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解析:五分钟弄懂建筑上的哥特、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

大家都知道,西方文明是从古希腊文明发展而来。设计圈儿也经常提到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建筑风格流派。

我们到欧洲旅行时也希望能对欧洲建筑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经常听到所谓的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又是如何来区别的呢?

欧洲建筑按照年代来划分帆肆第一个就是希腊式建筑。

巴洛克艺术构图

一.希腊式建筑

希腊式建筑基本是三角形的门楣,下面一根根的希腊柱。

注意:古代希腊的建筑是使用柱子承重,而不是使用“墙”承重的。

二.罗马式建筑

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后, 罗马建筑就在希腊建筑基础上加上了拱 。

罗马人发明了一种被称为”黏浆”的万用材料,这是一种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浆,再加上碎石或碎砖,用之于建筑业,非常坚固,又增添色彩。是世界上第一种足以支撑大跨度建筑的混凝土。 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 ,从此大拱门、大圆顶、大拱顶就都能独立,而无需像古希腊建筑那样靠许多柱子来支撑了,从而成为世界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巴黎先贤祠

罗马万神殿,圆顶加在希腊式建筑的后面

华盛顿国会山,圆顶加在上面

塞维鲁凯旋门,圆顶加在里面

三.拜占庭式建筑

拜占庭风格,是将罗马式的拱收个尖。

罗马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大帝的去世,分成东、西罗马帝国。而东罗马帝国随着东进,与东方文明交融、碰撞,形成了与罗马式大同小异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态渣轿建筑。

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同时,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并对后来的俄罗斯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把欧洲切一半,罗马式的在西边(像法国、意大利),而跑到东边就都变成了拜占庭式建筑。(像捷克、波黑)

拜占庭建筑屋顶造型是“穹窿顶”(洋葱头) 。建筑构图中心往往十分突梁大出。高大的圆穹顶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建造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四.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高瘦瘦尖尖的。

公元200年欧洲有一个名为“哥特”的部落,这个部落是史上首批劫掠罗马城的蛮族势力,同时以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

后来罗马帝国覆灭了,基督教却在欧洲生根发芽,到了中世纪天主教成为了西欧的唯一宗教。神权时代来临。

天主教在西欧一家独大之后,造成了神权大于皇权,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在黑暗的中世纪,出现了赎罪券、十一税等名目为天主教搜刮了大量的财富。

因为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后要面临四件事:一、死亡;二、审判;三、天堂;四、地狱。当时的人们把教堂建很高,造的高,才能越加的接近上帝。

建筑风格以拉丁十字构图为主, 主要特点是尖塔高耸(越加接近上帝)、尖肋拱顶、飞扶壁、玻璃百花窗 ,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 情感 。

飞扶壁

尖肋拱顶

有了尖肋拱顶和飞扶壁,建筑可以做得很高,是一种“飞升”的建筑格局,让人有一种离开地面或尘世的感觉。

这种向着天国飞升。“向上”延展的审美理念,使得物质贫乏,民不聊生的基督文明时期,欧洲反而出现了最璀璨的艺术体系。

中世纪的欧洲那些尖塔高耸的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最著名的当属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高耸而中空的建筑,再结合镶嵌有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庄严肃穆,且带有一丝阴森恐怖。

宗教统治阶级为了教化百姓,可是老百姓不识字怎么办,好在他们每个星期都要去教堂。于是就用彩色玻璃在窗户上拼出一幅幅圣经故事。教徒们可以根据图案来理解圣经。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马式建筑因采光不足造成的沉闷压抑,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玻璃着色主要为蓝、红色。蓝色代表天堂,红色代表基督之血)

五.文艺复兴式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

文艺复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和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因此,文艺复兴强调了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很简单——左右对称,灵活变通,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在一起,布局呈方形圆形等几何形。

圣彼得广场

枫丹白露宫

文艺复兴建筑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

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左右对称)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文艺复兴建筑擅用数学和几何学关系如黄金分割、正方形等来确定美的比例和协调的关系 。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六.巴洛克式风格

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 巴洛克是一种统称的风格,在建筑、家具、服装上都有体现。

巴洛克式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之前的文艺复兴为意大利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权势。于是 意大利人在原本的文艺复兴建筑上,添加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从而形成了巴洛克。

随着欧洲文化“除旧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成就。资产阶级兴起,君主政治渐独立于宗教之外,艺术上的趋势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甚至好大喜功。所以巴洛克式建筑,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是金光闪闪的。

凡尔赛宫

巴洛克建筑风格特点:

第一,炫耀财富; 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装饰,色彩艳丽 ,一身珠光宝气。

第二,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 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感 ,或波折流转,或对撞冲突。

第三, 打破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界限,使它们相互渗透 ;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

拜罗伊特歌剧院

罗马许愿池

七.洛可可式风格

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和意大利语Barocco(巴洛克)合并而来。

洛可可是巴洛克末期发展来的风格,显得更加奢华和繁琐。主要应该算是一种室内风格。有人认为洛可可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颓废和瓦解的阶段。

巴洛克与洛可可同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风格,二者都涵盖了美术、音乐、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巴洛克和洛可可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洛可可比巴洛克的风格更为精致和女性化。 具体区别如下:

(1)巴洛克用色大胆,颜色鲜明,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洛可可的色彩相对柔和,主要有白色、粉色、金色、粉黄、粉绿等小清新的颜色。

(2)巴洛克倾向于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调对称,给人以古典庄重之感;而洛可可风格喜欢意趣盎然的曲线,以纤巧、细致、浮夸的曲线和不对称的装饰为特点。洛可可比巴洛克线条更轻快。

(3)巴洛克起源于意大利,洛可可始于法国,并受到了中国艺术中不对称雕花及陶瓷和家具的影响。

(4)巴洛克装饰通常用于教堂内部和外部。洛可可很少运用于教堂,多为欧洲宫廷等装饰风格。

在建筑领域,巴洛克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空间造型能力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一直渗透到非天主教国家,并流传至今( 我们天朝土豪认为的欧式富丽堂皇多为巴洛克风格 )。而洛可可建筑在产生之后迅速地风靡整个欧洲,而到了18 世纪中叶就逐渐消失,但这一设计思路在当今的室内设计界依然存在。

最后来梳理一下各种建筑流派的发展关系: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及美术史意义

解释一:
巴洛育长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练组出的派益又编末唱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解释二: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法著江营引聚直敌及明则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助假季区难济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钱状九利京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苗感永保浓李输地背既二。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同表功春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湖露础京向事铁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然慢露回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初才经限升积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吸期续些因素和想象;六是火迅配皇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尼助可言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补球除示损演严线电从医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真家测设显席认法些音龙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解释三:
巴洛克艺术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二、巴洛克艺术的表现
建筑

西方都市计画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
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

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意大利

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埋葬基督》(1604,梵谛冈美术馆)、《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159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1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