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反对再现,注重表现。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表现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再现,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他们把直觉看作是认识世界的惟一方法,强调表现人们的主观世界。卡夫卡的《地洞》就是作家通过作品倾诉内心恐惧不安的代表作。小说写一个没有防御能力的无名小动物在地下到处打洞放置食物,设置迷宫,尽管步步为营,处处设防,仍惶惶不安,深感带凳灭顶之灾会随时袭来。因派肆为“意外遭遇从来没有少过”,一种可疑的响声几乎令他精神崩溃。小说用寓言形式,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难以自保的处境,深刻表现了他们心理上永不安宁的灾难感与恐惧感。
2.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表现主义认为客观外在现象不可相信,人生无真实可言,真实的惟有“自我’,“本质”即自己的灵魂。作家只有从主观自我的出发,才可以演绎出万事万物来。埃德施米特说:“现实性必须由我们创造出来”,另一个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库恩菲尔德也说:“一切现实都是错误的,心灵着迷才能显现真理”。他们还强调“世界形象都在我们自身”,主观幻想乃是“事物的更深一层的形象,事物的纯粹真实”。认为只要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挖掘那些隐秘的直觉和潜意识,就能产生出艺术作品来。开掘愈深,作品的成就愈大,就能成为“灵魂的戏剧“,甚至能展示人类的永恒品质和终极真理。埃德施米特在他的表现主义宣言——(创作中的表现主义)中还宣称:艺术家首先应该去经历一切,然后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体验的结果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艺术家就是要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所谓幻象,就是事物的更深一层形象,亦即事物纯粹的真实。如果是表现房子,那就要舍弃房子的形似,使其本质显露出来。例如表现一个鼓女,要使她在“没有香水,没有色彩,没有手提包,没有摇晃大腿的情况下出现”。
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表现主义突破表象、表现事物本质的杰作。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公司、房客、亲人所遗弃,悲惨地死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卡夫卡没有、也无意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细微去描写推销员工作的繁重、酸辛以及家庭生活的不幸与悲哀,而是将这一切作为背景,直接表现西方现代社会中,在物的束缚下人的异化一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的丧失,“人”沦为“非人”。从而赋予作品主题相当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3.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表现主义认为,他们所要表现的“本质”,并非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或内部联系,而只是作家的主观感受、意念、体验。它是一种直觉的东西,要接近它,不需要依赖一般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程序。因此,逻辑和语法往往是不必要的。由于直接表现本质和传达主观感觉的需要,表现主义作品往往失去常规,极度的夸张,形象的变形,大段的内心独白,即所谓“原始语”,是他们惯用的艺术手段;在戏剧中,则常常出现乖张和疯子一般的动作,莫名其妙的对话,以及梦呓和号叫等等。

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特点

4.在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不重视个体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本质。表现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类命运攸关的事件,如战争、和平、劳动、自由、异化、孤独以及人的各种境遇等等。写人,则总是一般的人,往往不描写人物的姓名、年龄、处境、出身等。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最常见的名字是K,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哈森克列弗剧本《人类》的登场人物是:凶手、人头、醉汉、青年、少女、父、母、客人等,有名字的只有亚历山大一人。凯撒的《瓦斯》(第一部)里的人物注明是:白衣绅士,第一黑衣绅士、第二黑衣绅士、第三黑衣绅士、小姐、士官、技师、政府代表,第一劳动者、第二劳动者等;时间和地点也无确指,只标明:时间——现代,地点——世界。
5.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在艺术表现方式上,表现主义对具象不感兴趣,而侧重表现抽象的情感、体验、异化以及境遇等。其主题的表层结构内涵比较多的是寓言故事:如一个人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卡夫卡<变形记));一个人费尽心血百般努力,最终还是不能进入想进的城堡(卡夫卡《蠢羡旅城堡》),一个人无辜被审判、处死 (卡夫卡{审判}),一位真诚的艺术家为了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竟不得不采用毁灭自己的手段——绝食(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等,这些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实则是严肃深刻的现代寓言,其思想内涵始终是一个正直的作家在现代社会普遍的异化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苦闷,是揭示社会和人生非理性的现代启示录。
由于表现主义作品表现的是人的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他们不去创造瞬间即逝的火箭,而要表现经久不衰的激情”。所以,表现主义作家在写人状物时,有意识地进行了扭曲、夸张和变形:写人则或写成虫(卡夫卡〈变形记〉),或似野兽(奥尼尔〈毛猿〉),或变为鬼怪(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写物则与常物不同,如卡夫卡的〈审判〉,将楼道写得像迷宫;〈城堡〉则把城堡写得摇摇欲坠。而在写抽象的东西时则又将其具体化,如奥尼尔的〈琼斯皇帝〉中出现一群黑色大蠕虫似的怪,;用以象征主人公的无名恐惧。这些变形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这些创作技巧被后来其他的现代主义流派,如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继承,成为现代派最惯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蒙娜丽

