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渊源有哪些


表现主义小说的源起

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从德国浪漫派起即已躁动于母腹之中。1857年法国波特莱尔的《恶之花》的问世意味着它的第一个象样的产儿已经呱呱坠地。而1886年法国象征主义宣言的发表,更标志着它已成了“气候”,开始以流派的形象和运动的形式起步了!此后的一百余年来,西方文坛流派竟相崛起,花样层出不穷;除象征主义外,先后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二次大战后的荒诞派、新小说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等重要流派。文化领域的其他门类,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电影、服饰及至家庭陈设等几乎无不卷入,其步伐之齐,来势之猛、变化之快,为世界文艺史上所罕见,可谓二十世纪文苑的一大奇观。表现主义艺术的渊源,较远的可以追溯到欧洲十七、十八世纪巴罗克的奇诡风格,较近可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作家毕希纳尔(1913—1937)的创作相联系。他的剧作《丹东之死》、尤其是《沃伊采克》打破以因果联系安排场面的原则,开了叙述体戏剧的先河;从局部手法讲,易卜生的个别作品如《彼尔·金特》也具有表现主义特征。但从总体运动的规模看,在表现主义的准备阶段,真正为表现主义这个“先锋派”打先锋的当推美术界。本世纪开始的头几年,以法国画家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在“后印象派”的基础上进一步放肆地破坏传统的绘画法则:色彩的平涂和构图的随意性等,在正统的眼光下,它就象“野兽”一样不驯。紧接着,1905年德国德累斯顿“桥社”的成立和1911年慕尼黑“蓝骑士”派的出现,相继抛出了纲领性的主张,并且已经集结了相当多的人数,而且有了理论上的中坚人物如康定斯基与沃林格尔;后者的《抽象与移情》(1908)和前者的《论艺术的精神》(1911)这两部美学论著不仅为表现主义,而且为整个二十世纪的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故有“现代艺术启示录”之称。继德彪西“撞开新世纪的大门”之后,被称为本世纪两位“音乐巨人”的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几乎一起崭露头角: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早期代表作《月神附体的丑角》(1912)和《春之祭》(1913)超越了音乐的大、小调概念,把音乐引入“无调性”的领域,从而为音乐的革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勋伯格的十二音系的开创影响更为深远。至此,表现主义文艺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4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