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其形成的基础为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最初指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一个绘画流派,以后逐渐被批评家用来描述美学观点相近的音360问答乐和文学作品或流派.
1874年在巴黎举行牛什概棉的一次画展中展出了法参林样责国画家克劳德·莫奈(1840~民突高的建本粒1926)的一幅画《日出友铁财元轻查目印象》,受到评论家的嘲讽,从又养此这一派画家就得到了"印象主义"的名称.这个名称传达了这个画派一部分画家所持的创作态度.他们认为画家的任务只是记录在观察客体时所经验到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而不是根据即刻的视觉府数经验之外的知识对所画的对象进行加工.因此,印象派画家竭力捕捉景色给予人的光感,而不是描绘事物固有的形态特征,他们的作品酒中对象的轮廓往往是模糊的.
营三田病斗另凯帝华阿以后,印象主义绘画很快波及其他艺术门类,主要是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法国音乐家克们权意然劳德·德彪西(1862~19兴18),他的许多作品是所谓"音响诗",以音色和旋律片断的叠合"描绘"事危话江飞物(主要是风景)所造联快几象尼都判成的感觉印象,抛开了传统音乐以旋律的进展表现主题的基本方法.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条项越营妒着值反须交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陈面社进入文学,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却众说不一.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组保往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务滑哪械基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类通之处,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著名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上始终没有旗帜鲜明的印象主义者,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称他们的文体为"艺术性写作",其特征是富于片断印象的描述,而意义飘忽不定;但是他们的作品大多文笔精致,风格优雅.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
西方不少文学史著作认为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例如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的小说,安娜·德·诺阿伊和莱昂-保尔·法尔格的诗等.尤其是让·季洛杜在早期小说中努力"摆脱"主题和情节线索,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被认为是典型的印象主义文风的继承者.
有许多文学史家认为在英国19世纪末的文学中,印象主义是相当强大的潮流,但因为它与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同时并存,显不出它的特点.而在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
1912至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斯特凡·格奥尔格为首的一批诗人在他们所办的《艺术之页》杂志中宣扬"印象艺术",但实际上他们奉行唯美主义.另一批德国诗人,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法国的法朗士和茹尔·勒迈特,英国的维吉尼亚·吴尔夫等人写出不少印象主义式批评,它们就是一种特殊题材的散文.
印象主义批评早在印象派绘画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实际上自有文学批评以来就存在着印象主义批评,如英国作家威廉·哈兹里特和查尔斯·兰姆所写的文学评论.但是,这种批评正是在19世纪末印象主义艺术和文学风行时在西欧大为流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一些文学理论家如英国的瓦尔特·佩特等人试图从理论上确立这种批评的美学基础.因此,印象主义文学艺术与印象主义批评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改变直观感觉的象征主义画派
象征主义绘画发于法国,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主要代表的画家有夏凡纳、莫罗和雷东。象征主义绘画活跃于1885年至1900年之间,与19世纪80年代中叶法国文学,特别是诗坛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欧洲绘画史上,19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诗歌向着绘画靠拢,绘画向着诗歌飞跃。象征主义就是这一特色的代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卡恩在1886年的一篇文章中深刻地阐述了它的特性:“我们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使主观事物客观化(理念的外化),而不是使客观事物主观化(通过有个性的眼睛看到的自然)。”通常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19世纪下半期艺术的主流是印象主义绘画,把印象主义画家视为现代主义的先驱。虽然印象主义绘画与象征主义绘画差不多同时出现,但前者是“模仿自然”的绘画传统的最后阶段,而后者的主要特征则表明它属于印象主义之后的发展,
它的出现标志著欧洲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
象征主义对绘画的影响,无论在持续时间的长度和波及地域的广度上,都超过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革命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更接近现代的艺术哲学。评论家奥里埃在一篇评论高更的文章中概括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哲学。
他指出,艺术作品“第一,是观念形态的,因为它唯一的理想是理念的表现;第二,是象征主义的,因为它用各种形式表达这种理念;第三,是综合主义的,因为它用一种普遍理册凳漏解的方法表现这些形式和符号;第四,是主观的,因为客体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客体,而是被认为是主体所领悟的思想的符号;第五,因而是装饰性的,因为严格地说,正如埃及人,或许更如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所理解的那样,装饰画只不过同时是一种主观的、综合的、象征的和观念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已。”由此亦可见出,综合主义与象征主义是相互渗透的。
19世纪未,英国文学的唯美主义运动也对象征主义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运动的学说是,艺术只为本身之美而存在,也就是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康得的审美不涉及功利的学说。80年代后期,英国的唯美主义进入了最旺盛时期,其标志为王尔德的颓废主义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1891)和剧本《莎乐美》(1893)的出现,
以及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AubreyBeardsley,1872–1898)为《莎乐美》作的插图的发表。唯美主义运动中最突出的美术家除了比尔兹利外,还有乔治·瓦茨(GeeWatts,1817–1904)和伯恩–钟斯(Bume-Jones,1833–98)。法国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deToulouse-Lautrec,1864–1901)也明显地受到英国唯美主义的影响。
法国和英国的象征主义美术成就最突出,但在欧洲其它各国也涌现出一些著名的团体和杰出的画家,他们对象征主义绘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比粗册利时的二十大团,巴黎的玫瑰十字,德奥的分离派等等。杰出的画家有比利时的费尔南·赫诺普夫(FernandKhnopff,1858–1921),詹姆斯·思索尔(JamesEnsor,1860–1949),挪威的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荷兰的扬·托岁普(JanToorop,1858–1928),德语国家的阿诺尔德·勃克林(ArnoldBocMin,1827–1901)、古斯塔去·克利姆特(GustavKlimt,1862–1918)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忧郁、颓废、苦闷、孤独、彷徨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世纪末情调。概而言之,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那种理想的彼岸世界。对象征主义来说,重要的是反映个人的主观感觉,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把他引向虚无飘渺的州烂“理念”世界。所以在象征主义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是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含义的朦陇晦涩。
所以在象征主义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是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含义的朦陇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