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

問題一: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及作品 大衛—-《賀拉斯兄弟的宣誓》《拿破侖加冕》《馬拉之死》
安格爾—-《泉》《大宮女》.等.

問題二:新古典主義設計的當代代表人物是誰? 10分 新古典主義(英語∶Neoclassici *** ),興起于18世紀的羅馬,并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于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爲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并且知曉所模仿的内容爲何。
新古典主義在雕刻藝術上以淺浮雕(bas relief)圖式表現,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風格的深度雕刻。新古典主義代表藝術家有巴利(Barry)、卡諾瓦(Conova)、富拉克李答咐斯曼(Flaxman)、漢彌頓(Hamilton)、蒙斯、畢拉内及(Piranesi)、托爾瓦森(Thorwaldsen)、維恩(Vien)、魏斯特(West)。
在建築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傑佛遜設計的維吉尼亞大學校園。除了維吉尼亞大學外,傑佛遜連住家都是自己親手設計的。
以複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爲旗号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複。它是适應資産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 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于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爲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爲革命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征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曆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維德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并達到高峰。
維安是法國最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試圖反對情欲的、過分雅緻的藝術,力 求恢複古希臘藝術的樸素、莊嚴。由于他的才能和個性的舉碰局限,他沒能實現藝術上的根本變革。維安的學生達維德在大革命爆發前夕,從羅馬留學歸來,他非常成功 地展出了他的繪畫《乞食者貝裏塞赫》。随後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 沙龍上展出,這幅畫明顯表現出莊嚴、雄偉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影響,對公民道德 加以頌揚,又同法國革命的步調一緻,引起了資産階級的強烈共鳴。1789年他創作了《布津蒂斯》,這幅畫具有明顯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戰的意味。正是這些作品奠 定了他作爲一個藝術家在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地位。19世紀初期,在達維德無可置疑的領導下,新古典主義在哪純法國取得了勝利。在達維德的周圍,他的追随者衆多,其學生就有400多人。他們大都成爲法國畫壇上的活躍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種 程度來講獲得了獨特地位的是熱拉爾、吉羅代和格羅。
達維德的同時代人普呂東的藝術表現了革命年代藝術理想的另一方面,作爲藝術家,有人認爲他并不遜色于達維德,在某些形象的嚴整和作品富有生氣的處理上還在達維德之上。
達維德的學生安格爾不久成爲當時最有獨創的藝術家并被推崇爲古典畫派的首領。新古典主義從達維德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從描繪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 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從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安格爾的一生藝術活動極爲活躍,他的女性人體和肖像畫成就最高。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對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産生了影響,其中首先應該提到的 是同時期的英國繪畫。當時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活躍在畫壇上,其中有風景畫家威爾遜、桑德比和動物畫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則是一位獨具風格的英籍瑞士畫家。明顯受新古典主義影響……>>

