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祁连山 | “大地文心”征文赏析
过了达坂山,祁连山脉的群峰遥遥在望。在一个垭口的隧道前,看到一晃而过的路牌上写着:海拔3792.75米。这片天空突然布满了烟尘般腾起的浓云,乳白,灰白,山火一样暴烈地燃烧。苍凉劲美、沉郁庞然的山体越来越大,积雪越来越白,听到那被风云擦过的山峰吱吱作响的声音,峡谷在回荡。残雪历历,在山沟间顽强地白着,不肯死去。但更多的水奔腾下山,去滋润大地上的生命和秩序,滋润河流、草原、森林、禽兽和人类,滋润他们的文化与习俗,滋润所有生命裹挟的欲望。
祁连山,万山之宗。在三百万年至七千万前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的这片高原上,诞生了昆仑山、祁连山、秦岭,造成了扭曲的、倾轧的、蹂躏的、悲愤的、经受过无掘宽数死亡和冰川时代的绞杀后,遗存的大地的奇观,出现了奔跑的动物和疯长的植物。生命的洪波涌动,高高抬起的石头,铁骨铮铮的山脉,大地伤口上凸起的累累痂痕。在祁连山脉,横亘一千公里的汹涌群峰,矗立着大雪山、托来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哈尔科山和宗务隆山。它的主峰叫岗则吾结,海拔5808米。在我们将去的路上,还有牛心山、卓尔山、冷龙岭、岗什卡雪山……我们将沿着大通河逆水而上。
祁连山是青海的北大门,是青海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通往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南线经过此处。这条古道上,无数的驼铃和无数的商旅,无数的征人和无数的掠贼,都曾目睹并感叹过这祁连的壮美。“祁连高耸势窈窕,积素凝花尚未消。”(郭登)窈窕,这两个字用得太妙了,我不知道诗人是指山势,还是指雪峰之美,或者是指云雾,它真的只是娴静和幽深吗?“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陈棐)仰望者的诗,是要拔高行程的奇险。“祁连不断雪峰绵,西行一路少炊烟。”(徐陵)这荒凉之美,抒发着南朝官员出使路上的漫长孤寂。
中国湿岛,中国湿地誉散逗,都是赠给她的美誉。因祁连山阻断了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斯格沙漠和柴达木戈壁的沆瀣一气,连成一片,而让中华大地上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祁连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替我们遮挡了所有风沙、痛庆卖苦和灾难。它庞大的冰川,充沛的雨水,众多的河流,是对一切生命的盛大恩泽,在古老的祁连山民歌中,它被称为“洒满乳汁的山川”。
牦牛点点,山顶上的积雪像一条壮丽的白色长城,沿着山脊蜿蜒而去,通向无边的苍穹。这就是祁连山脉积雪的奇景,它用雪线勾勒出漫长的、连续的山脊,将山与天空分开。如此高耸的雪线长城,在这个星球上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到达门源县的青石嘴镇,在这里小憩,即将进入中国最美的草原祁连山草原。门源被誉为“小江南”,也是祁连山的一个大风口,常年大风劲吹。但因为美丽的河谷和草甸,这里成为了一片不小的平原。祁连山已经完全呈现在我们眼前,更加壮观和巍峨。云彩团簇着向上卷动,与山峰缱绻相偎,大通河哗哗流淌的声响,代表着祁连山的活力。发源于祁连山的大通河,是湟水河的支流,而湟水又是黄河的支流。
到达一个叫羊肠子沟的地方,草原突然开阔无边,一览无余的祁连山脉被积雪完全覆盖,像是披着巨大的白色绒毡。云彩澎突,跃上苍穹,天之蓝是洪荒的蓝,没有任何注释的蓝,既羞怯也袒露的蓝,既空荡也丰厚的蓝,是白云的衬幕,是祁连山千古的眠床。更高峰上的雪,最后被白云所遮断和洇化,成为烟霭。“青海长云暗雪山”,这是王昌龄的诗句,青海有长云才使雪山暗淡渺远,“暗”是隐去,是渐渐消逝于眼际的白。可是在这个河谷,祁连山一下子明亮起来。被白云熏炙千万年的天空,在激越、散漫、悠闲和沉默中得以壮美的山脉,显示着自己的野旷与高洁。祁连山所备下的这片天空,风云激荡,坚硬沉默,光芒显赫,宛似巨型无垠的湛蓝美玉。
