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中
富春山居图鉴赏
一、背360问答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绘的
作品,创作于
1347
年至
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
但气度不凡、极富胜行苦由答展足只听军析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
“画中之兰亭”
。
此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
7
年一直画到至正
10
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
复画了好几年,使其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发正础它夫仍所垂初使同。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独环果哪孩几经辗
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
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异宗都也自齐两截。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高液片鲜婷投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
,流落民间;后段
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后被清廷收藏。
193倍3
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
文物南迁,
15
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
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
1956
迫位块础话严千妈核游线年走进浙江省
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
二、艺术价值
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
元代草备复树张换费州转句。元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图》为代表的益志保始属牛钟传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案比司左额处建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负求弱山居图》是他
最经典的代表画作,绿液往形称耐灯歌着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稳判征序》相提并论,因此
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般具握,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往自款吸很听我为她迫设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它
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
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
《富春山居图异衣拿》是填补古代历
史空白的极好史料。
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
隐居南方,
黄公望是其中之一活生友指断样状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
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
士
缙
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
如黄公望仍继承著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
仍然是他们的情趣。
《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
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
术价值所在。
三、表现内容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
“凡数十峰,
一峰一状,
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
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
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
寝食与
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
“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
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
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
33
厘米,长
636.9
厘米,是元代画坛宗
师、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
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
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
他经常身背行囊,
内置笔墨画具,
但见好景便
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黄公望开
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
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
最终完成了这
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
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
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
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
随人迁,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变幻无穷,
以清润的笔墨、
简远的意境,
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了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
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
的酣畅淋漓。
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
用笔随景物而变化。
画山用干笔擦出
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
用浓墨点横苔,
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
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
线条,
点线相间,
浓淡交错,
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
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
山峦显得白玉
般明净疏朗,
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
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
被
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
前山后山的关系,
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
而是在虚实之
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
但不同树木的
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
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绘得生动严
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
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
超越了随类
赋彩的传统观念,
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
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
令人产生亲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
墨意趣。
在画家看来,
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
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
《富春山居图》
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过对
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
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
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
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
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
没有欣赏或鉴赏
的作品,
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
美术作品只有通过
鉴赏才能产生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
握的知识,
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
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
将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
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
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以中国的
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
助我们开阔眼界,
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
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外国美术作品,
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所以通过
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
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
漫步历史,
极大的扩展知
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
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因此,
欣赏者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
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铜艺术,
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
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
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
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欣赏
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
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作品,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这
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
艺术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
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是提高人们艺术
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
唤起
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而改善人
的情感状态,
影响人行为。
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对培养我们的认
识世界的能力
,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请专业人士赏析这几幅名画
《拿烟斗的男孩》赏析
名 称:《拿烟斗的男孩》
类 别:布面油彩,100 x 81厘米
作 者:毕加索
拍 卖 价:1.04168亿美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一
创作时间:1905年
拍卖时间:2004年5月5日
这是毕加索24岁时画的一幅画,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帆漏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小路易”头上戴着个花环,专家们认为这是画作将完成时,毕加索临时决定加上去的,不过看起来也挺和谐增色。
《拿烟斗的男孩》是毕加索“粉红时期”的代表作,有评论家说这小孩兼有“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与“凡高《加歇医生》的忧郁”,这话说得真像评论家。
2004年5月5日,一位叫贝蒂•惠特尼的女士委托英国伦敦索斯比拍卖行拍卖《拿烟斗的男孩》,拍卖底价5500万美元。拍卖前,索斯比拍卖行估计这幅油画最高价可能在7000万美元上下,没想到拍卖当天价格一路猛涨,最终以令人震惊的1.04168亿美元被一位神秘的富商买走,创下了单幅画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虽说艺术品是无价的,可画卖到这份儿上,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变态!这个形容词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天价名画。一幅好的作品卖到几十万,甚至过百万都还说得过去,一旦超过这个数,基本上就和艺术或者是审美没多大关系了,完完全全是“商品”了。
在小老百姓们看来,出资亿万美金买《拿烟斗的男孩》,干这事的人如果不是出于投资考虑,那就只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人家钱多得不花难受,二是脑子有病!试想脑子正常的谁会拿差不多十几亿人民币买幅画?这么多钱,别说平面的了,就算是买活的“拿烟斗的男孩”,也能买一大堆!
