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禅宗与象征主义
100 年前的1月1日,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的富庶之家, 一个高智商的男婴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出生了。
这个早慧神液轮男孩的母亲是爱尔兰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另一位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经历相似,严格的家教塑造出的是一个彬彬有礼,但与社会时刻保持距离的旁观者,甚至是对立者。想知道他少年时代的状态,可以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塞林格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坦诚:霍尔顿是他自己在军校寄宿时期的写照。
另外,如果觉得小说人物是虚构游信的不可信,那就读一读他对自己身份的直接表述。1941年9月份,发表小说《破碎故事之心》时,他提供给杂志的作者介绍如下:“二十二年前生于曼哈顿,在市立学校、私立军校和三所大学里学习,但是从未上到过二年级。”估计,教过他的大多数老师都没有预料到这个不能完成学业的问题学生,将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爱的守望者?
严格地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公开发表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51年,这部小说问世后,经历了许多截然相反的评价。一方面,它是一本曾经被许多美国高中查禁的书:1960年,一位老师甚至因为讲授该书被暂时解职;另一方面,它也是一本被广泛阅读的畅销书。 最近听一位美国教授开玩笑说,上世纪60、70年代,他所在的美国大学校园里,几乎人手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谁说没读过这本书,那这个人就很out了。
经过了60年的洗礼,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之后,这本书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是许多中学和大学的必读书目。“一个不成熟者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者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书中的这句话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也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20世纪下半叶,国内不同时埋陪期中译本封面:作家出版社(1963)漓江出版社(1983)译林出版社(1997)。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成为一本褒贬不一、引发争议的书,其主要原因是它的真实性与开放性。为了准确描述年轻人的语言,塞林格自己会亲自与中学生交流,或者待在学生聚集的校门外,听他们聊天使用的词汇;同时,这部小说用意识流的手法,着重心理描述而不是判断是非。作者并不说教,而是让读者自己感悟,这大概是青少年读者喜欢读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通过这本书,身处异域的读者也可以很容易地想象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