这里,白色火焰腾空的景象再次出现,云彩更加放肆。它们的下面,横陈在青藏高原的远古戈矛、戈矛的列阵,旌旗飘扬的幻景,征战迸溅的热血,灼热的躯体,是祁连山脉的浩荡群像。悲风猎猎。寒燧狼烟。羌笛胡笳。黄沙归雁……这些刺痛天穹的山峰,卧在苍茫大地上的众神。铁青。白雪。冷隽的巨兽。被冰霜和积雪的暴力鞭笞的躯体,被时间摧折漫上来的苍苍白发……我无法形容这些群峰和群峰之上千年的积雪,我瞩望着这陌生的地质老人,其实它还非常年轻。
我躺在草地上,一只旱獭从地下钻出来,站着,扬起头看着我。山腰的云杉林带郁郁葱葱,十分盛大。云杉是青海的主要树种,可以攀上海拔四千米生长,除了雪松、云杉,还有塔松、华山松、祁连山圆柏、桦树……这里的植被极像天山深处的模样。而野生动物有雪豹、野牦牛、白唇鹿、马麝、马熊、野驴、荒漠猫、豺、盘羊、岩羊、雪鸡、蓝马鸡、天鹅……
开满了蓝色五星的邦锦梅朵(龙胆草)和金黄色的哈日嘎纳(金露梅)的草原,鹰在天空盘旋。我寻找着虫草,一无所获。这里产冬虫夏草,是当地藏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太阳明亮如炬,照在静穆的祁连山脉断崖,一层一层的明亮,一片一片的灿烂。雪山摊晒在高原灼烈的太阳下,条状的白雪冲向山沟,有的山峰干干净净,好像摆脱了冰雪的纠缠,露出它亘古的肌理。这些山上的积雪,属于神话中的部族,不属于白云,也不属于山冈,只不过它们居住在这片祁连山脉之上,分割成无数个部落和个体,顽强地保持着白色的基因,让人们仰望。云影奔走,我追逐着一群羊,它们是小尾寒羊,像是粉嘟嘟的野蘑菇,开放在山谷中。噢,那么多盛开的紫杜鹃,这个季节最绚烂的花,太多太多,它是藏人煨桑的配料。大花,单瓣,香味刺鼻,又叫千里香。这千里遍布的香味,一直浪向远处蓝色或者白色的帐篷中,那里,有牧人的炊烟升起。从祁连山蓝色的血脉里渗出的溪河,让空气湿润,芳野蓊蓊。
我忽然看见公路边上有巨大的地名牌,上写:祁连山草原!
这就是祁连山草原!祁连山脉中间有八条大的谷岭,其中间就是中国最美的草原——祁连山草原。如今,我正在这片中国最美的草原上。一群牦牛在沟壑间吃草,这些牦牛,个头不大,它们呈黑色,长尾拖地,腹部的长毛飘曳。它们活着的任务就是吃草,跟羊一样,它们的牙齿就是一部割草机,而它们的胃,就是一部粉碎机。这些家养的牦牛温驯,胆小,一些牦牛吃饱了在打盹,一动不动,像是一尊尊草原的雕塑,或者在入定和灵修。牦牛在神祇充满的青藏高原上,同样是有神性的。它们只是埋头吃草,但心中一定想着天地大事。祁连山雪水滋养的高山草甸,同时滋养着这些高原的牦牛,无论是家养的牦牛还是凶猛的野牦牛。野牦牛高大,雄性肩高超过两米,体重逾一吨,它们在残酷的生存条件下进化出强大的体魄,以对抗严寒、缺氧和无数天敌的霸凌,在高原上成为庞大的武士。作家古岳给我说,他看到过当地牧人家里用野牦牛头骨做的沙发,在两个犄角之间,可以坐两个壮汉。
我们进入了祁连县,这个县以祁连山命名,它正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里,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祁连山的腹地。在我们居住的五矿酒店后面,即是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它是祁连县的标志。过去,它的积雪是冰盔,终年不化,现在山体现出了躲藏万年的石头,冰雪褴褛。为什么叫牛心山,是指过去的冰雪披淋而下,像一个牛的心脏蒙上了一层白油,十分形象,现在的牛心只有残雪点点。八宝河在它的面前淙淙流淌,河边的悬崖,被风雨切割成传说中的城堡,像一层层被石柱撑起的楼阁,这样的地质地貌真是罕见。
卓尔山,即宗穆玛釉玛,海拔4328米,而我们已经爬上3600米的烽火台。它的山体为红色砂砾岩崛起的丹霞地貌,被岁月侵蚀的红色砂砾岩绝壁上,赤焰飞瀑倾泻,凝止在它跃下的瞬间。这壮丽的飞跃,触目惊心的血色之崖,在飘浮的云彩中俨如岿然不动的兵阵,它就叫千兵崖。烽堠万里,长烟落照,汉阙霜秋,铁马冰河,他们都曾亲历……而这血红之崖,如千万将士捧出的彤红的心脏,裸呈在祁连山深处的一隅,任朔风劲吹,沙惊石怒,铁甲裹冰寒,颦鼓动地裂……而另一边,八宝河的对岸,阿咪东索神山的积雪勾勒出山的坚硬皱褶,大片的云杉林苍郁浓密,承接着阳光的抚摸,一直蔓延至山顶。森林葱茏,雪山高远,长云袅袅,鹰翅啸啸……