听到这么个叮当作响的天文数字,估计现在还活着的画家们除了羡慕得两眼通红外,也都有点儿懵,不过大家伙儿基本上都憋着不说,怕断了财路,最近我发现在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中《消费不是奢侈•答〈都市消费报〉问》一文谈到了这件事,他说:“买卖艺术品是否属于奢侈?前几天我刚被采访关于毕加索一幅画是否值一亿美元的事。那或许是收藏,或许是投资,或许根本就是疯狂,我不确定,但不能算是消费,消费是大多数人的事,花百万千万买艺术品的人能有几个?”
1990年,凡高的名画《加歇医生的肖像》以8250万美金的记录创造了绘画拍卖画史上的奇迹,14年后,《拿烟斗的男孩》刷新了这个记录,买主立刻成了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然后最终均一无所获。这幅画是由一个匿名的买家拍得,索斯比拍卖行不愿透露买主的任何信息,甚至连暗示一下国籍的要求也予以拒绝。有人分析了拍卖前对于《拿着烟斗的男孩》表示兴趣的名人包括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和艾伦、毕轿态化妆品公司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的继承人罗纳德•兰黛、金融家沙拉、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韦恩等,估计买主很手源可能就在这个几个人中。
2004年11月20日,《拿烟斗的男孩》卖出半年后,一位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德国富商的去世,让人们确知了这幅画的主人,并且意外了解到了这幅画背后竟然有着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凄美爱情故事。斯帝夫•格奥尔格就是那位出价亿元的神秘的买主,他没有疯狂,而是为爱痴狂!
斯帝夫•格奥尔格与贝蒂•惠特尼的父辈是世交,斯帝夫是德国籍的犹太人,贝蒂家是美国籍,小时侯他们两家都住在柏林的斯冈艾弗德大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长大。
1905年,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作完成,几经转手,最后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父亲收藏。斯帝夫•格奥尔格长得与毕加索画中的“小路易”颇有几分相似,贝蒂很喜欢这幅画,两个孩子慢慢的喜欢上了一个游戏,每当贝蒂有什么要求,就写个纸条帖在《拿烟斗的男孩》背后,斯帝夫看到后总会尽力去满足她。有一次,为了满足贝蒂去维也纳欣赏音乐会的愿望,13岁的斯帝夫竟带着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偷偷去了维也纳。结果一下火车就被斯帝夫父亲派来的人带回了柏林,为此斯帝夫还受到了他父亲严厉的惩罚。
1935年,战争爆发了,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也拆散了这对恋人,贝蒂一家平安回了美国,而斯帝夫一家却在战乱中挣扎流亡。战争过后,心急如焚的贝蒂马上从美国返回德国,寻找她的心上人,然而几经周折她最后得到的消息是,斯帝夫家族除了少数几个人逃到了非洲,其他人都在战争中死去。贝蒂伤心欲绝,很快离开了德国。
1949年,贝蒂嫁给了一位美国驻英国的大使,第二年跟着丈夫到了伦敦。在索斯比的拍卖会上,贝蒂意外而激动万分的又见到了《拿烟斗的男孩》!这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无法知道原有者是谁,于是被拍卖,所得款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
《拿烟斗的男孩》的起拍价是一万美金,贝蒂最终以28000美金拍得了这幅从小就无比熟悉的绘画。当颤抖着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贝蒂泪眼朦胧,儿时那幸福的记忆再次浮现,依然是那么的清晰。经过多年纷乱的战争,《拿烟斗的男孩》很幸运的完好无损,而斯帝夫也像这幅画一样,在贝蒂心中,永远是分手前那个年青英俊的模样。
斯帝夫和《拿烟斗的男孩》一样幸运,不但在战乱中死里逃生,而且在分别28年后,又与贝蒂再次相逢。历经生死磨难之后还能共同面对《拿烟斗的男孩》,这是斯蒂夫和贝蒂多少年的梦想,也是从没想到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的奢望,惊喜过后,二人均是百感交集。
贝蒂要将本属于斯帝夫的《拿烟斗的男孩》归还给他,而斯帝夫没有接受,他希望还是由她继续保存。
此时的斯帝夫还是独身,他成了贝蒂夫妇的好朋友,50岁那年,斯帝夫终于娶妻生子。
2001年,贝蒂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再一次提出把《拿烟斗的男孩》还给斯帝夫,但他还是没要。于是贝蒂留下遗言,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孩子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所得平均分为三份,她的孩子们、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及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命名的慈善机构各得其一。
