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艺术史上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雕塑作为一种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是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从定义上看,在欣赏雕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空间形态、塑造风格、材料运用、情感表达等。而不同时期地域的雕塑还反应了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等等,具有承载文化的意义。

下文将主要从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带大家感受一下如何欣赏不同时期的雕陵镇塑:

先看古典的:

以上的几张图,基本是古希腊罗马雕塑,有广为人知的大卫、维纳斯等等。这是大众印象中西方较为传统意义上的雕塑,除了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之外,很多都是表现人体的作品。

在西方的雕塑中,不论男女多为半裸或全裸的姿态,给人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这是因为希腊罗马人欣赏人类魁梧、圆润的体格,但这样的雕塑在中国就比较少见,几乎是找不到的,中国的雕塑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间接、婉转的去表达美,让观众去联想、感受。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西方的艺术注重写实性,古希腊艺术黄金时代留给我们大量的人体雕像,可谓之典范,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大部分都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人们欣赏这类型的雕塑,了解其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情景带入,最大程度的让观众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与民族精神。

古希腊人民风淳朴,但也开放,认为人体和性都是美的,不加修饰的自然就是美,同时推崇人体的健康美。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希腊的雕塑类作品中,多数体现的是人体自然的形态、健硕的肌肉、对自身体型毫不自卑的欣赏。古希腊的政治的开放,也许造就了人民的开放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古希腊人崇拜人体,崇尚力量和自然,他们的神都是理想化的人,他们重大的活动都举行运动会,运动会上的运动员都是全裸提参加展现力量和人体美,就是现在奥运会的前尺备粗身。(这些对历史稍有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就雕塑本身来讲,五官精美、表情刻画细致入微、人体比例完美、动态充满张力。这些用大众审美来讲就是美的,比较符合大众审美,所以我们普通观众在欣赏起来相对更容易。

再看现代: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1901-1966)瑞士艺术家,是二战后欧洲最伟大亦最富于表现力的雕塑家,同为油画家、素描家和诗人 。

先来看以上图片中的雕塑,针尖似得脑袋,纤长如丝的四肢,就如“火柴人”一般,按普通大众的理解,这样的作品美吗?好看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欣赏、赞叹、甚至在拍卖行中拍出过亿美元的价格。

撇去“美是什么”在哲学上的意义不谈,“美”这个字在艺术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区别:

古人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从宏观到微观,人们看到蓝天白云,说美;看到花儿,说美;看到漂亮的衣服,说美……美在现实生活中是让人感到愉悦的事物。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倾注其中。这些感情中有愉悦的,当然也包括愤怒、同情、叹息等等令人感到不快的感情。所以艺术能表达现实的美与丑,并且通过艺术加工,是丑的东西也能吸引人,引发观众思考。所以在艺术审美中,当然不能单滚悉纯用生活中的美丑定义,而是要多一个层次,看作品是否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事物的原貌或原气氛,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回到作品再去看,会发现人们看待作品的眼光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美丑,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把正常的人表达成瘪、瘦削、残破的人形,恍如隔世的感觉,如同孤鬼游魂一样,回到贾科梅蒂生活创作的年代,当时的欧洲饱受战争的沧桑,人们的内心是孤单、脆弱、甚至是恐慌的。他表现的是二战后的一种时代情绪,正是用这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象再现了这样一种感觉。具体这种感觉在面对观众时心理产生了怎样的碰撞,那就是观众与作品纯粹的沟通了。

所以理解这种类型的雕塑艺术,要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是他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独特创造,这些作品与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不能脱离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来理解。

另外,不像古典雕塑有着最佳观赏距离,很多评论家认为贾科梅蒂的雕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当这些“火柴人”竖立在你眼前时,你会觉得自己与他们之间永远存在着距离,无法靠近。这就是艺术作品与空间之间建立的关系。

最后看当代:

看到这些作品,是否觉得已经无法区分出这是不是雕塑?

近些年来雕塑发展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甚至很难区分何为雕塑、何为装置、何为工艺……里面的风格也变化多样,对于大众的欣赏层面就会存在更多的迷茫、无从着眼,相对于较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各种“稀奇古怪的”特别是实验性的表现方法更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所以很难分清这是不是雕塑?当代的雕塑应该怎样去界定?

这里借用美国艺术评论家丹托的“艺术界”的概念,就他所言,“80年代艺术的样式革命已经基本结束,艺术的问题不再是作品的问题而是语境问题。”雕塑也逐渐摆脱媒介的局限,而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当代雕塑重要的是现场中话语的指向性,这也是它与传统雕塑的根本区别。

“语境”现在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没有被完全定义,所以我们姑且简单的理解为“大环境”(包括思想感情、作者的立场、观点、艺术修养、兴趣爱好、表达的时间、对象、前因后果、表达的领域、媒介……太多,不一一赘述了)。

再来看看现在所处的环境,生活的时代,科技大爆炸、人文地域的变化、一切都在快速的更迭。任何一种艺术形态与语言方式都是在特定背景的逻辑关系中产生与发展,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雕塑语言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对于传统,不抛弃也不固守,但在新的语境中总会获得许多新的可能。跨界创作现在是一个时髦的词,一切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信息,如果能为艺术创作提供资源,能有利于艺术的充分表达,都应该去研究和尝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影响整个社会形态的改变,艺术当然在此列。

认知到人类身处的多元化的社会,也不难理解雕塑艺术的多样化发展,由于个体的视觉经验和生存体验存在差异,所以对当代的雕塑作品观念的解读认知也会有很大差别,甚至有误读的存在,实际上每个人在观看与解读作品时,都是从自身的生存体验出发,都对应于个人情感,连接着真是的自我意识,都是个性化的欣赏,误读是常态。这也是当代许多艺术品在欣赏上的一个特点。

苏轼《新城道中二

新城道中二首原文: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煤养功季引绍所之联野桃含笑竹篱短,良支买错去饭行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新城道中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协氧矛析况议甲评提步推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著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漫漫人生旅途就现同我脚下悠悠的路,松打刑唱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注释 1东风:春风。2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孔的雨。3絮帽:棉帽。4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5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6饷:用食物款待别人。7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辔(pei):缰绳。8散材:原指因无送县运反诗破胡次巴触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如剧继专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路片白雷督司奏世额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家案抗西,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时造但迅扩检阻活厚呀巴是之寿。』」9卷旆(pei)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妒知矿卫去践能明粒古阻垂旒,泛指旌旗。十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新城道中二首鉴赏

清望外粒二蛋三互的示这两首诗是苏轼在看拿八农三南植刻娘款怎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细反便牛开更行价吸。

清晨,诗人走粉酒鸡写那检可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著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像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诗词作品: 新城道中二首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春天】、【写景】、【喜悦】、【热爱】、【自然】

3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