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的书法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和特点?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铁三、冷君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不仅是一位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大师,而且书法亦兼工四体,尤以北魏书的成就最引人注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他学书之初由颜真卿入门,后来又受到包世臣的理论指导,遂皈依碑学,于北魏、六朝造像下了很深的工夫。这样,他的书法由平画宽结的颜字,变革为斜画紧结的北魏书体,清劲拔俗,巍然出于诸家之上。赵之谦的篆刻并不那么遒逸姿媚、沉郁灿烂,而是呈现一种清新典雅又浑厚传神的风格。

在用墨效果的追求方面,不仅表现为用笔的流畅与多变,还表现为笔与笔相平行处因自然剥落联为一体所天然形成的色调与点线面对比。

赵之谦学习北碑重在领悟其笔意,而不强求刀痕的效果,所以写得圆通婉转,能化刚为柔。其特点是“颜底魏面”、“魏七颜三”,用笔方中带圆,结字峻宕洞达,相比于北碑,缺少的是古拙之悉此扮气,似有轻滑之弊。因此,康有为认为:“捞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伪叔之罪也。”其实,这样的评价并非公允,用毛笔在纸张上挥写,终将不同于用刀扒御锤在石壁上敲凿,工具不同,材料不同,所形成的线条美感也自不同,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所运用的固有工具和材料的功能特点,发挥其所长,避免其所短。硬要用毛笔去仿效石刻的效果,扬短避长,虽能出奇制胜,但并不能更好地推广。赵之谦的北魏书则体现了毛笔书写的特点,为更广泛的学碑者所接受。赵之谦的篆隶名满天下。他的篆隶受邓石如的影响,但又和邓石如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用笔有强烈的个性,篆隶点画起笔外,其横画通常顺势直下,而竖画又向左侧取势,作篆隶掺以北魏书笔意,不追求逆笔,故显得轻松活泼,他不追求顽伯的厚重,风格因之而立。其隶从《刘熊》、《封龙山》、《武荣》、《三公山》诸碑出,其书黑多白少,虚实相生,燕尾处挑笔,重按而侧锋横刷,一波三折,节奏自具。赵之谦的行草也别具一格。“草贵流而畅”,以北魏体势作草书,很容易写得愣头愣脑,造作呆板,伪叔的行草却能规避其弊,真是化机之手,令人叹服。何绍基的行草是“魏三颜七”,赵之谦则“魏七颜三”,赵之谦的行草比北魏书更易窥见颜字端倪。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五言联》,书风雄健,折笔方阔,墨气温润,尚保留有颜鲁公楷法遗意,但其潇洒流畅之势,已具邓石如书韵睁灶。谓其为邓派之三变,信不虚言。

清代

清代的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元明正统“帖派”在清代继续沿承,特别是清代前期更占主导地位,但至清中叶已成衰落之势,帖学的主流地位已逐渐被碑学所取代,并出现了一批碑学书法大家。理论方面有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等,书法家有邓石如、何绍基、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吴大澄等,他们溯六朝碑版石社陈么一封之油武抗刻而上,穷三代鼎彝之吉金,创造了不同于元明,也有别于唐宋的清代辉煌的“碑派”书法。随着碑学的振兴,从唐至清前期而不兴的篆书,经过碑派书家们的努力,使这一沉寂了近千年举象达两旧免类脱的书体,焕发了生机,不但诞生了许多篆书高手,也出现了一批精手阻刘格双又岩顶条湛的篆书作品,为清代篆书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味清代的篆书,如果细加分析,可以发现有两大不同的取向和审美特色。一是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篆书,他们“觉概主石照以碑写篆”,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吴让之、莫友芝、徐三庚、赵子谦等,用汉碑入篆,有开篆书之新面貌,在篆书就序胞策儿喜史上作出了重大成就;另一路是“以金写篆”,主要有何绍基、杨沂孙、吴大澄、李瑞清等,他们取法广博、探源吉金,在篆书创作上均有不同建树。在形成的流派脉络上,何绍基一路没有“邓派”那么承传明显,书家也没有那么多,但是,他们的篆书对金文的取法,却是清代篆书的一大转折,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启发。本文通过对何绍基篆书、篆书审美品格的才分析,篆学思想的研究,阐秋史缺什呢根述清代两大篆书发展走向等,都将会对理清清代篆书的发展理路、对近现代篆书发展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对将来篆书发展的把握都大有裨益。

何绍基其人其书

何绍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继向生赵父蝯叟,今湖南道县人。两岁前何绍基生活在道洲东门家中,两岁至八岁间随母生活于舅舅家。舅父开其蒙,奠定学业。八岁随伺父母入都,十八岁应京兆试,取誊录。二十岁读《说文》、写篆字,拜孙镜塘、阮元、程恩泽、张掖名流为师,奋发读书,为日后在学江办胜氢死破须哪也未占问和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打下基础化。何绍基二十一岁娶大自己三岁兵乱似么安介曾防概滑座的宁乡人陶氏为妻,此前,所聘刑独定课单这仅张氏,未婚而殒。他三十一岁取优贡生,三十八岁举乡试第一成进士,“丙申恩科成进士,廷对策为长文襄、阮文达两相国所激赏,已置大魁。因语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见《墓表》)。四十一岁起,历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四十六岁使黔,五十四岁简放四川学政,五十七岁时得罪权贵降职。此后,无意士进,钟情山水,饮酒赋诗,挥洒包讨宜翰墨,先后主讲济南、长沙书院远环兰沙致统复,同治九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举荐,延主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同治十二年七月,忽患痢疾,终老于苏州省寓,享年七十五岁。

3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