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可以分爲哪三個時期

浪漫主義的理論策源地在德國,但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卻是英、法兩國。歐洲的浪漫主義在發展曆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這一時期是英國的湖畔派詩人創作的高峰期,法國的夏多布裏昂和史達爾夫人開始引介德國的浪漫主義理論。第二次高潮則從英國詩人拜倫開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間風靡歐洲,雪萊和濟慈緊随其後。這一時期法國文壇相對沉寂,但也有拉馬丁和維尼等才華橫溢的詩人。此外,意大利的白爾謝、曼佐尼以及德國的霍夫曼等人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義文學的第三個高潮發生在法國,約從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維克多·雨果爲代表。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思潮也波及俄國、東歐和美國,在美國産生了梅爾維爾、惠特曼等浪漫主義大師。1848年以後,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基本結束,但是浪漫主義思潮卻并沒有銷聲匿迹,一直持續發展到今天。
英國

英國是最早出現浪漫主義文學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浪漫主義作家不滿于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發展,具有憤世嫉俗、歸隐自然的傾向。18世紀中後期的詩人羅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萊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們在英語詩歌文體和語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彭斯從蘇格蘭民歌中吸取養料,其《蘇格蘭方言詩集》擅長抒情和諷刺,語言通俗;布萊克的《天真之歌》、《經驗之歌》則具有象征意義和神秘色彩,在20世紀大放異彩,影響了整個現代英詩。
然而,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則是被稱爲“湖畔派”的三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薩缪爾·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爲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部分爲華茲華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詩《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滿幻覺和奇谲的意象。然而華茲華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則是長詩《序曲》。騷塞的詩歌極富古之幽情,與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詩人均蟄居于英國西北湖區,緬懷笑廳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溫婉清麗的代表。

開創英國浪漫主義詩風的人是什麽時期

喬治·拜倫(1788年-1824年)和雪萊(1792年-1822年)兩位詩人将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他們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作品更具戰鬥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神話描寫被壓迫的人民的苦難和暴君的必然下場,預言革命一定會到來。他的短詩《西風頌》、《緻雲雀》等音韻铿锵,更有“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名句傳世。拜倫是19世紀上半期最爲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遊曆各地,其詩作充滿異域情調。代表作《唐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深入骨髓的檢閱,發人深省。在歐洲,拜倫成爲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把孤獨、悲壯、崇尚個人式反抗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稱爲“拜倫式英雄”。拜倫晚年投身于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并最終因傷寒而死于希臘戰場。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還包括約翰·濟慈(1795年-1821年)。他的創作生涯隻有5年,卻寫出了著名的抒情詩《夜莺頌》和《希臘古甕頌》,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園牧歌的美景之中。瓦爾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創作小說爲主,《艾凡赫》以12世紀的英國爲背景,塑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形象,他是歐洲曆史小說的創始人。
德國

德國是浪漫主義思潮的發源地。政治經濟的落後、資産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的浪漫主義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施萊格爾兄弟是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理論奠基人,他們以《雅典娜神殿》爲陣地,闡述個性解放、藝術無目的論的浪漫主義理念。在施萊格爾兄弟的影響下,德國出現了包括諾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的《夜的頌歌》歌頌“神聖的、不可言傳的、神秘的”夜,并贊美死亡的美妙感覺。蒂克則著有《民間童話集》三卷,開創了童話小亂升啓說的新題材。 1805年以後,德國出現了“海德爾堡浪漫派”,代表嘩如人物是克萊門斯·布侖塔諾(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爾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詩《催眠歌》具有民歌風味,詩情濃郁。兩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錄了德國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語言學家和民俗學家,他們編成《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稱爲世界童話作品中的精品。約瑟夫·封·艾爾興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說《一個無用人的生涯》将夢幻與現實混合起來,充滿神秘情調。
1809年以後,德國浪漫主義在德國形成另一個中心。克萊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劇《破甕記》抨擊普魯士官場和司法制度的腐敗,充滿民間喜劇的幽默諷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貓穆爾的人生觀》展示一個爾虞我詐、男盜女娼的市儈世界,想象和構思奇特。大詩人海涅早年也是一個浪漫派詩人,後來轉向現實主義。
總體上看,德國的浪漫主義特征并不明顯,風格變化也比較多。到後期,逐漸融入強大的現實主義文學潮流。
法國

