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巴洛克时期感悟?
《苏菲的世界》来自读后感
谈及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祖脱,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己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面对面的交流。
这本书的等凯弦客诗学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垂销否另罪引吧季书还有很多,我也很喜引心械自溶员吸演西文飞欢,《纸牌的秘密》和《玛雅》就是其中的两本。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苏菲的十四岁360问答少女正在过着与常人一样平淡与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一个十四岁少女的内心。“你是谁?”“世界从哪来?”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苏菲大伤脑筋,在一位神秘的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会思索,她运用少女先天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染算挥年也搞。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
了解巴洛克时期
今天看《苏菲的世界》中苏非和哲学家从笛卡尔的《方法论》谈起,谈到了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印象中,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过茜茜公主的一些文物特展,好像是巴洛克时期的,特别的奢华繁杂。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雹键禅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无论在艺术还是生活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而另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蔽的潮流逐渐兴起。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把握今天”,另一句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它的特色是浮华而矫饰的,在同一时期,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世事无常,明白我们周遭的美好事物总有一天会消殒凋零。政治方面,巴洛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烽火遍地,由于这些战争,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十七世纪也是阶级差距最大的时代,瑞典的巴洛克时期随着古斯塔夫三世的遇刺而结束。
17世纪的人说过“人生如戏”,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它可以告诉人们“骄者必败”,也可以无情的呈现出人类的软弱。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剧作是1600年写成的,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他的剧本中有许多片段讲到人生如戏,你一定听过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吧“存在不存在,是问题所在”(哈姆雷特)。除了将生命比喻被舞台之外,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也将生命比喻为梦境。源尘写《杰普大梦》的北欧大作家侯柏格是巴洛克时期过渡的开明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此前早已有人把生命比喻梦境,包括印度与中国的作家,比如中国的庄周梦蝶。
挪威有一个巴洛克时期的天才诗人叫达斯,他一方面描写人世间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则强调唯有上帝才是永恒不变的。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描写今生与现实人间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描写天上与来世的情景,这使人想起柏拉图将宇宙分成具体的感官世界与不变的概念世界的理论。
他们的哲学特色同样也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并存,并且充满了强烈的冲突,是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冲突。在整部哲学史上都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影踪,不过两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时期这般明显共存。理论上所有自然界的变化都可以用数学精确的计算,就这样,牛顿成就了我们所谓的机械论的世界观亮拿,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部很大的机器。但18,19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则不同,他们认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这个观念被称为“决定论”。19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宣称,思想与脑袋的关系就像尿液与肾脏,胆汁与肝的关系。所以,17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笛卡尔和斯皮诺莎也曾绞尽脑汁思考过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以后学习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