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
作者: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
作品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逗卜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山橡穗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如亩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生词:蓊蓊(wěng)郁郁 田田的 袅娜(niǎo,nuó) 渺茫 风致 峭楞楞妖童媛(yuán)女 鷁(yì)首徐回 敛裾(jū) 幽僻 苍茫 脉脉(mò)
语段: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赏析: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语段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赏析: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内容概括: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中心思想:揭露了当时蒋介石社会的统治黑暗和一心救国的爱国热情。
阅读心得:【以真言抒真情】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适合高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扬张意子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360问答,觉来更漏残。 1.金雀钗:钗头是雀形的金钗. 2.红粉:妇女化妆时用的胭脂铅粉.红粉面指用胭脂花粉匀过的面颊. 3.怜:爱. 4.香作穗:燃烧香生成的烟凝聚不散成穗状.宋苏舜钦"香穗萦斜凝画栋" 5.蜡成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如泪状.此指蜡已燃尽. 6.还似:别作"还是".还,依旧,仍然. 7重国成.珊枕:别作"山枕".珊枕大技千斤五即珊瑚枕.唐李绅"珊瑚枕上千行泪".腻:滑.此指滑不着枕. 此词一说温庭筠作.<尊前集>中归为李词.个人认为与温词风格更接近.若是李词,当属早期模仿学习阶段的作品.花间风格明显. 上片写相见.金雀钗,红粉面.少女裂突尽留径历第眼张那精心打扮去与情郎约会早培委呀天卷制控祖仅.但是,如此精心的打扮,如此热烈的期盼见面,换来的只不过是"暂时相见".表现了巨大的反差.也许还有什胞功何编固项么力量阻止他们见面.但爱意是无法阻止的"知我意,感君怜",少女的口吻,向情郎表达了自己的真落边艺盟零主切不变的情意,并表示要以天为证:"此情须问天". 下片写离别.上片的"暂时相见",为下片的离别作了铺垫."香作穗,蜡成泪",别后少女无法入睡,眼看着香残蜡尽,香与蜡衬托了少女寂寞的心情,正面状物,侧面写人."还似两人心意",少女相信情郎权唱北胶比宽元你位与她是心心相印的.山枕腻首功逐旧司座穿跑将液,并非珊枕太滑无法着枕,实在是少女苦恼憔悴,无法躺下入睡.锦衾寒,也不是锦缎的杯子太薄,而是少女心理孤单脸突干一套黄斤庆外胞做凄清,故觉得格外寒冷.与情郎分别后,少女一夜心中孤单寂寞难以入睡,就这么醒着直到更漏也将尽,孤枕难眠的度过了一个晚上,不知不觉天就要亮了. 此词特点是侧面描写."金雀钗,红粉面"未写少女的模样而一个明艳照人的少女形象已呼之欲出."珊枕腻,锦衾寒"表面写枕滑被寒,实际是人难寐,心孤寒.通篇男主人公未正面描写,若隐若现,但通过少女精心妆扮热切地期待着暂时的相见,离别后又彻夜思念难以入睡,男主人的院持又双本局款搞鲁识公的气度风韵也就可想而知.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准起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1.笼:别作"飞","水".笼轻雾:笼罩着薄雾. 2.今宵:别作"今朝".郎边:别作"侬边". 3.剗袜:别作"钗袜".剗:只,仅.剗袜,只穿着袜子.香阶:台阶的美称. 4.手提:别作'手携". 5.画堂:绘饰华丽精美的殿堂.南畔:南边.别作"南伴",疑有误. 6.一晌:别作"一向".同一晌,即一时,刹时间.偎:别作"畏".紧挨着. 7.奴:别作:好".奴,奴家.古代妇女的自称.出来:别作"去来" 8.教君:别作“教郎”,“从君”.