由于法國大革命的曲折莫測,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裏昂(1768年-1848年)和史達爾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早期代表。前者帶有貴族傾向,《基督教真谛》主張複興中世紀禮教,但其作品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爲浪漫主義文學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濫觞。他的小說《勒内》和《阿達拉》都描寫世俗愛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纏綿。而史達爾夫人則具有民主傾向。她的《論文學》和《論德國》緻力于傳播浪漫主義理念,不遺餘力的抨擊法國的古典主義傳統。 法國浪漫主義中期的代表包括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年-1869年)和阿爾弗萊·德·維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長寫抒情詩,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對照和象征筆法;後者則以哲理詩著稱,《古今詩集》和《命運集》宣揚孤傲堅忍精神,表達悲天憫人的思想。
1830年以後,維克多·雨果成爲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他也是整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義在法國最終戰勝了古典主義。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中鮮有的全才,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其小說《巴黎聖母院》 、《九三年》、《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對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國。在詩歌和戲劇領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語詩歌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筆法,極大的豐富了法語詩歌的修辭技巧,對後世産生巨大影響。雨果逝世的時候,全歐洲共有逾200萬人來到法國參加他的國葬。
和雨果同時代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還包括女作家喬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創作拓展了浪漫主義文學陰柔的特性,尤其擅寫女性問題小說和田園小說。代表作《康素愛蘿》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小說,充滿詩情畫意和真摯情感。她也曾是音樂巨匠肖邦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曾和喬治·桑有過短暫戀情的青年詩人阿爾弗萊·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這一時期法國詩壇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組詩》具有夢幻般的色彩。小說《一個世紀兒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紀病”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義小說創作中。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年-1855年)的抒情詩奇詭深邃,形式精美絕倫,對20世紀現代詩歌影響深遠。大仲馬(1802年-1870年)創作了大量曆史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說的發展推向極緻。
俄國和東歐

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在1812年拿破侖入侵失敗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革命之後出現的。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以詩歌爲主,富有強烈的戰鬥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對俄國浪漫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譽爲第一位俄國抒情詩人。他的《俄國軍營的歌手》歌頌軍人的愛國壯舉,贊美俄羅斯民族偉大的複興。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創辦《北極星》,宣傳浪漫主義思想。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後來轉向現實主義。萊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國最堅定的浪漫主義詩人,長篇叙事詩《童僧》和《惡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達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說《當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餘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說的先驅。
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波蘭的亞當·密茨凱維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是和反對異族奴役、争取民族獨立的鬥争結合起來。密茨凱維奇的《先人祭》抨擊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殺,揭露賣國貴族的行徑。裴多菲則以《民族之歌》和《自由與愛情》等詩作歌頌爲争取自由的鬥争。
美國

