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卡米耶.毕沙罗的简介,以及绘画特点。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法国印象派大师。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巴黎。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先驱,有印象派“米勒”之称。

印象派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 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

在这幅作品里柯罗式的单纯清新的蓝绿色调和朴素优雅、带有古典韵味的幽静气氛显而易见,画法沉稳,虽有柯罗影响,但仍然是毕沙罗的。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蠢信纤路》

毕沙罗向柯罗学习,决不是生搬硬套的模仿,而是一种特有的灵敏悟性,把柯罗的画法完美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熟练技巧和潇洒格调之中,以极其自然的形态出现在画面上。

我们从这一幅《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中看到的既有柯罗影子,但更多的是毕沙罗自己的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柔和深远的云天,给人的时空和色彩的感觉妙极了,这种印象的真实感能唤起每个人如同身临其境的回忆。

《村落·冬天的印象》

在这幅《村落·冬天的印象》中,毕沙罗尝试运用塞尚式的较为阔大、稳重、坚实的笔触代替他原有细碎的笔触,其色彩也有类似塞尚式的单纯冷暖过渡,色块铺垫得厚实,富有平面感,画面很有力度和分量。但整个画面比塞尚活泼且含温情。

《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

毕沙罗真正属于早期印象派风格的代表作品,形成于70年代后期,画家在1877年作的这幅《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就比较典型。他运用细小的笔触点画造型,色彩的配置过渡非常微妙、丰富、沉稳与厚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毕沙罗画法。这种画法和后来的修拉点彩派画法有相似之处,但内在气质不同。这幅画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画家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蒙马特大街》

毕沙罗进入晚年的成熟期,排除了外界画法对他的干扰,表现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印象派的元老画家的精湛技巧和恢宏气魄,后期主要描绘繁华的城市和街道建筑,多取俯视角度。他晚年更多是从楼上居室俯视描绘街景。这幅《蒙马特大街》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坦衫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它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在这幅画上,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带仿,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毕沙罗生性随和,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每当他发现更为新颖的画法,总是很快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年轻时除受到柯罗的影响外,米勒、库尔贝等人的画风也在他的创作中出现过。后来莫奈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给予了毕沙罗决定性的影响,使他在不断改变画风后最终保持了印象派的风格,并以此风格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风格又屡经变化:忽而受到修拉的科学主义观点的影响,加人新印象派的行列;忽而受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的那种感伤画风的影响;忽而又为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所动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后他所尝试过的各种风格和手法,终于汇集成一种淳朴、敦厚而柔和的印象派风格。

毕沙罗既注重外光色彩的表现,也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二者并重。他除描绘了许多农村题材外,也画了不少巴黎的街景,他特别喜欢描绘消失在远方的道路。

卡米耶·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他对印象派的重要意义甚至超过莫奈,他品德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这个松散大家庭的家长,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传喻者,以色列人的领袖)。

保罗·塞尚:开田酸歌列观卫要修侵发《白杨树》

保罗·塞尚 (普罗旺斯地区埃克斯,
1839年-普罗旺斯地区埃克斯,1906年)
《白杨树》,约作于1879-1880年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塞尚习惯于在他的故乡——普罗旺斯地区埃克斯和巴黎轮流居住。在毕沙罗的引荐下,他在巴黎加入了印象派团体,从此开始其印象派艺术生涯;不过由于他那成熟的画风及对题材所作的有一定距离的诠释,他在该团体内仍然形单影只。他点永的风景画既没有莫奈的敏捷才思所透出的伟力,也纤尘没有雷诺阿对于声色的非凡敏锐性。他的画也执文危不同于西斯莱的诗歌般印象派意境及卡耶博特的细腻描绘笔触。塞尚是一位完全凭感觉行事的画家,和创作哲学含义浓厚的山水画的中国画家十分近晶副六逐似。他感兴趣的,色饭板是大自然向他显露的形衣频使不会始势加和构架,而不是大自然在他心中所形成的印象。在他行将就木之际,他向一个特意来向他请教、名叫所世向伟器火艾米尔?贝尔纳的青年画家,透露了他三十年来所崇尚的信条:“应当把大自然当做一个圆柱体、一个球面、一个圆锥体,一切都可以入画。”除观察细致之外,他还信仰万能的上帝造物主。他努力想在绘画中片断地再现世界的一般秩序。

1879千加探电钢立耐优呼顶年4月初,塞尚迁居美伦,小城地处巴黎东南30公里,距枫丹白露略屋响战露果不远。他每天都带着他的画架和颜料,选好了景作画,而他所特别偏爱的是附近一个缺造春内句名叫曼西的小村庄。毕沙罗所钟情的是乡村农事和村野居民的日常生活;塞尚则与之截然不同,他一西推屋判诉一门心思关注的,是没有人或动物打扰的自然风光。他选择风景,不是以其是否秀丽为标准,而是从线条、颜色、光线及空间等角度观察,看它是否符合纯造他逐长内血型方面的标准。在寂静的乡村中,他对自己成年以来所形成的风格做了一点调整,改用一种长而斜的笔法,在画面上勾勒出类似月式地毯网络的图案。光在其中循环的这种网络图案,是他次年在蓬图瓦兹地区所绘《白杨树》等作品的主要特点。

