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海底世界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底世界教案 篇1
海底世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26个词语的意思,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会背诵第2自然段.
3.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认识过渡段(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过渡段的归并;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1.海底世界的课件.
2.一张世界地图或一个地球仪.
3,组织学生收集,阅读有关海底奥秘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
2,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初步知道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海底世界》,它将带我们去探测海底世界的奥秘.同时,要继续孙历学习按事物几方面分段的方法.
(2)出示课件,让学生粗略说说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3)到课文中去看看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要求:
(1)通读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字音:澎(第二声)汪(第—声)梭,贼(平舌音)
植,储(翘舌音稿困)蕴藏(多音字).
字形:湃
(3)查字典或联系下文理解新词.(①结合彩图认识”梭子鱼,乌贼,海藻”等生物.②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理解”器官,反推力,生物”等名词术语.③”澎湃,窃窃私语”等词语可留待随文理解.)
(4)开小火车朗读
波涛澎湃窃窃私语乌贼植物
蕴藏储量是否奇异细胞稀有金属
(5)分段指名朗读并评议.
(6)说说你对海底世界有什么新的认识.
3.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1)读了课文,对海底世界有什么新的认识引相关的段落.(读中正音)
讨论中相机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回忆单元学习提示的内容,根据课后习题2给课文分段.
(3)交流.分段中遇到什么困难重点点拨:
①”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景色奇异”了前两自然段的内容,”物产丰富”引出了后三自然段的内容,这是则敬搜个递进关系的句子,一般归并到下面一个段落.)
②:过渡段(句)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在阅读时,我们要重视这类句子和段落.
4,作业.
(1)通读课文,质疑问难.
抄写生字新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段,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
2,理解长句和难句的意思.
3.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造句.
4.能背诵第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蓝色大海图”,问: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形容现在请同学们潜入海底深处进行实地考察,向大家报告在海底看到哪些奇异的景象.
2.自学第1,2自然段,把看到的奇异景色记下来.(圈圈划划)
3.汇报在海底发现哪些奇异的景象,交流中确定先学的段落.
重点引导理解,朗读以下句子:
(1)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①深海中的光点是怎么形成的(在图上贴光点)
②这暗中有光的景色是多么美妙啊!想象,朗读.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①这些声音是怎样形成的呢
②把深水鱼发出的声音比作”蜜蜂嗡嗡.小乌啾啾……”有什么作用呢(用人们熟悉的声音打比方,读来更生动,形象.这就是比喻句的作用)
③想象还会发出哪些声音你能模拟一下或打个比方吗
④学生根据课文想象自由模拟海底动物的声音.(随机理解”窃窃私语”,声音要很细小)
⑤这静中有声的景色是多么奇妙啊!感情朗读.
4.齐读第1段,概括段意.(写了海底奇异的景色.)
5.朗读.帮助背诵第2自然段.
海底是否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
.你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
,有的像,有的像
有的还好像.它们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
,还会发出.
6.作业(任选…一题).
(1)想象海底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用上”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写一段话.
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
(3)背诵第二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体会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
2,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
教学过程
复习.
听写词语
波涛澎湃窃窃私语乌贼植物
蕴藏储量是否奇异细胞稀有金属
引读第一自然段,引背第2自然段并评议.
(3)说说海底的景色奇异在哪里(同桌互说——指名说)
2.学习第二段.
(1)速读全文,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物产丰富)
①交流
②既然都是写海底的物产,为什么要分成个4,5,6三个自然段呢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③:我们在阅读这类常识性课文的主体部分时,如果一段写一个方面的内容,就要学会编小标题.
(2)海底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确实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学习第4自然段.
①自学,填表.
特点
举例
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种
活动方法多
②交流.
③三万多种海底动物,作者为什么着重写这五种动物呢
④:写文章不可能把要说明的事物——例举.作者抓住动物活动方式快与慢,进与退,行与不行的不同特点,把最典型的列举出来,一般的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我们常用的说明方法.(板书:抓特点举典型例子)
3.自学5,6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植物,矿物的什么特点,各用一个词概括.
(1)自学.读读,想想,划划.
(2)交流,讨论.