我们进入了真正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野兔在身边奔跑,旱獭结群巡游,森林鸟声如雨。虽然无法亲睹雪豹的身影,但这里看到了一只雪豹标本,又重温了曾经轰动世人的五只雪豹出现的镜头。这些健壮的雪豹们,高举着尾巴,用前爪刨地,在冰雪中打斗、嬉戏。它们在夜间出行,在乱石中散步,它们一只只体毛丰厚,肚腹鼓胀,表明它们衣食无忧,怡然自得,没有天敌。虽然它们个头较小,但凶猛灵巧,战斗力强,捕食一只六七十公斤的岩羊不在话下。眼前的这只标本蹲在山岩上,它英气未泯,冰净雪白,但也有造物主为它绣上的斑点,犹如它生命的神秘符号。雪豹是雪和悬崖的宠儿,是峭壁上的灵兽,是奔跑的雪与冰,一块祁连山的冰种美玉。沉静,高贵,灵跃,纯净,一尘不染。雪豹让祁连山千年的雪原复活为激情和生命,它神出鬼没,在悬崖绝壁之上,为了捕猎一只岩羊,它同样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雪豹是雪山之王。据当地的动物专家讲述,一只被牧民收留的雪豹放归山林之后,给它戴上的GPS电子项圈,监控得知,它已经翻过了南坡,进入甘肃一侧,远行几百公里,经常逮到岩羊。据专家介绍,雪豹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一千公里,寻找食物的路途在漫漫风雪之中,巍巍高山之上,是何其艰辛。
地球上仅存的雪豹有七八千只,徜徉在祁连山脉的雪豹就有两三千只。五只雪豹的出现,要有一千只岩羊种群的供养才能够生存。雪豹是这片高山上真正的原住民,保存着古老的基因和英雄的血脉。
多好啊,在高山裸岩上,雪豹和岩羊们在生活和角力;在森林和灌丛中,有马鹿和蓝马鸡在奔跑;在草原上,有黄羊、秃鹫和旱獭在生活;在荒漠,有野双峰驼、沙鸡和沙蜥在游弋……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在牧民的嘴里,我听到了这首青海的民谣。而身边是雪山、森林、冰川、草原、河流、沼泽、湿地、山脉、野兽,这些遥远美丽的字眼,一般人无法靠近。但如今,我这个惯于行走的人,独自享用着这浩大的山河盛宴,多好,多好。
作者简介:
陈应松,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文学院院长,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森林沉默》《还魂记》《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等100余部,《陈应松文集》40卷,《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选》3卷。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全国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日、韩等文字到国外。
祭母文的作品
(1)总说母亲,彰显“懿范永昭日月”的,“普普通通农村劳动妇女的”“平反的伟大”。《祭母文》云:“这是一种由对儿女的无私疼爱和付出,对至爱亲朋和乡亲、邻里及一切人的通情达理与亲和、爱怜、谦让、宽容,“先远后近”、先人后己,以及对民族大义和人间道义的深晓与恪守所铸成的伟大!这是由淳朴、勤俭、善良、诚实、谦和与仁爱等等美德所自然促成的伟大,一种没有丝毫雕饰和做作的伟大呀!这是一种母性的360问答伟大,一种普普通通农村劳动妇女的伟大!这是一种平凡的伟大,是扎根于普通百姓的肥田沃土,完全由个人的一言改血商础西还剧一行、一举一动所打制的一砖一瓦堆砌而成,熔铸着个人的心血、才智、德操和奉献,完全出自个人人格、人性的自发而自然地流露和凝结,使人能身初极业静自古务够亲切地体味、享受,晶莹剔透,朴实无华的伟大啊!娘啊,您的懿范永昭日月!”
