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象征主义–产生时间、地方,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作品?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 法国 ,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丠文学 流派,是 象征主义 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 现代主义文学 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 诗歌 和 戏剧 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㠂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 诗人 波德莱尔 和 美闭仿国 诗人 爱伦·坡 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 ??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涠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概述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叠的象征主义是对以 孔德 为代表的 实证主义 哲学和以 左拉 为代表的 自然主义文学 的反拨。在象征主义者看来, 实证主义 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堳系, 自然主义 则侧重 遗传 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栕揭露艺术的本质。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栯。 尼采 、 弗洛伊德 和 柏格森 的余冲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亠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传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 修辞 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堌 暗示 、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潠,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它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氠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够杂因素。 法国 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象征主义文学在 诗歌 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够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宠的成就。
先驱者:波德莱尔和爱伦·坡
美国诗人 艾伦·坡 的理论和创作对 法国 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堨《 诗歌创作原理 》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法国诠人 波德莱尔 的诗集《 恶之花 》(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象 ??主义特质的诗作。在《 恶之花 》中, 波德莱尔 用肉感的笔调描写病态的性爱,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热狂”,但也表达对光栎和理想的追求。在文学史上,《恶之蛊》可以看作是 浪漫主义 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作品,仍然袭砨传统的诗歌韵律,仍然依靠修辞的作砨。但这却是第一部以城市和社会中的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表达䠆现代人在社会丑恶中焦虑、烦躁的状栁。
前期象征主义:魏尔伦、兰波、马拉砎
继 波德莱尔 之后,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砄 保尔·魏尔伦 (1844-1896)发扬了象征主义者强调诠歌音乐性的一面。 魏尔伦 在其《 诗的艺术 》(1884)中主张:诗歌应该首先具有 ??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 ??选词上要求模糊和精确相结合;要色 ??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插科打 ??类的东西。总之,诗歌要追求一种弥 ??渗透的气氛。 魏尔伦 的诗作亲切自然,韵律之美妙在象征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还包括㠊三年以后》(1866)、《白色的月》、 ??狱中》等等。 70年代初曾一度和 魏尔伦 发生同性恋情的诗坛奇才 阿尔图尔·兰波 (1854-1891)为竖态歼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杠了 超现实主义 的因素。象征主义者力求发现(或破蝾)隐藏在日常事物后面的真实,超现堞主义者则进一步要求通过直觉和幻想堛造事物之外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将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比较激进砄一位。 兰波 的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1871年 月少年兰波应魏尔伦之邀来到 巴黎 ,很快便靠《 醉舟 》一诗声名大噪。在这部诗中,诗人蠪比一只无舵无锚的醉舟,在大海上随栢逐流,无所羁束。诗风诡谲绚烂,是蠡征主义诗歌中的精品。在另外一首著堍诗歌《 母音 》中,兰波用五种不同的色彩象征法蠭的五个元音字母,然后通过具体的描砘把形状、颜色、气味、音像和运动等堠素交织起来,以求实现“通感”的境砌。此外,散文诗《 地狱一季 》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之作。 虽然 兰波 和 魏尔伦 关系十分密切,但两人的风格却大不砸同。魏尔伦以亲切自然、音韵和谐见頿,兰波则以奇特意象和梦幻色彩著称㠂1912年,兰波被刚刚崛起的 超现实主义文学 尊为鼻祖。 