由于美國和歐洲在曆史、文化上的種種不同,以歐洲通行的文學流派的概念來衡量美國文學的發展實際上并不十分準确。但由于美國文學也是整個西方文學的一個部分,因此通常人們也将美國文學史放入整個西方文學史的框架内來研究。 美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深受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19世紀上半葉,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高漲,擺脫英國文學的束縛、重視人的精神創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驗主義蔚爲大觀,至此美國浪漫主義文學開始蓬勃發展。
愛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羅(1817年-1862年)是超驗主義理論家,最先提出浪漫主義的主張。他們強調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覺的意義,認爲自然界充滿靈性,人應該回歸自然。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美國前期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華盛頓·歐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庫柏(1789年-1851年)和愛倫·坡。歐文被稱爲美國文學之父,在他的小說中,“美國文學”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國文學的拘束。庫柏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開創了以《皮襪子故事集》爲代表的邊疆傳奇小說,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愛倫·坡主張藝術要使讀者獲得刺激而達到靈魂的升華,他的小說大部分以死亡、兇殺、複仇爲題材,揭示人的幻覺狀态和變态心理,他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共同被尊爲象征主義文學的先驅。
美國後期的浪漫主義文學以納撒尼爾·霍桑(1804年-1864年)、沃爾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年-1891年)爲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對“隐秘的惡”進行挖掘,《紅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統治的黑暗以及教會的虛僞和不公,象征手法運用純熟。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長的黑面紗》中永遠蓋在教長臉上的黑面紗,都是一種象征物。霍桑的心理分析自然細膩。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經曆編纂、擴充詩集《草葉集》,歌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爲美國現代文學的鼻祖。梅爾維爾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長描寫航海奇遇和異域風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之一,小說中的“白鲸”已經成爲一種超然的、對人類懷有敵意而又難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圖騰。
此外,詩人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1807―1882)的《海華沙之歌》(1885)描述印第安傳說中的西風之子海華沙的業績,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英雄形[2] 象。

比較

熱愛自然、讴歌自然是浪漫主省掉台做義常積源鍾條義的顯著特點之一。但浪漫主義内容廣博、思想複雜,它隻是一種文學思潮,而别省不是一個狹隘的相同麾纛的派别。浪漫主義素來有消極、積極或曰反動與革命之分,但酒氧被本文不使用這些有失偏頗的字眼。盡管如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來自,浪漫主義确實有至少兩種派别,它們在政治主張、人生哲學、審美趣味、藝術創作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英國的浪漫主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十九世紀最初的幾十年裏,先後出現了兩代引人注目的浪漫派詩人。較早的一代以華茲華斯、柯勒律治爲代表,亦即湖畔派。第二代以拜倫、雪萊爲代表。下面,單就這兩派的自然觀(分别以華茲華斯和拜倫爲主要代表)作些比較。

華茲華斯和拜倫都是英國人,相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孔笑色爲突背景使他們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共同特質,且互相影響。“對英360問答國的氣質追本溯源,它們存交專常财高晚争全都可以歸結到一個明顯的本源上,即生氣勃勃的自然主義。”1英國的這種自然主義首先表現爲對鄉村和大海的熱愛,其次是詩人們以高級動物的喜愛以及他們以一般動物世界的熟悉。青年時代的拜倫身邊可說是有一座完整的動物園。再就是,個人的獨立性是英國人的突出特質。“這個島國上的人,每戰投向及點地個人自己就是一個島。”2詩人們都崇尚自由,向往自在的生活練營。但就是這有着許多共同特點的自然主義,又可分爲兩大基本類型。華茲華斯是一類特性的代表,拜倫則是另一類典型。就生活經曆、描寫對象而言,他們的詩風具有明顯的不同

華茲華斯出身于富裕的中産階級家庭,接受過高等教育,接受過别人贈送的财富,繼承了家裏的一份遺産,做着一份閑差,終生養尊處優,八深培仍很料順十周歲壽終正寝。從這樣恬靜從容、無憂無慮的經曆中找不出任何一類引起激情的機緣。華茲華斯曾經談到:“我通常都選擇微回度問計賤的田園生活作題材”,“我給這些詩定下的主要目的是,選擇普通生活裏的事件和情書零預響衡茶失示法蛋境,盡可能通篇都選用人們真呀随受選械息管正用的語言來叙述和描繪它們,同時又給它們以想象力的色澤,使得平常的東西能以不尋常的方式出現于心靈之前。”3華茲華斯喜歡個減蘇選三粒制并華認真地觀察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常生活中的瑣瑣屑屑,并在他那供一團編耐位是破非凡的記憶庫裏儲存起來。日後的某一天,再把這類印象從靈魂的庫存中取出,重新欣賞、審視,細細咀嚼,雕刻琢磨,遂成詩篇。因爲不是即景之作,而有了一段審美的時間差和心理距離,他的詩作中的理智的成覺黃推架連擴分是占據上風的。自然,在他的心目中,是促使民後更在人們按照新教精神反省的鼓舞者和啓示者。任何一件平凡的東西都蘊含着某種深奧的寓意。在他的《孤獨的遊雲》一詩中,一片飄逸的金黃色水仙似乎代表着一種具有安撫、震懾作用的宗教神秘力量。