2003年底,贝蒂去世一年半后,根据她的遗嘱,《拿烟斗的男孩》被拍卖,斯帝夫秘密买到了手,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说临终前斯帝夫一直凝视着画中那个男孩,从中他一定看到了自己和贝蒂当年的影子。
听完上面这个故事,再来看《拿烟斗的男孩》,金光闪烁之中,终于又看到些它本来的“粉红”,这正是艺术品应该提供的价值,这故事,胜过任何的“艺术评论”。
大多数艺术家们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谓“商人——评论家”体系。
名 称:《殴打婴儿》
作 者:鲁本斯
拍 卖 价:7350万欧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三
拍卖时间:2002年
鲁本斯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理想,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这幅《殴打婴儿》于2002年以7350万欧元出售。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后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定居安特卫普。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在他63岁时走完了自己艺术的一生,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三千余幅艺术珍品。 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鲁本斯笔下的人体壮硕、肉感,据闻,在佛兰德斯–画家的故乡,人们极好食用肉类,造就了脂肪过多的丰腴体形和画家笔下令人眩目的肉体。有的艺术家嘲讽鲁本斯是在"开人肉铺子",可是他的画中洋溢着的充沛生命力和对激烈运动场面的表现又是那么卓越,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位艺术大师。
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动。大师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知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年间,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1624年被封为贵族头衔。多次以大使资格及谈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国,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
他在40多年的艺术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技巧,改变画风,把国外前辈的技法加以融化,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大胆创造。他的作品以戏剧性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和有力的造型为其特色,并着力歌颂人的力量和美。
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名 称:《红磨坊的舞会》
作 者:雷诺阿
拍 卖 价:7810万美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四
拍卖时间:1990年
夜色轻轻降临,包围了蒙马特。这是一个酒吧、咖啡馆、夜总会聚集的地方。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HerryDeToulouse-Lautrec1864-1901)很喜欢这种下层的社交场所。这里的人没有伪装的外表,没有阶级与贫富的区别。只要意气相投,就可以尽情地谈天、享乐。身处这样的环境,劳特累克由于身体残疾所造成的自卑也暂时离开了他,他感到身心放松,思维活跃,艺术灵感也更多。
在蒙马特,那个屋上顶着鲜红色风车的就是著名的欢乐场——红磨坊。红磨坊1889年才开业,每晚都举行舞会。红磨坊的乐队是以管乐器为主的马戏团乐队,每天晚上,妖娆的舞女随着响亮的喇叭声,拎起飘曳的长裙,踢动着裸露的玉腿,强烈而刺激的舞姿颇具挑逗性,舞蹈之后还有歌唱和杂技表演。舞女在节目的空档中,对客人们频送秋波,与客人们畅快地饮酒谈笑。严肃的世俗观被灯红酒绿的狂欢所淹没。红磨坊开业不久就成为巴黎的娱乐与社交中心。劳特累克也是座上客,他天天到这里画速写。
劳特累克的《红磨坊的舞会》作于1890年。由于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红磨坊的欢乐引人,又突出了走红的舞星,因此店主非常欣赏这幅作品,立刻把它购买下来,挂在红磨坊大门的通道上以招徕顾客。
画中舞蹈着的是当时的蒙马特女王——拉.姑柳与男舞伴华兰丹。她是一个充满野性、缺乏教养的舞女。人们围着舞池,注视着这激烈的表演,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在这个地方就是尽情地享乐。