斯蒂凡·马拉美 (1842-1898)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徕”,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它。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皠诗人。马拉美提出“ 纯诗 ”理论,认为诗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颂的独立存在;诗是一种魔术,运用咒蠭来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绝对理念世砌。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十分强调暗砺性的重要。他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砄名字就会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砄方法是暗示事物。” 马拉美 的理论具有 神秘主义 和 唯美主义 的色彩。他在理论上建树颇高,被同䠣象征主义诗人誉为领袖,而他本人的蠗作却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收堕在1887年出版的《诗集》中的《 天鹅 》,以及历时二十余年而未完成的《 海洛狄亚德 》。然而 马拉美 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写于1876年的《 牧神的午后 》。这首诗后来经音乐家 德彪西 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诗歌根据 希腊神话 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 18 5年以后, 马拉美 在巴黎的寓所举行一周一次的“星期䠌沙龙”,逐渐成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中堃。其时欧洲许多年轻诗人慕名拜访,蠡征主义文学正式超越了法国一国的范场,成为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象征主义戏剧
象征主义的理念在19世纪90年代进入栧洲的戏剧领域。比利时的 莫里斯·梅特林克 (1862-1949)被认为是第一位象征主习剧作家。1890年,旅居 巴黎 的 梅特林克 发表《闯入者》,标志着象征主义戏堧的诞生。该剧以抽象的概念“死亡”䠺题,没有具体的情节或环境,完全颠虿了传统的戏剧叙事风格。 1892年, 梅特林克 发表多幕剧《 佩莱亚斯和梅丽桑德 》,在欧洲剧坛引起轰动。该剧根据 中世纪 骑士故事改编,以大森林为背景。女䠻人公来历不明,一切情感的发生都是䠍自觉的。全剧营造了一种凄凉而美丽砄情调、一种怅惘无告的哀戚。作者用蝎语的重复、人物之间的回应、休止或栉默等方式烘托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砞秘气氛。 马拉美 曾经在观看此剧后评论:“这个艺术堢式使一切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 梅特林克 一生的颠峰是1908年创作的名剧《 青鸟 》。这是一部六幕 童话剧 ,以穷苦人家的一对兄妹寻找青鸟的蠇程象征寻找幸福的过程。这部剧作使堗梅特林克跻身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法语堧作家之列。 德国 剧作家 盖尔哈特·霍普特曼 (1862-1946)的创作经历了从 自然主义 、 现实主义 到 象征主义 的转变。早期的名作《 日出之前 》(1889)和《 织工 》(1893)中已经开始采用某些象征主 ??的元素,而发表于1896年的《 沉钟 》则已经是彻底的象征主义风格了。㠊沉钟》也是一部 童话剧 ,是象征主义剧作中风格最崇高悲壮砄一部。 此外, 爱尔兰 诗人 叶芝 也从事过戏剧的创作。在他领导的 艾比剧院 曾经上演过他执笔的26部戏剧,基本郠属于象征主义的风格。这些戏剧没有鲠明的性格塑造、尖锐的戏剧冲突,人它的动作也很少,只是不断的用诗的语訠倾诉内心的情绪和憧憬。最具代表性皠是上演于1906年的《 阴影下的水 》。 由于象征主义侧重暗示和朦胧习美,适宜于抒情,而不适宜于描写冲窠和具体的人物性格,因此象征主义戏剠的成就十分有限,且并没有如诗歌一栠形成一场国际性运动。
后期象征主义:瓦雷里、里尔克、叶蠝、艾略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从法国扠及英、美、德、意、俄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性文学思潮,并在20世纪20场代达到高潮。象征主义理念和各国的标学传统和创作风格结合,显得复杂起栥。 法国 仍然是象征主义勿庸置疑的中心。法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 保尔·瓦雷里 (1871-1945)。他继承了 马拉美 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堦上的思索。其成名作是《年轻的司命堳神》(1917),描写不同性质意识之间 ??矛盾冲突。1922年, 瓦雷里 出版诗集《 幻美集 》,其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诗作,包栬《脚步》、《石榴》、《风灵》等。 瓦雷里 一生的颠峰之作是晚年的《 海滨墓园 》,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这片平静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堍句。这首诗代表在诗歌创作方面瓦雷颂的成就高过了他的前人马拉美。 除瓠雷里外, 雷米·德·果尔蒙 (1858-1915) 和弗兰西斯·耶麦 (1868-1938)也是颇负诗名的法国象徕主义诗人。前者风格柔婉清丽,注重寠嗅觉的表达;后者则以淳朴的语言风栠著称。 奥地利的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1875-1926)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丠的代表。他早年曾担任过雕塑家 罗丹 的助手,受到罗丹雕塑风格的启发,堶诗作风格刻画精细,名作《豹》就是堶作品雕塑性的代表。 里尔克 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图像集》(1906) ??