(2)母亲支持革命,塑造一个“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密虽任极千得的母亲形象。《祭母文》云:“娘啊,在您跟爹成丝血意仍片按营家后的最初十几年里,爹在外行医,见大娘和小才哪五进底随急创庆婶夫妇成天形影不离、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您何尝不热盼爹能回到家乡,既可施展才干又可顾家,过‘两全其美’的日子!可是,为了抗日,娘忍受着失去两个儿子的巨大悲痛,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了一位普通妇女难据限夜套季得的深明大义呀!娘啊,当汉奸马喜子领着鬼子那作天一早把爹堵在家门口,鬼子用刺坚刀穿透爹的长袍擦着肚皮而过时广德一训迅父,您的担惊受怕简直到了难于承受的程度!解放后,娘不止一次地把爹当时穿孩无练顺章客大探规先的那件长袍拿出来,指着腰部的一个破洞说:‘这就是那次被日本鬼子的刺刀标故讲重绍戳的窟窿!就差一丁点儿没扎到你爹的肚子!哎,多让人后怕呀!’所以在那次脱险后,娘苦苦央求、乃至逼爹赶紧往家乡搬迁的急切心情,儿完全能体味得出啊!”
(3)母亲独撑生活重担,讴歌母亲“既当里又当外”、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祭母文》云:“娘啊,当爹常年在外行医时,您独自承担抚育儿女与挑家过日只转道仍卷经整导死随子的重担,且不说儿的两个哥哥的不幸夭折,给娘造成的巨场稳大心灵创伤;也且不说在战争年代,娘时不时拖儿带女地逃难;单说您既当里又当外,除了操持家务,还园里来、地里去,一双裹过的小脚,连通常只有壮汉才干酒规的像起粪、浇园之类的重活儿,里务永您都干过呀!儿至今清楚地记得,您把捆在腰里的绳子系在井台的树上,部规似常众务被助协士已摇辘辘浇园的情景。又圆又大又深又黑的井筒,儿就是扒着瞅瞅,也不由心惊胆战,至今想起,仍禁不住不寒而栗呀!”
(4犯肉办木销物注策程)母亲敢于面对困难,颂扬母亲坚韧不拔、忍辱负独处由米都练演重的高尚情怀。《祭母文》云:“娘啊,甚至在人祸胜于天灾的‘三年困难时期’,爹遭权奸和小人陷害而身陷囹圄,您的身心遭受空前创痛和困厄,特别需要宽慰的岁月,儿都不大知道主动地宽慰您,反而有时用‘清一色’的教条话语刺白您!哎,儿多么书呆子气呀!此时想起,儿的心好悔、好痛啊!儿只知道照政治说教的一套去想去作,而对人情事理知道得实在太晚、太少哇! 娘啊,由于儿对人情事理的晚知和少知,使您承受了本该由儿为娘分担一些的太多的苦难呀!人家当娘的很快就能得到儿的慰藉,可娘从儿这里却得到的很晚、很少啊!娘啊,在那罕见的饥荒严重的1959-1961年的困难时期,尤其当家父身陷囹圄后,您更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厄之中。物质上,娘虽然没被饿死,可牙齿没掉就半拉半拉地朽了,牙床也溃烂得不成型,以至晚年连镶都不能够。精神上,由于儿跟姐当时都在外上学,娘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时常暗自饮泣,陪伴您的惟有那台德式座钟的凄凉的嘀嗒声啊!”
(5)母亲移居北京,好不容易渐渐过上好日子,但幸福却擦肩而过。《祭母文》云:“娘啊,娘!您在1977年爹去世后定居北京,起初跟儿女们过的仍是比在老家强不了多少的日子。尽管儿跟姐都尽量做点儿岔样的给娘吃,可您总是匀给孩子们。儿跟姐的5个子女,全都得到过您的精心抚育啊!到上世纪80年代初,儿跟姐的日子渐渐好过后,娘才算开始享点儿福了。记得有一次在中央团校“万叶亭”前的空地上,娘兴奋地俩手分别挽着儿跟姐的胳膊,一边扭动着身子一边乐呵呵地说:‘一儿一女一枝花,我多有福气呀!’这是娘70岁后才蹦出口的心里话呀!当时,儿多么希望时间停驻,好让娘多享受享受这天伦之乐呀!可是,老天无眼,岁月无情,10年后,1996年5月,当儿跟姐搀扶娘登上天安们城楼,俯瞰那据称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市内广场时,娘的神思已经显得迟钝了!”
