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性艺术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指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巴洛克是芦袜拆十七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但早在十六世纪末便开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纪,也仍可见其踪迹。 十七世纪的欧洲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其陪枣艺术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教权争有很大关系。自十六世纪初,德国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后,一度受到冲击而大为失势的罗马教廷,在十七世纪又发起另一波‘反宗教改革’运动。在盛行新教的国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质为主,致力新知发展;而在旧教的势力范围里,则以宫廷与教会为中心,鼓舞雄壮华丽的美术,一方面夸示强大世俗权力的宫廷趣味,他方面与狂热而庄严的旧教仪式相配合,于是产生了表现力量与富足的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
1.巴洛克(Baroque)一好正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
2.再现性艺术:指将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实地再现在作品中的艺术
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在美洲的属地。这时期的画家倾向在画中使用弧线及对角线,画作中充满动势和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画里的空间产生无限的错觉,藉以把观赏者的眼光带进画里。代表性画家有:意大利的卡拉瓦吉欧、贝尼尼、法国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等。
除了画作外,巴洛克艺术也表现在建筑上。充满装饰的建筑物,大量采用弧线的整体造型,圆屋顶、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园、广场、喷泉、桂廊和雕刻,都是当时建筑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