植物——色彩丰富大小不一
矿物——蕴藏丰富品种繁多
4.自由读全文,质疑解难.
5.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补充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6,:大海是美丽的,海底是神秘的,大自然更是奥妙无穷,有待我们去揭示.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的同学中会出现海洋研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去南极,北极,上天,入地,下海……去探索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7,作业
摘录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
板书:
静中有动暗中有光
景色奇异声音有的像……有的像……
海底有的像……还有的像……
世界动物种类多活动方法多
物产丰富植物色彩丰富大小不一
矿物蕴藏丰富品种繁多
海底世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第六册《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学习了解海底世界。并能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图片、相关海洋的资料、词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谈话。
师:同学们,每当看到电视上放映着优美风景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回答。(尽可能多的让举手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师:那你能说说你最想去什么地方?你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
生回答。(注意学生回答时的完整性)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老师也想说说我的想法。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我最想去海边,看看海边的美丽风光,漫步在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不过我最想到海底去看一看,看看海底世界是不是和我们地面上一样,有花、有草、有动物,你们想知道吗?
2.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师板书,生书空。
(2)齐读课题。(注意世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提出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生字表、字典、问老师同学等方法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A.学生自由读。
B.汇报读。纠正读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读音。
C.小老师教读。容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
D.开火车读。采用比赛的形式,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过渡:同学们读的可真棒,不过这些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想打赢它们吗?
(2)出示词语。
A.自由读。
B.指名读。(找一些平时不太举手的学生,读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C.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们找出来吧!
齐读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从正确、流利这两个方面去指导。对一些难句子,长句子教师要重点的指导。
在学生读后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设疑。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2.自由读课文。
3.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回答)
4.那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物产又有怎样的丰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海洋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情境。
1.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呀?
生回答。
师:那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景色奇异在哪儿,物产又有多丰富吧!想去海底看看吗?那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去海底游览一翻。
准备好了吗?
2.导入。
师:现在我们已经一起登上了远航号航船。船在蓝天下开始航行了。我们站在甲板上,海风吹起了我们的头发,远处的海面上偶尔有小鱼跳出水面,海鸟在飞翔,真美呀!嘿,别忙着看美景了。快穿上潜水衣吧,海底那个未知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呢!准备好了吗?好,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在课文的海洋中去阅读,找出最吸引你的地方,然后一起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收获吧!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在海底世界发现了什么呢?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1)指名读。
做适当的评价。
(2.)表演,模仿动物的声音。
师:把我们的教室当做海底世界,谁愿意做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分角色表演。(教室里非常安静,几个同学轻声的模仿声音)
师:听,他们模仿的多好呀,就像真的海底世界一样。我想同学们一定也能从读中让别人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声音。
(3.)指导朗读。
练读。
指名读。
过渡:想认识海底世界的动物吗?
2.精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
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特点?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动物的特点。如:梭子鱼行动的快,乌贼和章鱼的慢,等等。
(3)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师:这么多的小动物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吧!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介绍给大家。既然喜欢就要介绍好,让大家一起来喜欢它!