華茲華斯的過分冷靜和審慎招來了雪萊的嘲笑。雪萊認爲,就華茲華斯對自然的愛而論,他正逐漸變成精神上的閹人。大自然在華茲華斯那裏是神聖的母親,是精神支柱,是宗教信條,他虔敬地仰望,膜拜,贊美,不敢有絲毫的亵渎。

拜倫的經曆又是另一個極端。甚至可以說他過的是一種極少數人能相比的極其跌宕起伏的生活。他行爲不羁,放浪形骸,才高情濃,憤世嫉俗,被當時的社會視爲惡魔,招來了無數的嘲諷和攻擊,被迫離開了祖國,四處漂泊。面對上流社會的虛僞,面對平民百姓的麻木,他狂呼,他呐喊,面對華茲華斯筆下甯靜的大自然,他同樣滿腔激情。同樣的客觀世界,在不同性格不同心緒的人眼裏,變得迥然不同。拜倫更注重的是發掘自然的力量與壯美,也就是那契合他本性的特質。拜倫的身上流着暴烈的諾曼武人的血,他屬于提坦巨人族,他愛的是激動和狂野的自然,愛的是自然界氣度恢宏的美,他熟悉的是大自然的宏偉現象和巨大的變化。在拜倫看來,詠海,就是詠唱狂風惡浪、覆舟沉船;寫天空,就要寫暴風驟雨、雷電交作。他與之交往的自然,他引爲榮耀的自然,是滅絕生命的自然。

在拜倫詠海的詩行裏,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字眼:roar,fear,terror,break,sweep,wash……但并不是說拜倫的筆下隻有這些令人狂怒、激動的大場景的描寫,他還是大自然的戀人,戀人必然就會有溫情脈脈的一面。拜倫與當時的社會是格格不入的,他注定是一個孤獨者。正像恰爾德·哈洛爾德一樣,他做不到随聲附和,随波逐流,他懂得自己是一個“最不适合與人群爲伍的人”4,處在吵吵嚷嚷、擁擠雜沓的人群中,既不被人愛,也沒有所愛的人,這在拜倫看來,是一種真正的可怕的孤獨。他甯願離群索居,與純潔、博大的自然溶爲一體,享受脈脈含情的撫慰。他喜歡獨自靜坐在岩石上,對着滔滔的河水與廣漠的荒原沉思冥想,在這種自由的精神交流中,他雖是茕茕孑立,卻其實是最不孤獨的。

由于厭惡大都市的虛僞文明而逃向大自然尋求慰藉——在這一點上,拜倫和華茲華斯是極爲相似的。華茲華斯曾在《自然景物對于喚醒并增強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想象力的影響》一詩中寫道:

不止一次兩次,我爲擺脫喧嘩,

藏進一處安靜的湖灣——或是

調皮地一閃身,離開熱鬧的人群,

在星星的映影上刻劃着圖形——

我們不難看出,這與拜倫詩作中表達的感情是相當接近的。難怪華茲華斯曾指責拜倫對他的剽竊。華茲華斯那種獨特的彈撥和清新生動的詩行,确實在拜倫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寫作中留下了類似的印迹。這一點是無須否認的。這也恰恰說明了一點,拜倫是一個善于取借别人所長又能有所創新的作家,他并不是一個隻嗜好摧毀傳統廟宇的狂魔。

29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