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维也纳的艺术大师克里姆特
镶嵌在维也纳的艺术大师克里姆特
当时的维也纳正流行“新文艺运动”,而克里姆特的作品正顺应这个潮流。他的作品不仅追求绘画内容的哲理性和艺术手法的象征性。实际上克里姆特运用绘画的形式来清晰地描绘当时欧洲社会的内心世界。克里姆特非常喜欢表现女性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推动了艺术的高速发展,“维也纳分离派”诞生了。维也纳分离派旨在反对传统的学院派艺术,主张创新,既强调个性又主张与现实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艺术新样式。维也纳分离派艺术风格注重平面装饰性。克里姆特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的装饰特点非常明显,装饰画的风格已经成为他的标志。他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运用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装饰性图案进行创作,体现了绘画艺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特点。
一、画面的装饰性语言
克里姆特生活在工业发展的新时期,各种新潮思想层出不穷。克里姆特的艺术不仅受到印象主义、新文艺运动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东方文化、欧洲中部奥地利、罗马尼亚民间艺术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在1903年克里姆特参观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时期的教堂,教堂里金碧辉煌的镶嵌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克里姆特早期的肖像画都属于传统的学院派风格,自创立维也纳分离派之后,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性极强。评论家把这个时期称之为克里姆特的金色时期。
金色时期的克里姆特作品极具装饰性特色,复杂图案、怪异的构图、像马赛克般的堆砌,并且经常运用沥粉、贴金箔、贴羽毛、嵌螺钿等特段友殊技巧描绘出一些理想中的作品,他十分重视线条、色彩、图案在画面中的运用,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技巧的运用和自己雕金师的父亲关系密切。克里姆特作品中的结构严谨,画面中人物面部、裸露肌肤等地方使用传统写实的手法进行描绘具有立体感,衣服部分则用平面装饰的手法表现。克里姆特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画面中人物的外形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这种线条在画面中起到分割的作用,使画面更具装饰性。
从克里姆特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东方元素,如漩涡纹和中国画线描。漩涡纹是中国新石器陶器上面的装饰纹样。这种古代的装饰纹样手旁在克里姆特的作品里频繁出现,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如作品《期待》《成就》《史托克乐宫壁画》等,大量使用螺旋纹,这种在远古社会有着特殊意义的符号有秩序的分布,画面增添了形式感。
在1907―1908年间所创作的《吻》是克里姆特金色时期最具装饰握薯槐性代表的作品,这幅作品综合了来自拜占庭、欧洲和日本的元素,尤其受到东方元素的影响。在一片炫目的金色中,一名身材健硕的男性亲吻自己的心爱的女人,画面中两人紧紧依偎,他们的身体被包裹在一个金色不规则的圆形之中。整个画面呈现的是一种暖金色调,人物的面部、裸露的手是传统写实描绘,男女的服饰上的几何造型如一幅镶嵌画。画面中男人的身体用矩形来描绘,衣服上的花纹也是矩形和直线所组成,女人的身体是用圆形和曲线来表达,这些符号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不仅是男与女,也是刚强与柔软的表现。画面中男人在亲吻自己心爱的女人,女人仰着头,闭着眼,似乎正在享受爱情带来的奇妙感受,但画面给人的整体感受则是哀伤和忧愁。因为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金色不只是代表富有、绚丽,而是为了给人一种神秘色彩。这是一幅抽象的寓意主题画,不是简单表现画面中两个人的爱慕之情,而是表达人世间存在的共性的爱,异性之间自然产生的爱。在爱情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就像这幅作品一样,画中的男女享受着爱情,但画面带有浓郁的忧伤之情,这幅作品令人深思。
灵活地将线条、色彩、图案运用在自己的作品里,是克里姆特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成就了克里姆特作品的形式感。画面中不同几何纹样的装饰,镶嵌、沥粉所形成的肌理效果营造一种神秘感。例如:作品《处女》,画中一群美丽的少女,面部表情温婉动人,身上着紫色长袍,长袍上不同的螺旋纹、线条、图案,这些纹样被赋予鲜艳的色彩。少女形体交错排列形成椭圆形,与画面装饰性纹样的搭配,独具形式感。这幅作品诠释了少女们的阴柔之美。线条、色彩、图案的巧妙运用不仅使作品内涵进一步升华,同时也提升了画面的形式美。
二、绘画的象征意义
当时的维也纳正流行“新文艺运动”,而克里姆特的作品正顺应这个潮流。他的作品不仅追求绘画内容的哲理性和艺术手法的象征性。他的作品也受到他的朋友著名的心理分析家和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导论》中谈道:“艺术家首要目标是使自己自由,并且把作品传达给其他愿望同样被抑制的人们,使这些人得到同样的发泄,他那个最个性化的充满愿望的幻想在表达中得到实现,但它们经过了转化,缓和了现实中显得唐突的东西,并遵循美的规律,用快乐这种补偿方式取悦人,这时他们才变成了艺术作品。”克里姆特作品大多采用象征意义的隐喻手法,诠释他自己内心强烈表现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最喜欢表达的是人精神上的痛苦、对性的欲望,生命的存在、成长、死亡这些抽象的人生课题,他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作品《生命与死亡》,这幅作品表现的人生过程的寓意画,画面右侧有美丽的少女、怀抱婴儿的母亲、中年妇女、健硕的男人、生病的老妪,他们紧紧地抱成一团,看上去像强有力的生命体;而画面的右侧是骷髅人,画面中从右面生命体到左面骷髅由绿色过渡到紫黑色,是一种生与死的象征。人生的短暂,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一种本质的显现。克里姆特用这种抽象绘画语言带我们走进了他充满哲理的精神世界。