教君:让你.怜:爱怜.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偷情的词守若金船继书光曲眼.据说系后主与小周后偷情生活的描写.是后主早期词作. 词的上片写少女赴约的情景.首句点明时间及环境:花名月暗的晚上,薄雾蒙蒙.这个环境很适合幽会.因此说"好向郎边去".少女要去见情郎了.她选择了这样一个雾色朦胧的时候去幽会,还是不放心,还要脱掉鞋子(为了不发出声音,因为古代的鞋子木底,着地有声),只穿着袜子走在台阶上.少女期盼与情郎见面,可又怕被发现,小心翼翼的神态描写的很形象. 下片写见面.少女提心吊胆的来到约会的地点,画堂南畔,每船未化输这群民黄终于见到了热切期盼的情郎.一跳货航下子扑到他怀里."一晌"充分表现了少女由于对情郎热烈的思念,而变得大胆主动.由于害怕被发现,也许觉测般庆氢停波号还场训还有见面的兴奋,她的身子忍不住微微颤抖.最后两句,用口语化的道白表述了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此词描写幽欢的场景,格调不高.但是细节描写十主航权眼背燃南电分细腻生动,极具艺术特色.而且一扫以往富贵浓艳的宫廷风格,更具民间特色.少女去约会的紧张与期待,见面后的热烈与大胆,生动细腻.直白的口语化道白,更鲜明了少女的性格和形象. 用词口语化,正是李煜的词的特色之一.也是这首词,一直被视为李煜爱情词代表作的原因. 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1.蓬莱院:形容庭院幽美如蓬莱仙境.天台女:相传汉时刘晨,阮肇上天山采药,遇二女子留住,半年归家,发现已过七世.乃知二女子为仙女.此处指代女子. 2.人无语:别作"无人语" 3.抛枕:人熟睡时头离开了枕头.翠云:乌黑如云的头发. 4.潜来:偷偷进来.珠锁:别作"珠琐".指珍珠串成的门环,开门时可以发出声音. 5.银屏,白色有银光的屏风.银屏梦指好梦.别作"鸳鸯梦" 6.脸慢:别作“慢脸".慢,同曼。形容容颜的美好。 这是李早期风格的作品。描写的是男女幽会的情景,大概是他与小周后的。 上片写男子潜入少女居所,看见少女的睡态。蓬莱,天台,皆是传说的仙境。由此可知,此女子居住的地方不寻常,华美如仙境。此女子的身份也不平常。再结合"闭”字,可以猜测,此女子应是小周后。作者以欣赏的目光,描写了女子的睡态:她的头发乌黑发亮,睡得正熟,枕头也抛在了一边。而且,还可以闻到少女身上淡淡的幽香。 下片写梦醒。因为是偷欢,所以男子要“潜入”。(上片的“闭”字,也为“潜入”作了铺垫。)但却因为心急,不小心碰响了珠琐,惊醒了少女的美梦。这本是令人着恼的事。但是少女看到是情郎,反映是笑。她美好的脸上露出微笑,两人相看无语却又柔情无限。最后两句,把两人之间的情深意切,描写的温馨生动之极。 此词描写幽欢,可与<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一起对比来看。一个是以女子为视角,写女子偷偷去见情郎的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态,一个是以男子为视角,写男子去女子的居所偷会,小心翼翼却又着急相见,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女子的神态举动。整首词前后情景连贯,明快活泼而又不失含蓄。 菩萨蛮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1.铜簧:乐器中的铜片,能够发出声音。锵:指乐器发出的声音。寒竹:指代乐器。 2.新声:新谱成的乐曲。此处大概指娥皇整理出的《霓裳羽衣曲》纤玉:纤细洁白如玉的手指。 3.钩:同勾,招引。 4.秋波:别作“娇波”指如秋水一样清澈的目光。 5.雨云:降雨的云,此处指男女情爱。 6.未便:别作“来便”。未便,未即,没有立即。谐:谐和。衷素:内心的真情。衷:内心。素,通愫。真情。 7.讌罢:欢乐之后。讌别作宴。 8.梦迷:别作“魂迷”。春雨:别作“春睡”,“春梦”。 这是李煜早期词作,描写男子在宴席上对一女子的迷恋,该是帝王生活的写照。 词的上片写男女调情。奏乐者的玉手,在乐器上拨弄,丝竹便奏出了美妙的乐曲。乐美,但奏乐的人更美。她如秋水般的目光向男主人公投来,大胆的表露着心中的爱慕之情,男女二人眉目传情,心意相通。 下片写欢情不成的感伤。首句意承上片,两人情意相通知后,却未能情意和谐而成云雨之欢,原因是“深绣户”,大概是深宫之中不便偷欢。只有在梦中才能相会。因此后面才有“成空”之语。表达了两人相见恨晚之情。 全词写男女恋情,大胆直白,形象生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相交替,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直接而又委婉。