭蕾的發源地,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擁有大量的保留劇目,它一方面緻力于留存這些劇目的精粹,一方面則敞開胸懷迎接新劇目的創作。
演出曲目種類
浪漫芭蕾(Joseph Mazilier、Philippe Taglioni)、古典芭蕾(Marius Petipa)、Serge Diaghilev的俄羅斯芭蕾舞團的作品、新古典主義芭蕾(巴蘭欽、基裏安、Jerome Robbins)、現代芭蕾(Alvin Ailey, Pina Bausch, Maurice Béjart, Carolyn Carlson, Merce Cunningham, Mats Ek, William Forsythe, Ohad Naharin, John Neumeier, Alwin Nikolas, Roland Petit)以及舞蹈團委托創作的作品(Jérme Bel, Davide Bombana, Trisha Brown, Odile Duboc, Jean-Claude Gallotta, Michel Kelemenis, Blanca Li, Susanne Linke, douard Lock, JoséMontalvo, Michèle Noiret, Angelin Preljocaj, Laura Scozzi, Saburo Teshigawara)。
活動
人民網北京8月27日電 (宋靜思)舞蹈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今日在北京當兔藝術教育中心舉辦了“芭蕾在巴黎的故事”的講座交流活動,正式開啓了民營舞蹈機構當兔教育“去巴黎歌劇院學芭蕾”的文化交流活動項目。 據悉,此次交流活動受到法國大巴黎Fontenay sous bois(林畔豐特奈)城市市長的邀請,将爲孩子們營造親身體驗芭蕾舞藝術魅力的良好環境和氛圍,爲中國小舞者提供一個開拓國際視野、打量世界的平台。交流結束後,每一位小舞者還将獲得林畔豐特奈市政府頒發的“中法文化藝術小使者”證書。
交通提示
交通:乘搭線捷運(3)線、(7)線及(8)線在Opera或Chaussee-d’Antin站下車。 景點信息: 地址:120 plue lyon .75012 paris 門票:25歲以下可購學生票6歐元,成人票10歐元 開放時間:10:00-17:00 交通:乘捷運3.7.8号線至OPera站,出站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