生自由练习。
指名介绍。注意介绍出动物的活动特点。
在学生介绍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
(4)表演读。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多好呀!我想你们读起来一定也很棒。今天我们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读。就是:朱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读到你特别喜欢的小动物的时候就大声的读出你读它的喜爱,还可以做动物。
齐读。
3.精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认识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海底世界还有形态各异的植物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思考:写了哪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3)指导朗读。
4.精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海底世界还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哪些资源呢?听老师来读一下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把海底世界的资源用笔画下来。
(1)师朗读课文。
(2)学生回答。
(3)资料交流: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能源吗?它们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4)指名说。
(5)小结:海底的资源不可计数,人类现在已经在开发海底的资源了。这些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5.精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慨?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自由说。
师: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1)自由读。
(2)指导读。读出自豪的语气。
(3)齐读。
三.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几种小动物、几种植物和矿产资源。其实海底世界生物的种类还有很多很多,有的资源被发现了,却因为技术跟不上而不能合理的应用,更可惜的是还有更多的资源没被发现呢。
你们想探索海底世界吗?希望将来的海底世界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课外延伸。
1.画一副《海底世界》图,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2.课后收集海洋的资料,在班级开一个《我了解的海底世界》主题队会。
3.习作:《未来的海底世界》。
板书设计:
24.海底世界
声音:各种各样
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植物:形态各异
矿物:丰富
海底世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用水笔、水粉色、剪贴等方法都可以表现美妙的海洋世界,尝试主题创作画。
过程与方法:欣赏有关海底世界的图片和同龄人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示范、学生讨论,尝试运用水彩色对折印、剪贴、线描、水粉等方法描绘或制作海洋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底世界的描绘,感受美术创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画画、剪剪、贴贴的方法表现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
难点:启发想象,组织画面,尝试运用水彩色对折印、剪贴、线描、水粉等方法来描绘海洋世界。
教学准备建议:
教具:多媒体课件、范例、水粉画工具等。
学具:剪刀、画纸、水笔、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海底世界。
师述:小美人鱼邀请大家去她家做客。海底生活的各种动植物。有美丽的珊瑚、神奇的大海龟、各种各样的鱼……真是奇妙无比。
2.出示课题:美妙的海洋世界
二、新授
1、了解海洋世界,观察动植物的外形。
出示一些常用的基本形,请学生概括并组合出海洋动物外形。
2、学生欣赏关于海洋世界的剪贴画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表现内容?
3、教师演示并介绍制作方法。
(1)做背景。可用水粉颜料调配画出海水的颜色或者剪贴背景。
(2)画出海水的颜色,对印拉出水的肌理效果。
(3)贴上水草和鱼、虾等海洋的动物。
注意:第一,剪鱼形要选择色泽鲜艳及光亮的彩纸,要避免与海水相近似的色彩和明度。第二,贴鱼群,可先把剪好的鱼形放在海水画面上作适当的安排,然后再用胶水固定。也可让学生参与拼图游戏,尝试组织画面。
(4)示范人物的画法。如:海里的潜水员、潜水艇中的游客、美人鱼。充实画面内容。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要求:用画、剪、贴等综合方法绘制一幅海底世界的想象作品。
突出主题。
四、展评小结
1.自评。从内容上评价,看谁表现的海洋世界最生动有趣。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可从画面内容、动物动态的表现,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
3、小结。拓展建议:利用纸盒、挂历纸等废旧材料来制作立体的海洋世界,做个小舞台,让海洋动物在上面尽情表演。
高中语
高中语文教材中,普希金的《致大海》通过对大海的倾诉、赞美和依依惜别,表现了诗人热情奔放、气势充沛的个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致大海》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来自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360问答3.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指直秋父得云独诉视有川瞬间之想象思维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环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者慢触既酒条铁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班改演矛各象决道钢校。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9失胞毫算久拿周等律世个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章阳客头额变儿就银毫呢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刚务到息占面检跑,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善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混兰物取让伯犯岁接民性,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写共写抒情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时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军止已经确收席著差原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增宜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倒呼伯京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浓推裂人”,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一位诗人”,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复尽尔杂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老态松封娘德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三、写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四、分析鉴赏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一)第1、2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第1节:“自由奔放”、“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写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与美丽的形象;
第2节:“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即将与大海离别,诗人对大海至为留恋。诗人把大海视为知己,所以,“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怒诉”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向往与悲苦,这里,大海这一意象无疑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大海发出的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其实正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二)第3节至第7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这五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第3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由于沙皇**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第4节:再次写大海的美好——“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沉寂”、“激情”。
第5节:写大海的双重性格。
第6节: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第7节: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为此诗人长久地“苦恼心伤”,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悲愤地呼唤“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三)第8节至第13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这六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
(四)第14、15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致大海》写出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羡慕与依恋:
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所以,诗人热爱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所以,诗人羡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所以,诗人更依恋大海。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五、总结主题: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六、特点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七、课后作业:
1、熟读这首诗,认真体会普希金诗歌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2、阅读舒婷的《致大海》,体会两诗的相同与不同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资料:
1、在诗中,普希金尊称拿破仑是“一处峭岩”,称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的墓地是“一座光荣的坟墓”。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被判罪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主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致高点肯定了拿破仑对俄国和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是**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这也正是普希金在《致大海》中歌咏拿破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