天越来越黑,像许多人期盼的那样,闪烁的灯光中,人影如鬼魅一般,这里隐隐约约呈现出一种沦落的美。人们沉湎在夜的世界里。这里是多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于是有人纵情声色。夜晚的人声喧哗还是藏不住白天的寂寞伤悲,于是有人醉了,也有人看起来很颓废。总之这里的放纵与白天的严谨是那样的截然不同,舞步、歌声和酒精把白天的一切都烧成了灰。也许夜晚给了人们很多的快乐或是安慰,因此让人们这样的迷恋,这样的放肆。不会有人去想放纵之后会不会有后悔,酒醒之后会不会更伤悲,身在夜晚的人,谁也不会理会白天的世界。可事实上夜色掩盖了人们不欲人知的心情,纵情欢乐也藏不住角落里的悲伤,夜晚的恣意欢乐里总会或多或少地有着隐隐的伤痛。阳光下的世界有一种美,那是明朗的、愉快的;在昏暗的夜色里,在寻欢作乐的声色场中,也有一种深刻的、让人不能忘怀的东西,那是一种沉沦的美。
《双臂抱胸的女人》,出自毕加索,2000年售出5560 万美元。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恰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鸢尾花》是梵高于1889年5月完成的一幅作品,鸢尾花同向日葵一样。1892年,唐基(梵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他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和许多其他的梵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及衡量。梵高就是梵高,他的画也对经济规律的解释作了贡献。
《鸢尾花》,画上的花虽然模样怪异,但那浓烈的气氛,那一大群蓝紫色的蝴蝶,好似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翩跹飞舞着。宛如我们心灵中,那蓝紫色的浅浅回忆。也及像我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像火焰、像精灵,燃烧在火红的岁月里殆尽。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那注视的瞬间鲜活的绽放中。欣赏的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寂寞的衣角、寂寞的阁楼、寂寞的世界。而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的世界。仿佛这一幅画的定格已经抛弃了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
《鸢尾花》,插在花瓶里,孤单的怒放。充满热情的,很是精巧的夺人眼目的色彩,诱惑人心。尽管花的局部,是沉埋在水底,不见真灼、不见了水。 …… 像人?像心灵?像生命?
在画前,你可以尽情想象:五月,那美丽诱惑的春末夏初,是鸢尾花开的理想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只只蓝色的蝴蝶,翩翩飞舞于绿叶与蓝花之间,这一切预示:仿佛她要将春的消息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欣赏《鸢尾花》,就是在欣赏梵高,连同他的一切 ……
在画前,你可以呼唤岁月中那旖旎的想象:五月,那春困迷惑的春末夏初,正是鸢尾花开的灿烂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群群蓝色的小精灵,幽幽穿越于绿叶与蓝花之间,这一切预示:仿佛她要将你的孤独感染千年、千年后的世界。
在画前,你可以凭借想象,驰骋在湛蓝的记忆里:可以编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故事可以是忧伤的、难忘的;也可以是童话般的离奇,也可以是缠绵般的温醇,还可以是恶毒般的仇恨 …… 人世间有什么,你都可以写,可以画。像梵高,像《鸢尾花》,因为上帝送给了你笔与纸,还有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思想。看,凡高的画,就是例子。《鸢尾花》真正的美,在于它是凡高的心。
名 称: 《静物》
时 期: 1945年
创作者: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
拍出时间:1999年以6050万美元拍出
类别:画布+油彩
流派:印象派
馆藏:美国宾夕法尼亚洲费城林肯大学巴恩斯基金会
作品鉴赏:《静物》出自塞尚之手, 1999年售出6050万美元。塞尚在静物、风景等画作上的表现,所获得的成功基至超过了巴尔扎克的言语描述。对于塞尚来说,如同其他的前辈和后辈艺术家一样,静物的魅力显然在于,它所涉及的主题,也像风景或被画者那样是可以刻画和能够掌握的。塞尚会仔细地安排那些倾斜的苹果篮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苹果随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间,将盛有糕点的盘子放在桌子后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一个顶点,在做完这些之后,他只是看个不停,一直看到所有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开始形成某种关系为止,这些关系就是最后的绘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