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美术鉴赏论文,600左右,谢谢。

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本学期,我选择了“世界美术赏析”这门艺术学科进行了选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纳耐唤与熏陶。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我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学下来收获很大,我逐渐可以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那作品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笃定,那种归属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视为法兰德斯巴洛克风的具体象征的鲁本斯的作品;当然还有现在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之一的伦勃朗的“泰特斯”等等这些经典的西方美术艺术。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来从实际情况作为起点,由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学生产生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高分低能 ”是一种表现。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和专业文化,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要呼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艺术教育恰恰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生的亩汪全面发展,成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适当的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也是我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之一。在为时一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时,我经过查阅资料将结合俄国伟大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按照一般鉴赏的程序对其进行简单的艺术鉴赏:
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者:列宾
列宾(1844—1930)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巨匠。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伏尔加河上纤夫拉纤的情景。这幅作品创作于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现收藏在彼得堡俄罗斯美术馆内。
1、作品画面介绍: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洞凯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鞑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 (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2、作品给读者的感觉?
当我第一次面对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首先感知的是蓝蓝的天、辽阔的伏尔加河,十几个姿态各异的纤夫和他们艰难地拉着的船舶。但仔细体验画面中所产生的劳动者的力量却在视觉上似乎受到一种猛烈的撞击,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瞬间直觉的审美愉悦。一般而言,感觉都是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感觉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体验,语言则往往难以传达某种感觉。因此,人们即使产生了某种感觉,也往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智力成熟、语言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为如此。但是,感觉不管再微妙,总还存在大的趋向性,那么,具体联系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压抑、悲怆和深沉。
画家列宾的这幅著名油画,是他经过十多年的构思、绘制和修改才完成的。这幅油画在反映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看出画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11名纤夫,作者着重描写了4个,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从职业上说,有破产的农民,有从事拉纤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

关于美术欣赏的论文

浅谈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课360问答是给学生介绍美术知识、剖
求还报第祖后析美术作品、揭示美术规律、指导美术欣赏
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技巧,提
高他们辨别、分析、反省、判断的能力并开
阔知识视野,陶冶情操。笔者从以下几个角
度来探讨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一、让学生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正如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艺理论承多以兴染粒解药构走委家刘
勰所说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
识器。护诉态所”只有学生多看、多思考,对一些艺术
语言(如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
质、肌理)和艺术流派(如现代中国的岭南
派、西方的印象派)等美术知识才能逐步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可通过欣赏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
的《步辇图》、韩滉的《五牛图》、徐渭的《杂
花图卷》、蒋兆和的《流民图》等脱开座的他流形剂委个兰众多名家的
作品体穿亮宪航乎京会中国画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
印章于一炉,诗、书、画、印相映生辉,这
也是任何绘画艺术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
另外中国画的墨色变化和以线条为主的勾、
皴、点、染、浓、视调若般速困淡、干、湿、阴、阳、向、
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多种表现手法,
具有高度的提炼概括技巧,充分体现了民族
的精神,因而成为光辉灿烂的民族绘画
术。中国画线条的美感是油画所没有的。
、多给学生介绍美术的类别及基本知识
给学生介绍美术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
美术的分类和各类美术的主要特点,以树画扬最美及美
术的主要艺术语言以及作用的知识。只有这
样,才能根据各类远美术的特点和美术的主要
艺术语河陈从么矿比下章移阶言,去理解各类美术作品供事读六富五希木商,真正领会
各类美术作品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
如,从大的方面讲,美术包括绘画、雕
塑、工艺美术和设计美术以极务总及建筑和园林艺
术等四大类。也可将书艺(书法、篆刻等)和
摄影艺术归入美术需兴卫之的范围共六大类。绘画艺
术,从绘画的社会功能和表现形式来分,
画可分为招贴画、年画、连环画、漫画、组
画、插图等。从绘画的题材来分,绘画可分
为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风景画、静物
画等。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来分,
绘画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粉
画、版画、壁画、素描等画种。其中一些画
种根据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为
更细的艺术样式。如版画又可分成木刻、铜
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胶版画等。其中
木刻又可分成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套
色木刻等。
三、多介绍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给学生介绍美术作品时,多介绍一些
美术作品的作者及历史文化架农程供敌件染背景,培养学生
学习兴趣,让学生来理解和体会作者特定
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例如,罗中立的《父亲》是1980年根据
画家在大巴山生活的体验以及与农民结下的
深情,创作了这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
《父亲》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一位淘粪
的农民商身帝使钟操利算衣英置“。20世纪70年代农民进城主要是淘
粪,把粪作肥料。为了这个肥料,生产队、
公社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就是细增材双精为了这个肥
料,画家附近的厕所里都有农民住在里面,
那时候城里面每一个厕所都有农民住在里
面。农民过年的时候也守在那严比企者办少训个地方,年三
十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团圆,那个农民家
就住在那个厕所,一年四季都住在光探处另那个地
方,吃饭烧火都在那个地方!所以他的那个
神态和姿势引起我很大的震动,这个农民一
年四季都没有回家。”画家罗中立回忆说:
“我的一生跟农民肯定是分不开的。《父亲》
这幅画创作出来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它会引
起社会上这样大的反响,《父亲》这幅画实
际上是宣告一个神的时代结束,一个人的时
代开始……《父亲》画了近30年了,它的
主题概括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沧桑,绘画语
言和表现手法上首次借用了西方超级写实主
义(照相写实)手法,所以当时会引起那么
多关注。但它持续引起关注许多年,我想是
因为那件作品内含的主题,它已是一个时期
的文化符号。”
只有让学生了解《父亲》的创作背景,才
能更深刻地了解长期的艰辛岁月造成父亲这
一形象的一条条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
缺牙的嘴巴,为什么会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
反响。为什么能代表中国一代人的形象。
四、多讲解美术史方面的知识
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产生,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需要,其作品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和
明确的倾向性。在当时物质条件非常艰苦情
况下,鲁迅先生介绍欧洲版画,组织木刻青
年和提倡新兴木刻运动,其目的是将木刻作
为有力的武器向敌人发动进攻。用刻刀和生
命坚持其主张,为了精神和理想,这些木刻
家们不仅仅是艺术家,更主要的是革命的斗
士。他们用自己手中的刻刀直接介入到政治
斗争中去,以至于被查封展览,或是被捕

1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