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师
标签:天才大师、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肢则、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历逗棚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作品:里斯本东方火车站 作品:密尔沃基美术馆 作品:毕尔巴鄂步行桥
标签:追求内外协调统一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指仿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
作品:肯尼迪图书馆
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作品: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作品: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作品:德国历史博物馆 作品:日本MIHO博物馆 作品:北京香山饭店
标签:疯子建筑大师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主要有古埃尔公园、巴特罗公寓、圣家族教堂等。
高迪曾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美丽的造形。”高迪的作品常使用大量的陶瓷砖瓦和天然石料,以令人信服的建筑语汇,如:建筑的门、窗、柱、廊、墙等,和丰沛的想像力创造出属于高第式的建筑。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因此凡是他落实于自然理论的建筑作品始终令人眼睛发亮,在百多年后的今天却丝毫没有古迹之感。斯人已远,作品不朽。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品:米拉公寓
作品:古埃尔公园 作品:圣家族大教堂 作品:巴特罗之家
标签: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Vitra消防站
广州歌剧院 PIERRES VIVES大厦
标签: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
生活工作在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在53岁时获得了第18届普雷兹克建筑桂冠提名:赫雅基金主席杰·A·普雷兹克在宣布这一事实时,引用评奖团的描述说:“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工艺的组合……即适用又富有灵感,……纵观其建筑生涯根本不能预测其未来。”
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他的建筑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来缚。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将普雷兹克建筑奖授书安藤忠雄,不仅因为他完成了某项作品,更是为了他将来的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建筑艺术。
作品:皮诺基金会美术馆
作品: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作品:兰根基金会/霍姆布洛伊美术馆 作品:曼哈顿阁楼
作品:同润会青山公寓改建
标签: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作品:马塞公寓 作品:朗香教堂 作品:萨伏伊别墅
标签:艺术建筑大师
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
普利策奖的 评语 :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作品:悉尼歌剧院
标签: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全名为Hugo Alvar Herik Aalto)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工业产品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四位大师一样高,而他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没有的突破,是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标签: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1937年9月14日-),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作品:蓬皮杜艺术中心
作品:保罗·克利(Paul Klee)中心 作品:休斯顿menil博物馆(Meniu Collection Museum) 作品:罗马综合音乐厅 作品:瑞士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标签:"高技派"的代表人物
诺曼·福斯特,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