(6)桑榆暮年,遭受病魔折磨的母亲,依旧是母亲。《祭母文》云:“娘啊,即使当您晚年糊涂得很厉害时,可在疼爱儿女上却不糊涂啊!只要不病得昏迷,娘是既不肯吃药也不让打针,不忍给儿女破费呀!1994年初,虚脱后送娘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本已联系好让娘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可娘一醒过来,就一分钟也不在医院呆了。在尔后的几年里,娘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渐渐不知道季节,不知道冷暖,不知道饥饱,不认识饭食,后来竟连儿跟姐也不认识了。到1999年4月患一场重感冒后,症状更是急转直下,一下变得吃不了、懒得动,腰板也有些弯了……2000年2月,突如其来的脑栓塞使娘从此卧床不起,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景况一年不如一年……”
(7)风烛残年,母亲的“享福”充满苦楚。《祭母文》云:“娘啊,在您的晚年,尤其是卧病不起的6年多里,虽然我们想方设法地给您变着花样作饭喂食,凡是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营养食品,可以说都吃遍了。可儿知道,假若娘不糊涂,您老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让儿女这样作呀!要是说娘享了点儿‘口福’的话,也就是这几年呀!可这算是‘享福’吗!?当娘吃这些食品时,‘好’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吃,也不像健康人吃饭时的样子;而不好的时候,则是靠姐一点儿一点儿地喂呀!一碗糊糊,有时要喂上几次、十几次啊!……这叫怎样的‘享福’啊?!这种‘享福’背后所蕴藏的苦楚,惟有我们做儿女的能体味得出啊!”
(8)宋定国在《祭母文》后补白云:“《祭母文》在为母亲出殡时张贴在老家的胡同口的墙壁上,后收入《娘啊,娘!》的附录,并在网上发表。根据网友读者的建议在清明节前修改后于06年4月1日在网上单独发表后,看到网友的评论和建议,认为许多意见和建议都很好,故又作了修改,特在我们国家这个传统的祭念亲人的日子清明节重新发表,以表达我对母亲还一直割舍不了的缅怀之情。”
(9)回想童年,清贫而战乱的年代,母亲渴望安宁、团圆的生活。《祭母文》云:“娘啊,儿清清楚楚地记得您第一次跟儿讲述‘牛郎和织女’故事的情景。娘指着天上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讲得是那样神奇迷人!娘说一到每年的七月初七夜里,牵牛郎就担着一儿一女赶到‘鹊桥’跟织女相会。而每逢这天晚上,只要晴天,娘总是带儿跟姐到院里,指着天上那已经靠得很近的牛郎和织女星,高兴地说:‘看啊,他们一家4口又团圆了啊!’从娘快乐的神情中,儿看出娘是那么为他们一家人的团聚而庆幸和开心!望着茫茫银河及其两岸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儿幻想长上翅膀飞到天上,去抱打不平……可儿那时实在太傻,还不知道体谅娘在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家团聚而庆幸时,心里是多么期盼在外行医的爹回来团聚啊!”
(10)作者发出心底的哀思,呼唤母亲。《祭母文》云:“娘啊,要是有人问儿此生最大的幸事是什么?儿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儿遇到了世上一个慈爱无比,把全副身心和疼爱都无私、无限、无图、无悔地给了儿的伟大娘亲!是娘无私、无限、无图、无悔的母爱,给了儿巨大的动力,使儿不仅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勤奋求索,而且在充满坎坷的逆境中奋力拼搏啊!娘啊,您是上天赐给儿的一部蕴涵丰富的开卷宝典,是上天赐给儿的一台动力不竭的发动机呀!”“娘啊,娘!您给予儿的实在太多太多,而儿回报给您的实在太少太少了!您这样受苦受罪地离去, 实在让儿心不甘啊!娘啊,您的离去,是儿今生所遭遇的最大损失!儿的身心沉入冰冷的水底,真是觉得冷彻心骨,痛苦难耐呀!娘啊,您走了,但您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儿孙和亲友们的心里,留在了乡亲们的心里。尤其您那为乡亲们所公认的美德,更永远地留驻在人世间!娘啊,尽管儿从书本上看到过无数有关母爱和劳动妇女伟大的文字,但真正让儿懂得和体会到母爱和劳动妇女伟大的,是娘的言行啊!娘啊,您走了,儿也成了没娘的孩儿!娘的第四代、儿的第三代虽然已经上学,儿也算是个老人了,可真的忍受不了这没娘的滋味儿啊!情不自己,呼天抢地。天地呜咽,风雨号泣。驾返瑶池,母仪千古。强忍悲痛,笔抖字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