《新诗集》(1908)等几部作品集中〠1922年,里尔克迁居 瑞士 ,并迎来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在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著名的组诗《 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 》和《 杜伊诺哀歌 》,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奠定了 里尔克 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其风格晦栩难懂,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其中包含䠆很多 存在主义 的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和抽象堖的特点在里尔克的作品中达到极致。除欧洲大陆外,象征主义的影响也波叠了英语世界,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尔兰皠威廉·巴特勒·叶芝 (1865-1939)和 艾略特 (1888-1965)。 叶芝 早期诗作中的象征主义是和 爱尔兰 民族的古老神话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䠖利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故事和事物栥作象征。《 奥辛之浪迹 》(1889)是叶芝早期的重要作品,以 ??代英雄奥辛骑着仙马游历世界的故事 ??比喻人生的各个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的参加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叶芝的风格逐渐明朗化,并逐渐抛却䠆早期的 神秘主义 倾向。其诗作主题开始与现实紧密结堈,语言和更加洗练,是现代英语诗歌䠭的一座高峰。其后期的代表作品包括㠊 驶向拜占庭 》、《 丽达与天鹅 》、《 在学童中间 》等等。 叶芝 是象征主义诗人中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堍杂的象征体系的诗人。其理论著作《 灵视 》(1937)大量涉及诗人自己的历史观 ??宇宙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 艾略特 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砮。其代表作《 荒原 》(1922)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 ??英语诗歌之一。《 荒原 》取材自关于“ 圣杯 ”的古老传说,把丧失了信仰的现代䠖界比作一个荒原。在诗中,艾略特旁堁博引,涉及到了大量神话传说和象征栏象,并运用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㠂尽管诗人自己为之加注了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读懂。艾略特的另一篠重要作品是《 四个四重奏 》,以高度抽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栂时与永恒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思索㠂 艾略特 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和 宗教 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荒原》还栯《四个四重奏》都体现了解救人类最砈极的途径就是皈依宗教的观点。1927年 ??艾略特加入 英国 国籍,转向 宗教剧 的创作。 这一时期重要的象征主义诠人还包括美国的 华莱士·斯蒂文斯 (1879-1955),其代表作《风琴》(19 3)和《黑色的统治》也是象征主义的栰出诗作。
参考资料:
2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
2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360问答的代表人物:李金发
李金发(1900——1976) ,原名李权兴,应又述沉动诗集七系信笔名李淑良、李金发,广东梅县人。
现代作家、诗人、和蒸财丰木列拉溶小美术家。
生平简介 李金发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低热晶决获买尔死脸地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1920至1923花半破得普那获年间,他在柏林作《微雨》。
1925年初,他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
19文将事26年,在文学研究会出版诗集《为幸福而歌》。
1927年秋,任中央大学秘书,出版《食客与凶年》。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步抗作小探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
20世纪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威试样都载或直至去世。
诗作内容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诗人李金始终像一个令人无法猜透的谜一样,长期被人冷落、误解。
其实,李金发是一个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的出现是对胡适的”明白清楚主义”和郭沫若的坦白奔放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反拨和校正,具有纠偏间缺硫指补弊之功。
中国新诗自它诞拆戚生之始,就有很丰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作,文学研毫波究会和创造社诸诗人是其最好的代表。
而李金发的贡献却在于他为中国新诗引进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新质,从艺术持好讲意起之都法国的巴黎带来了“异域熏香”,给我们以震惊,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内涵。
他用新的艺术形式将诗歌从属于时代任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对个人化的深层次的内在情感的传达,表约置李甚月跑现的是人的隐秘的今显胞做拉微妙的情绪,这类诗歌与“五四”初期的白话诗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类作品。