他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
作品:法国加里艺术中心
作品:德国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大楼 作品: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书法是怎样走向世界的?
来自中国书法之花早已在两个近邻并有文字渊源的国度生出了新株。
公元二三世纪,中国书法先传到朝鲜半岛,受到朝鲜人的喜爱。到公元7世纪新罗时代,朝鲜汉字大盛,汉字书法进入鼎盛时期,书法人才辈出,书法种类繁多,保存至今的汉字书迹有碑碣、钟铭、塔志、石经、写经、造像记等。
公元8世纪,新罗出现了被誉为朝鲜书法史上第一人的金生。他少时学习汉字书法,到八十多岁时还练字不辍而势,行书、隶书皆入神。据说他的行书和行草可比中国书圣王羲之的妙笔,他在朝鲜国土上也被称为“东海书圣”。他的整幅墨迹虽然没留传下来,但却有人将他的字收集而成三种碑帖,它们是现在能见到的朝鲜半岛上的最早汉字书法遗存。下页刊出金生的碑刻行书《庐山瀑360问答布诗》,诗是中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在后来的漫长岁月苦困前述王载字县谈村鲜中,中国书法对朝鲜书坛仍然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宋朝的苏轼、黄庭坚,明朝的董其昌,清朝的翁方纲等人的作品均受到尊崇,特别是元朝赵孟頫丰润和雅的行书楷书。在14世纪之后的数百年中,无论是朝鲜办清先官用书体,还是文人作品,都能见到赵书的踪影。
大约在7世纪,中系国书法从朝鲜半岛渡海到了日本。公元615年,日本圣德太子用柔软的毛笔抄写了一本阐释佛教教义的《法华义疏》。它一直留存至今,是日本最早的书法手迹。其笔墨圆润和谐,带有明显的中国晋朝书法气息。
到了8世纪,中答或马办觉小社纸变停太日文化交流频繁,日本派了许多遣唐使、留学生及僧侣前来中国,长期居留,回国时带了一些中国书法作品,当然最多的是晋朝王羲之、王献之、唐朝欧阳询、颜真卿的作品。日本的光明皇后专心致志地习练王羲之书法,写出一手极富力感与节奏感的好字,称得上是当时佼佼的女书法家。以后几百年间,宋元明清几朝的苏轼、黄庭坚、张即之、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张瑞图、王铎、赵之谦等人的翰墨之香也弥漫于东瀛。19世纪末叶,由于精通金石学的清朝驻日官员杨守敬将许多北魏碑版法帖印防煤你术错语茶带到日本,在朋友中传看学习,这给日本书坛的一池静水造成不小的波澜。日本书法从此也出现北碑的雄浑之风。
日本书法家在移植、学习中国书法的同时,还以创造的精神,融入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日文的特色,从而使书法发展成有别于汉字书法的新品种。早在公元9想台们充事庆山世纪的平安王朝,开始出现了“假名”书法。以纯假名写成的晶足士白当落机济书法称做“连绵体”;用假走景名及汉字合用连写而成的书法称做“调和体”。这就使书法突破了纯用汉字书写的模式,同时也开拓出新的体势风情。后刚敌来又出现“少字数书法”,这种书法品种在中国早就有了,但很少使用。第二次世界称伯孩哥难缩大战后,日本还出现了“前卫派”书法,那是由于受西方美术思潮特别是抽象真衣失并责决敌电背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燃的。前卫派书法与传统书法面目大不相同,它给日本书坛添加了又一个新品种,这是可喜的。
中国书法如今又远涉重洋,受到更多国度人士的青睐。西方艺术界人士,特别是从事现代绘画花尽例资高示和雕塑者,还借鉴中国书法用于他们的创作。
早在20世纪初叶,祖籍俄国的德国画家和美学理论灯期阶审洲家康定斯基(w.Kand学雷损延息路虽封纸insky)创建了抽象派绘画。这个画派摈弃艺术作品再现客观物象的功能,而追求抽象的纯形式。他们指出,作画时单凭点、线、面、块、色这些形体属性就足以创造出美和表达就请巴海转胞论创盟散作者的感情。他们认为,这种艺术的非形象性与中国书法颇有不谋而合之处,并力求从中国书法取得借鉴。请看康定斯基的著名抽象画《最初的抽象水彩画》。这幅画由大小不一的色块和线条组成,一片散乱,没有一个中心,似乎是随意的乱涂,又似乎是作者将种种色彩的、形象的记忆合到一起,然后再将它以自己的理解显示于画面上。这些色块和线条能引发观赏者作种种联想:仿佛有一些人在急匆匆地走来走去,又仿佛是一个农村集市,人们在交谈些什么;有些线条像是山脉的走向;有些色彩似乎在向画框之外扩散。画面上的笔触泼辣、松散、协调,动感强烈,猛地一看,还真有点中国狂草意味。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在绘画中用形、色、空间等直接表现个人感情,并善于借用音乐的形式。本页有两张图是他的两幅油画作品。它们可以说完全是按照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推导出来的图形。其线条的奇形怪状,颇像有成熟汉字之前的上古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英国诗人、评论家赫伯特·里德爵士(sirHerbert Read)在一本论述现代绘画史的著作中说:抽象表现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不过是中国书法的表现主义的扩展和苦心经营而已。
法国野兽主义绘画运动的领袖、与毕加索一起被看作20世纪法国画派两位最重要艺术家的亨利·马蒂斯(Henri Mattisse),在绘画中追求线的单纯化和流畅化、稀薄明亮的色彩,反抗透视法则,给人以伊斯兰教地毯、纺织品和图案的感觉。他承认自己“效法中国人”。