实际上克里姆特运用绘画的形式来清晰地描绘当时欧洲社会的内心世界。克里姆特非常喜欢表现女性主题。一生中母亲对克里姆特影响最大,他母亲梦想成为一名歌剧演员,这个梦想一直没能如愿,导致精神抑郁。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对女人的爱是矛盾的。所以他的各类作品,如宗教画、肖像画、寓意画,都是女性为主角。女性题材代表作品有《女人的三个时期》《水蛇》《希望》《金鱼》《朱迪丝》《敌对的力量》等等。他的这些作品中都是以主体部分略带变形,但仍保持人体的基本结构的平面化女性与自由安排的彩色图案组成。这些画中的女性,都沉浸在妖媚、情色和欲望的恍惚氛围之中,给人一种浓郁的忧伤之情。
三、结语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克里姆特探索装饰性和象征性相结合的表现风格被称为“装饰象征主义”。克里姆特使欧洲传统绘画与东方元素巧妙地结合,在欧洲现代绘画发展史中画上了金色辉煌的一笔。今天,我们凝视克里姆特的作品,感受到与同时代画家迥然不同的绘画风格,他用生命在绘画史上谱写一曲浓郁的伤感之歌。
;
求
埃贡·席勒(Egon Leo Adolf Schiele)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1890年来自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1918年因瘟疫(西班牙留感)逝360问答于维也纳。
1906年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在线条和构图上得益于他的优雅的装饰手法。后来他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洲总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察城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刚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1910年创作了首员渐校丰反组买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门情粉北金约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成容露支判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早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回增跑成法搞要研同免承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手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他的画风压抑、沉闷、常以颓废、神经质般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其代表作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但希勒并不拘化封泥于前人的既定模式,而是强调装饰的表现天调至灯,在创作作中完全按自己创造评非冷七互识齐厚按般精的形式增加一种显著紧张的、激动的直线和渲染,以加强感情的力量。这种方法被他使用到有里间少待一组特殊的男女裸体画,也同样用于风景画中。他一开始就把感情集中在人体上,以炽热的、不安的色情题能材表现轰动一时。在10年里,他坚持进行了难以置信的创作,1909年起,他的作品先后在维也纳国际展览会、米特克美术馆艺术沙龙、德国科隆市调船守特别联盟、慕尼黑的戈尔茨陈列馆以及哈根的福克斯旺博物馆等处展出过。
1912年,希勒曾因被控以色情污染文化艺术,而被短期监押在新林格巴监狱。对于这些诽谤,他有一句名言“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
绍资给湖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章鲜和些且元电乎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他的才能没有被充分承认,但他并非默默无闻,评论家罗斯勒尔和他友善,并鼓励几位赞助人收藏他的作品。1918年,维也纳分离派展览会载象可化易冷由几负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一间特别展室。其重要作品包括1911年的《给自己算命的人》、1912年的《枢机主教和修女》和1917年的《拥抱》等。此外,他还印有一些石版画。
1918年西班牙感冒席卷欧洲,1918年10月31日,席勒也被这次瘟疫夺去生命,走完了仅28年的艺术之路,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于同地。早年受业于维也纳工艺学校。1890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腊及中世纪诸艺术要素,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代表作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其他作品还有藏于奥地利美术馆的《接吻》。
个人主要经历
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七个儿女中的长子,在这个工艺美术家庭的熏陶下,他与两个弟弟一起进入维也纳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190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城市,已成为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克里姆特组织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学院派美术泥古不化的保守势力,以“维也纳分离派”为称号,力求进行艺术创新,提倡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克里姆特是1 9世纪下半叶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他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的观点与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这正是他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