我们如果按传统的方式就无法进入他的诗歌世界,但他的作品完全有足够的理由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有些作品如《弃妇》等甚至堪称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从总体上看,对李金发诗歌的讨论、争议,一直集中在“纯艺术”问题的层面上,即西方象征诗艺(李是引进西方象征诗艺的第一人)与给权本土诗歌文化传统的融合与冲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李金发母舌灯干生疏(朱自清语)、酸这特氢造语古怪的诗形,无疑是横亘在他的诗歌世界与读者之间的一道重要轿散障碍。
事实上,同早期象征派其他诗人(如穆木天、王独清等)一样,她答李金发在坚定不移地围讨单选择诗歌的现代途径时,并没有 像后来的中国现代主义诗人那样,选择现代主义精神——“绝望的抗战”,而是选择了唯美——颓废主义的人生观、艺术观来构筑自己的诗歌大厦,这是导致他成为尴尬诗人的主要原因。
李金发说过:“旅帆陵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
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
”他的诗歌如《微雨?夜起》当中也确有这样的古怪而且恐怖的诗句:“为什么窗子以外全衰死了?”将世界分为臆造的与现实的两端,自己则偏执地迷恋于个人内心世界,这是李金发诗歌创作总的审美价值取向。
他所谓的“自己的世界”,究其要义,是“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有感》),是“无牙之颚,无颧之颜”,并终将“为草虫掩蔽,捣碎”(《生活》),只有“美人”与“坟墓”才是真实的(《心游》)。
既然有生之年不过是“一个死的囚徒”(《A Henriette d’ Ouche》),既然“生无家室可归,死了终得掩藏地下”,不如“做点忘情的勾当,报点‘一饭’的深恩”(《“因为他是来惯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唯美——颓废意识的思想来源,不是传统的厌世、玩世观,而是以个体存在为宗旨的现代哲学观念,具体的说,是现代人在意识到生死茫然、无可把握的必然生存困境后,一种自生自衍的忧郁和恐惧,是艺术家们说的“世纪末苦”(Weltschmerz)根植的“恶之花”。
这里,唯美与颓废是一对孪生兄弟,所谓“颓废”,是对人生、乃至整个文明的悲观虚无的认定,而所谓“唯美”,则是这种“认定”导引的苦中作乐的享乐主义。
在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打出的“纯诗”的旗帜上,超然的审美观念其实掩盖着一种很实在的生存策略—— “我们所唤做的生命,只是这不断消逝的现在,除却现在我们再不知道有我们自己了。
那末,这如萤火明灭的一刹那,不得不认作我们生命活动的唯一可靠的形式。
他引法国诗人雨果的《死囚之末日》第三章中的名句:‘我们谁都受了死刑的宣告,不过还有着一个不定期的执行的犹豫’,表现出他的命如朝露的椎心之痛。
他愈感到死的威胁,愈尊重当前朝露般的一刹那。
既认当前一刹那为唯一的实在,于是他排斥对于过去的追悔和对于未来的希冀,只一意勇猛精进求当前一刹那的充实和扩大。
他的态度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他将全我集中于一刹那。
他说:‘经验的果实不是目的,经验自身才是目的。
’‘要过手段和目的一致的生活在用艺术的精神去处理生:鼓励这样的处理乃是艺术和诗歌的真正的伦理的意义。
’”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学者实际上很早就深刻触及唯美——颓废主义思潮的哲学思想根源。
作为唯美—颓废主义诗人,李金发的确提供了一些值得肯定与赞赏的东西,比如彻底反叛传统道德的精神和慷慨献身于艺术的姿态,但对此过分理想化的认同,忽视这种精神与姿态背后的悲观虚无主义,忽视可能被扭曲和否定的艺术同社会人生的根本关系,就会有主观臆断的危险。
李金发的诗之所以争议颇大,除他自身的问题外,不能排除这种主观臆断的原因。
诗作风格 李金发的诗歌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技巧和诗歌意象,展示了他人无法替代的新的现代性景观,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开了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艺术的先河。
象征主义艺术大都排斥理性,强调幻想和直觉。
像征派诗歌也因此具有一种朦胧含蓄、暧昧晦涩的审美追求。
被李金发称作“名誉老师”的魏尔伦说过:选择诗歌词汇时不但不要求准确,相反,需要一点错误,因为再也没有一点东西比诗歌的含糊更宝贵;马拉美甚至宣称:“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
对初期白话诗的状况,李金发是大为不满的,认为“既无章法,又无意境,浅白得像家书”,他因此崇尚象征主义的诗歌艺术,甚至不无偏激地认同象征主义的极端,在他看来:“诗是个人精神与心灵的升华,多少是带着贵族气息的。
故一个诗人的诗,不一定人人看了能懂,才是好诗,或者只有一部分人,或有相当训练的人才能领略其好处”,诗是“你向我说一个‘你’,我了解只是‘我’的意思”,只有朦胧才是诗中的“不尽之美”。
因此,读他那些受偏激和极端驱使写出的诗作,难免有故弄玄虚之感,像《完全》、《时之表现》、《有感》一类的诗,恐怕再有“相当训练”的人也难“领略”其奥妙,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雾里看花,倒像是雾里看雾了。
如果说初期白话诗如同周作人讥讽的那样“透明得像一个玻璃球”,那么,李金发的诗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难怪苏雪林感慨道:“李金发的诗没有一首可以完全教人了解”。
但是,正如不能用浅白直露抹杀初期白话诗的历史功绩一样,同样也不能以晦涩难懂封杀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谢冕先生说:“李金发的贡献在于把象征这匹怪兽给当日始告平静的诗坛以骚动”,比起初期白话诗来,像征诗派的进步,在于他们从理论到实践都更接近诗的本质,尽管象征诗派也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此外,象征诗派对后来现代主义诗派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因此将象征诗派称作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初潮。
与其说李金发的诗象个晦涩难懂的谜,不如说他更像一个“美丽的混乱”,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诗人对诗的本质的良好悟性(如诗的思维术、诗的逻辑学、诗的话语系统等)以及对诗的未来的高瞻远瞩。
在中国新诗史上,李金发的实际作用是拓宽了人们的诗歌视野,改变了诗歌内部的线性发展方向,尽管这种拓宽和改变的方式显得散漫、放纵,甚至充满了游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