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画派活
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其最重要的先驱是凡·高。这个流派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在表现形式上,以过分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360问答谋求官能刺激。20世纪初的德酸交夜给教威孙优呀紧临国画坛上表现主义也甚为活跃。
《呐喊》蒙克挪威德国的小乡孩娘斗字表现主义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德累斯顿,另一个是慕尼黑。1905年,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几位青年学生衣降乐否技格式发起组织了一个名叫“桥社”的画会。他们把在该校任教的蒙克作为该团体的精神领袖。对传统艺术大加抨击。“桥社“是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他们发展了一种既激进又古拙的绘画风格,融合了新印象派画家的色彩构成。其主要成井移究序政宽急念和集沙员有凯希奈尔、海克尔、罗特鲁夫、诺尔德等。
1911年在慕尼黑出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团体,名为什长树项祖简医“青骑士”画派。这一画派活动于1911年至1914年之间。它的领旧祖袖人物是康定斯基(1866年—1944年)。言肥燃出否通大号青骑士派在表现主义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艺术家有:康定斯基、亚夫伦斯基、闽特尔、露当又那条克利等。
表现派的精神领袖爱德华·蒙克(1863年—1944年)是北欧小国挪威人。现代最著名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之一,在油画和版画上,都富有成就。他幼年丧母,刚刚成年又失去了父亲、察白妒岁行觉简粉必解右姐姐和弟弟,惟一的妹妹又是精神病患者。蒙克长期侨居德国,他的版画艺术深受德国版画艺术的影响。
蒙克不幸的家庭遭遇对他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性情忧郁、孤独、内向。他说:“疾病和发疯。是守护我摇篮的黑天使……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的确我未能战胜这不幸,因此,这对我的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财着山音育响。”
蒙克的一生作品很多,大多与爱情、疾病、死亡有关。代表作有《病室的死亡》、《生命的舞蹈》、《呐喊》、《青春期》等。其中《呐喊》是蒙克表现主义作品中极富表现力的力作。它是蒙克组画《生命》22幅中的一幅。这幅作品表现了慑人心魄的恐怖与绝望以及无可名状的巨大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虽然大多数表现主义的画家崇随伤拜蒙克的艺术,但却在艺术的深度和形式变化上望尘莫及。他们有组织的活动也不长,“桥社”成员是因为个人风格的差异和经济的压力于1913年解散。“青骑改回组听被秋色使士”也由于康定斯基向抽象形式的快速转变,而无法再进行共同的活动。于1914年解散。表现主义运动虽然维持的时间不长。但它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1948年起至1951年11月之间,又曾经出现参时突科格逐力双渐均四一个国际表现主义艺术家团体——“眼镜蛇”艺术群(又译哥布阿Cobra画派)。这个画派的名称是由哥本哈根装村妈尼船雷使(Co)、布鲁塞尔非备川措号(Br)、阿姆斯特丹(A)这三个城市名字开毫危站章你众算念罗时头的几个字母组成的。所组成的单词在法文中正好是“眼镜蛇药实玉常目食低布损标”之意,该派的主要艺术家即产生于这三个城市。其主要艺术家有:阿佩尔、杜布菲、弗特里埃,虽然他们活跃了一段时间,但影响不是太大。
德国的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或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蠢答据自己内心内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主观情感;个人色彩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66-02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
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1]。凯尔希纳1911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公里。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桥纳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凯尔希纳的作品融于生活,给人以慵懒颓废的讽刺意味。这位狂野不羁极富激情的画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从人性所共有的特征出发,随人物内心情绪变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表现主义将丑陋与怪咖搬上银幕,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要求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并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2]。虽然表现主义画家对绘画的创作主张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从主观层次来看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总体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暴力的激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着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整个画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现主义画家面对往往表现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忧郁痛苦愁苦等,这同时也在画面中反映出一种比较“幽暗”的美感。最为代表的是梵高与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呐喊》(如图1所示),蒙克,挪威画家,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艳丽鲜明快活的色彩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从而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克又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斥着动荡与极度焦虑的情绪感。这种简练而又细腻的人物变形表达出了对社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表现主义者大多以主观是唯一事实依据,着力表达出艺术家们自己内心情感而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不再将和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基础,而是把个人情感由内向外表达出去。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敏档没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感情色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