、《蒙娜丽来自莎》是具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蒙360问答娜丽莎》美学价值还在于它在文变艺复兴时期充分的体现了人文主裂威蒸求兰并凯设和岩年义的思想。蒙娜丽莎按照异秋情材度迅际入剧简现代的审美标准来看,充其量只能算作相貌端庄,算作“美”貌真的是有些勉强了。因为有一点不容忽视的:蒙娜丽莎是没有眉毛的。在古代日本尚有女子剃眉染齿为美的陋习俗,但是在欧洲,妇女没有眉正报乎却机牛娘既愿毛可能就大不同了。甚至还有人认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老先生的自画像。调简探言因此,无论怎么说地认乱旧,蒙娜丽莎是美女都牵强了些。
从整幅画的画面来看,无论是主体蒙娜丽莎女士,还是背景的山水田园风光。无不默默的用其具象化的形态阐释着抽象化的意象。事实上,审美欣赏更受到审美经验的制约。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特定的时代氛围,具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境况,所以每个人对艺术本体的理解都会打上自己的个性和存在的烙印。在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崇尚人的精神,无论从绘画、雕刻还是音乐、戏剧,其内容逐渐的脱离了神的范畴。就连拉斐尔的圣沙距母像也已人间的母亲为企蓝本。在这个推崇人类至上而宗教法度严酷的时代,公然在作品中以人为主角,无疑是一大进步。于是蒙娜丽莎就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即在审美欣赏主体参加理解和体验活动时,不能单纯的去停留在欣赏的表面,必然得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对艺术作品加以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前结构”。也正因为这种”前结构”中蕴含的主观性,而使审美主体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或者说对美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我们无论面对我们从审美角度静观的哪一种对象——无论是面对具有表现性的自然对象,还是面对艺术作品,我们都可以进行想象,以适合于审美静观的超脱方式感受一种感情,就是一种特殊的想象一种感情的过程,而在这种想象过程之中,自然带有主观性。譬队错烈信商川续永互天如两个人正在观看同一处农场,也许其中一个人认为它是平静的,而另一个人却认为它是热闹的。对于前一个观赏者来说,他看到的也许是山丘的形状,青激杨亮宪请外帮突土相想葱的草木,而后一个观赏者看到的也许是正在奔忙的工人。这处不同的风景侧面,引起了他们不同的联想,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感情。而有如许的不同,正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与桑塔耶那的说法不谋而合,就是所谓的”统觉”机能——即审美主体按照以往既有的经验对客体作想象性的观赏。
具体到《蒙娜丽莎》这幅画作来说,就是:蒙娜丽莎安详而又自信的神态其兰路洋,代表了人的一种生存和向上的精神风貌。其身后的田园风光则昭示着人间的无限美好恬静。仅此两方此才技唱面的具象表达,则足以体现了画家想表现的抽象意识——人类,万物的灵长

4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