虽是写偷欢传情,但却不失活泼清丽。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1.晓月:早晨的残月.别做"晚月".宿云:夜间的云. 2.频:别做"凭".欹:音qi七,斜靠.别做"倚". 3.芳草:指代思念的人. 4.余花:晚春尚未凋谢的花. 5.深院:别做"深浣",疑误. 6.片红:掉落的花瓣.尽从:完全任从.伊:他.此处指代落花 这是李煜的前期作品,是一首描写相思的词. 晓月已经慢慢坠落,晚上的云开始消散,天快亮了.这正是该熟睡的时候,然而作者却醒着,辗转反侧.原因是:"梦回芳草".他做梦梦到了思念的人,午夜醒来思念已极,再也无法入睡.想借雁队与远方的人互传相思之情,可是天远雁难来,自己相思难寄,伊人也音信无凭.依依的思念,却无可托付. 鸟声飞散,晚春的花朵也纷乱.画堂深院,更添了离人的寂寞愁绪.作者看着庭院中满地的落花,不禁想:就这样不要打扫落花,任由他飘落在庭前,等待我思念的人回来看. 全词由梦开头,而由"舞人归"结尾,虚实结合,很有意境.结尾更是意味深远.作者为什么要任由落花满地而不打扫,要留给思念的人看呢?也许是为了告诉她,自己相思难眠,等得辛苦.也许是要提醒她:青春年华,美好时光,也如同春光一样匆匆而逝.转眼落红满地了.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虚度了这大好时光,快回来和我同度!这落花,就如同逝去了就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年华.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1.云:指如云的鬓发.涡:别作"窝".一涡(wo),即一束.一说音guo,意为青紫色的丝带,束发用。 2.玉:指玉簪。 3.衫儿:别作“春衫”。罗:丝。这里指丝制的罗裙。 4.黛螺:别作“翠娥”。指代眉毛。 5.秋风:别作"风声". 6.雨相和:雨声和风声相交织.别作"雨如何". 7.帘外:别作"窗外".三两:别作"三四".窠:别作"棵".意同. 8.人奈何:别作"争奈何".争:怎 这是后主早期作品,描写闺怨的词. 上片写女子的外貌.这位女子,她的头发如云般蓬松浓密,头上的玉簪如梭.衣着淡雅.是个气质高雅容貌艳丽的女子.这样可爱的女子,想象中本应该春风得意,快乐的很.可是,她并不快乐,在微微的皱着眉.笔锋转的巧妙,突如其来.为什么不快乐?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作者没有说,下片却转而写周围环境:风雨相和.秋天本就容易引人忧思,偏又风雨相侵,更添苦闷情绪.但这还不够,雨打芭蕉,风吹残叶,窗外秋意更浓,内心秋思更苦.夜那么长,又风雨相和,听着风声,雨声,芭蕉声,帘内的人,更添寂寞情绪,却无可奈何.原来,秋思就是她上片中,眉头紧锁的原因. 整首词,人与景,景与情相交映,浑然一体.通篇写愁,却不见愁字.而秋思之意,浮于字里行间。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蚟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1.晓妆:别作"晚妆".初过:刚刚完毕. 2.沉檀:别作"浓檀".古代妇女化妆时用的颜料,用来涂在唇上. 注:点.些儿个:方言.少许,一点点. 3.向:别作"见".丁香颗:颗,花蕾.丁香花叶片如同鸡舌,此处为舌尖的代称. 4.暂:别作"渐".引:使得.樱桃:指美人如樱桃般小巧红润的嘴.破:张开. 5.裛(yi,四声):沾湿.殷:深红色.可:可以,适宜. 6.旋:又.香醪(lao二声):美酒.涴(wo四声):别作'污".污染. 7.斜凭:斜靠着.娇:别作'情".无那(nuo二声):无限,非常. 8.红茸:别作"红绒".红色丝线 9.檀郎:潘岳,古代美男子,小名檀奴.后用来指代所爱的男子.唾:别作"吐",疑误. 这是后主早期作品,主题是美人口.通篇都围绕美人的口来展开描写. 上片写唱歌.清早起来,女子即开始装扮,还点了一点沉檀在口上,使嘴唇更加红润.她张开如樱桃般小巧的嘴,微微露出舌尖,口中便流露出了清丽的歌声.此处些儿个用的极妙.是方言,但却丝毫不显粗俗,活泼的很,而且突现了女子化妆时的动作和神态. 下片写醉酒.女子喝了点酒,有些微醉,酒洒在了薄薄的袖子上,把袖子殷湿了,染上了红色的酒痕,但是她浑不在意,依旧大杯的畅饮,嘴上的红檀沾到酒,污了杯口.她醉意更浓,斜靠在绣床上,娇态无限,随口把嚼着的红线,笑着向爱人唾去. 此词题为咏美人口,则通篇句句不离口唇.她涂口红,开口唱歌,喝酒把口红沾到了杯上,醉后又张口向爱人吐去红线.通过对口的描写,把一个青年女子天真欢乐的娇态,写得可掬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