西班牙画家、雕刻家胡安·米罗(Joan Miro)的作品简洁而富有想象力。他力求在作品中追求诗意,用20世纪成人的理智像孩子和原始人一样表现自然本身的概念。有人评论道,他画上的空间与东方书法的空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他的一幅《自画像》有绝妙的构思,是他对着镜子用铅笔画了几个星期才完成的。
欧洲不少美术学院开办专门课程,讲授中国书法的用笔技巧。超现实主义的“新艺术”流派的设计、造型以及书刊的装帧、插图也都受到中国书法的启迪和影响。
硬笔书法这种借鉴不是单向的。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书坛有一些书家在西方抽象艺术及日本前卫派书法的启迪下,尝试写出他们所称的“现代书法”。
“现代书法”在笔墨线条方面,作出粗细、轻重、疏密、浓淡、枯湿的强烈反差,甚至还用上多种色彩。在字形方面也作极度的变形或夸张。特别是将那些还带有象形意味的字更向真的物象方向靠近。如《月舟》,月字就写成一篆书月牙儿;下面的一个“舟”字,也写成象形意味极浓的篆书“舟”,只不过将字稍稍放倒一些,使其更像水面上的一艘船。画面上又点缀一些白点,那是夜空中的繁星。也有作者写字不按笔顺写,像写美术字那样,来来回回地涂抹。字的先后次序、行的排列也不按传统规矩,而是力求写出让人眼生名家书法的新形式。
甚至还有一些更现代化的尝试。他们向西方抽象派或日本墨象派尽量靠拢,只在纸上刷、涂、滴、洒出各种模样、各种墨彩的点、线、块状物,画面上是一点汉字踪影都见不到。
这些尝试在中国的墨海中掀起不小的波澜,有人称赞它是中国传统书法的突破,未来书法的方向;有人则认为离谱太远,不足为法,特别是那些不写任何汉字的做法。争论还在进行,目前尚不可能作出结论,也许根本就不须作出什么结论。时间会作出裁决。真正的创新之作将会成为一股新流,汇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之中;而那些没有生命力的尝试终将成为枯涸之水。它们将得到各自的归宿。
我在这里想就中国书法与西方抽象艺术之间的异同表示自己的看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抽象性很浓的艺术。这种抽象性表现在:不模拟一般物象,只抽取一般事物的美的方面、关系、属性,例如整齐、参差、平衡、对称、疏密、虚实、动静、变化、和谐,来对汉字进行仿效、加工、重新造型,这种抽象性与西方抽象画的无物之象、静止之象、纯粹以造型手法作成的有别于现实世界物象的图形、图案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是应该指出,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书法虽不模拟一般物象、却模拟汉字这一特殊物象、又以汉字作为它的载体,并力求使观赏者能够辨识,因此在游戏规则及艺术旨趣方面就迥异于西方抽象画。
名家书法作品西方抽象艺术家不模拟任何物象,也不用任何文字作为艺术载体,来安顿众多的线条和色彩。他们都在追求独特的样式,甚至连自己的作品也要一幅与另一幅大异其趣。他们讲究画面的奇特构思和视觉效果,特别追求象征的性质和神秘的色彩。他们着意显示的是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待一切传统和程式的反叛精神。由于没有艺术载体、规则、程式的约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便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涂涂改改、左冲右突,力图找到惊世骇俗、神秘玄妙的东西,只要它能吸引人,越富刺激性越好。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筹莫展之际,便借助于器具,以便创造出自己和别人都未曾梦见的艺术幻境。
法国画家威廉·德孔宁(willem de Kooning)笔下的书法画颇具中国狂草意味。不过不是用墨,而用各种颜色,写时信笔狂涂。据说,他的绘画表明他信奉这样的艺术原则:要想通往一条使自我爆发的书法表现之路,则必然会通过书法的运动力来求得实现。
中国书法则另是一样。它书写的字是有物之象(依然是汉字),受规定约束之象(由各种笔画组成的在一个方形空间中的字形),是按一定的笔法、字法、章法、有秩序、有先后、一气贯串地书写出来的字,这就具有时间艺术所特有的过程美、动态美。书家临书时虽然也须运思构想、反复琢磨,但从容自如、胸有成竹,他在以平常心作成一种风雅事,感到欣然陶然。他写成的作品虽然样式新颖、变化多端、波澜迭起甚至怪怪奇奇,但因它是按照大家都熟悉的游戏规则写成的可辨可识之字,因此观赏者觉得它可亲可近,愿意接受它的启迪和挑逗。
书法作者的旨趣在于以形寄情,以理运笔。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恰好可以用来解释这种旨趣。前半句的意思是:人们创作书法是由于心中有一种感情要用文字的线条表现出来。后半句的意思是:书法的笔墨形式能表现出不同的体势风情,它们是合乎天地之心,合乎形式美的原理和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的。书法所表现的感情与古代《诗经》、《楚辞》诗文所表达的那样的感情差不多,即有文采、有文学修养的平和、真实、高雅、自然的感情,那是书法作者真实内心世界的反映,而不是无意识、下意识、非理性的感情,或是故作惊人之笔的矫情。中国书法的目的在于拨动心弦,抚慰心灵,而不是挑逗感官,刺激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