塞尚在这幅画中所绘景致在帕蒂村的马古维尔城堡附近,距蓬图瓦兹不远;十来年中,他经常来此作画。到达可俯瞰该景致的路边后,他开始构造画面具执证价群官汽对评空间,但不考虑是否有逼真效果。种着白杨树的小径呈“S”形曲线,他利用这一生气勃勃的曲线安排其构图的不同层面。画面深处的景物因而要小于画面前沿的景物;然而与幻术或照相术不同,他所绘出的景物毫无模糊之感,其色彩也毫不逊色。这一几何结构的呆板效果因源姿有光和空气穿行其中而缓和了许多,在倾斜和笔触间利用浅淡颜料而留出的空白则使光和空气金激每顾的这种运动变得更加明显。香以整齐划一的笔法绘出的图案,显得非常有活力,使叶片在风中抖动的参天大树显出一种近乎音乐的节奏感。

在塞尚载河整者久稳举为其风景画挥笔时,其调色板所用颜料十分有限,即调配成有浅有淡的绿色以及锡耶纳土色,此外是用来表现天空和井边石栏的蓝色和白色,这后两种颜色涂抹于画面的中央和右侧。他画得很慢,直接用颜料勾画出其图案,而不先画出显示画面轮廓的草图。纵横交错的笔触,彼此间却处于一种完满的平衡,使所绘风景给人以稳定之感,十分接近十七世纪画家的传统观念。他曾写道:“我想让印象派的画成为一种坚实的艺术,像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一样万世长存。”

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毁裂禅塞尚,传达给我们的是从大自然所得出的万古不变的印象。他在让我们就他绘出的空荡、寂静的世界进行思索时,他作为情感传递者的身份也得到了确认。

[散文]:那一片白杨树

李四平

北风转成了南风,变得柔和、变得温煦的时候,黎阳高中校园里的两千棵白杨树,就成了豫东平原上一片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

在河南省民权县的许多人心里,那片在沙土地上挺拔生长着的白杨树,正在不断昭示着一种崭新的希望。在他们心里,早上从那片白杨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仿佛是人间最为美妙的声音,是饱含春意的旋律,令他们倾心;夜晚的时候,他们常常注视那片白杨中的四层高楼,教室里明亮的灯光,会消释他们劳作一天的疲劳,给他们的心中注入暖意、带来慰藉……1999年春天,原在北京九中教书四十多年,本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民权籍老教师丁传陶,经不住乡亲们的恳劝,也放不下家乡的教育,怀着浓浓乡情,邀请几位北京同行,揣着他们东奔西走筹措的钱款,来到民权这个贫困县,与当地的朋友们,在这片沙荒盐碱地上兴建校舍。当“黎阳高中”在豫东平原上出现的时候,他们的心里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更强烈的愿望:在这块养育过大哲学家庄周、文学家江淹,曾经拥有过“黎阳书院”的土地上,黎阳高中将努力为那些家道艰难者创造条件,给面临辍学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重新拥有学习的机会,重新树立起人生的信心。

伴随着黎阳高中的悄然诞生,校园里,种下了一行行平凡而挺拔的白杨树,也走进了一个个质朴而勤奋的高中学生。白杨树因为有了扎根的土地,才有了在春风里萌发新芽的可能。于是,他们在夏日的阳光中洒下属于自己的绿荫,在秋天的清风里吟唱充满激情的欢歌。在面积达五十四亩的黎阳高中校园里,每一棵白杨树,都以自己新的生命历程,见证了这里每一天的变化,记录同学们的进步,也感受了许许多多难以言说的情谊。

那些已经从讲台上退下来的老教师们,放弃安享晚年生活的轻闲,在这里重新燃烧自我,为同学们点燃人生新的希望,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前程;来自北京文化界人士的关爱,不仅让那些受助者得以安心学业,还使更多年轻的心感觉到了被关心的温暖,获得了倾心课业、努力求知的动力。正是这样,校园里才没有了喧嚣的浮躁气,没有了汹汹的时髦风,同学们坦然地过着朴素而紧张的生活,在每一个黎明的曙色里,在清亮的鸡鸣声中,他们都早早地走出宿舍,在宽阔的操场上、在笔直的白杨树下,用心地翻开每一个全新而充实的日子。学生们的刻苦自强,让老师们深深感动,也使他们变得更加精神焕发。置身这样的情境当中,老师们心里不单单有了欣慰,而且有了新的生命激情。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心与心的全面沟通,成为这个朴朴实实校园里最动人的亮色。

时光匆匆,最初在校园里种下的白杨树,已经扎下了深根,树干粗壮,枝叶繁茂,逐年新种的小苗也在茁壮成长。同样,黎阳高中的第一批一百三十五名学生已经完成学业,在2002年的高考中,有一百三十三人的成绩达到大、中专及高职学校的录取线,有的甚至进入了重点大学。那些原本面临失学的农家子弟,就像校园中的白杨树一样,在这里有了一片重新扎根、生长的土地,他们才能够获得知识的滋养,得到不断的进步,从而拥有更宽广的世界,进而使个人命运得到改变。

校园里的白杨树,在春天的阳光下轻轻摇动,枝上的新叶洋溢着生机。在春潮涌动般的读书声中,每一棵白杨树都那样挺拔向上,展示着一种自有的生命景观,并尽情舒展出一种走过了冬季的从容和自信。

1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