問題三: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是誰? 笛卡爾與布瓦羅。

問題四:十八世紀中期歐洲新古典代表人物有誰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時代背景和代表人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 – 1825年12月9日)
1、産生的時代背景 18世紀到19世紀初,法國社會劇烈動蕩。資産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産生了新古典主義美術。
以複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爲旗号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複。它是适應資産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于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爲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爲革命的古典主義。
2、特征:(1)繪畫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曆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2)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3)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4)在造型上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
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大衛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并達到高峰。
4、代表作:法國大衛的《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式》,普魯東《四季》和安格爾的《泉》
維安是法國最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試圖反對情欲的、過分雅緻的藝術,力 求恢複古希臘藝術的樸素、莊嚴。由于他的才能和個性的局限,他沒能實現藝術上的根本變革。
大衛的同時代人普呂東的藝術表現了革命年代藝術理想的另一方面,作爲藝術家,有人認爲他并不遜色于達維德,在某些形象的嚴整和作品富有生氣的處理上還在達維德之上。
維安的學生大衛在大革命爆發前夕,從羅馬留學歸來,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繪畫《乞食者貝裏塞赫》。随後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 沙龍上展出,這幅畫明顯表現出莊嚴、雄偉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影響,對公民道德 加以頌揚,又同法國革命的步調一緻,引起了資産階級的強烈共鳴。1789年他創作了《布津蒂斯》,這幅畫具有明顯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戰的意味。正是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爲一個藝術家在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地位。19世紀初期,在大衛無可置疑的領導下,新古典主義在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大衛的周圍,他的追随者衆多,其學生就有400多人。他們大都成爲法國畫壇上的活躍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種程度來講獲得了獨特地位的是熱拉爾、吉羅代和格羅。
大衛的作品充分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的美學特征,以自然爲原型,按照純粹的理性美去再現自然,讓對象服從于既有的典雅和古典主義的美學模式,将對象理想化、完美化。大衛十分推崇普桑,在藝術理念上明顯受到普桑的影響,主張用理性來指導藝術,将藝術納入規範和有序之中。大衛的許多作品以古希臘羅馬英雄事迹爲題材,強調強有力的結構關系,追求簡潔、質樸和莊重感。由于過分誇大理性作用,把情感和個性放在了從屬地位,因此大衛的新古典主義有時被稱爲折衷的、派生的風格,這種風格使文藝複興以來的古典主義得到延續。
大衛的學生中安格爾成就最突出,并當之無愧地成爲大衛之後最重要的新古典主義畫家。新古典主義發展到這裏表現出明顯的轉折:忽視政治和社會作用,重視藝術的純粹性和觀賞性;風格華麗唯美、具有東方色彩。安格爾不久成爲當時最有獨創的藝術家并被推崇爲古典畫派的首領。新古典主義從大衛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從描繪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從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安格爾……>>

問題五:新古典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 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684 ~ 1721]是布雪的遠親,他于1775 年到羅馬學畫,一直待到1781年才返回法國。爲了維護新古典主義,他毅然放棄了布雪的洛可可風格, 改采卡拉瓦喬式的強烈明暗對照法,于是以他爲代表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随之興起。1789 年法國發生了大革命,在革命前夕,大衛創作了《荷瑞斯兄弟之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 ,盡管形式是古典的,題材是曆史的,但是這幅畫卻有新的時代含意,鼓舞人們爲自由而奮鬥。在革命的年代,大衛更加意氣風發,他用不著像從前一般需要從曆史中找尋英雄形象做爲繪畫的題材,因爲在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活生生的英雄人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畫了《馬拉之死》[Death of Marat]這幅畫。大衛的藝術,融合了各種不同的風格。從年輕時嚴肅的新古典主義,至拿破侖時代所采用的威尼斯派的色彩及光線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然而,從他當時及稍後以古典主題爲題材的作品中,又看到他對素描及刻闆的古物研究之重視,這種現象跟他所采用的威尼斯派的風格又截然不同。他的肖像畫構圖不僅嚴謹,而且非常寫實。後來,在他的古典主題中,卻又流露出日趨甜潤的畫風。 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 ~ 1822],十八世紀末期,洛可可的風格頗爲流行,但随著繪畫的演變,新古典主義的風格不久就成爲雕刻的主要趨勢,并以希臘、羅馬雕刻作爲發展的基礎,其中最著名者的雕刻家爲卡諾瓦。卡諾瓦來自威尼斯,是新古典主義盛期雕刻的代表。由於當時人們對於古典文物的懷古幽情,對於大理石材的雕刻特别喜好因此他在這時充分發揮了他的才華,雕出很多大理石作品。《手持默都沙頭顱的柏修斯》[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是卡諾瓦的名作之一,在希臘神話中,任何人看到蛇發女妖默都沙一眼就會化成石頭,然而柏修斯卻以勝利者的姿态,手臂高舉著他所砍下來的默都沙頭顱。卡諾瓦在柏修斯身上加上一件拖曳及地的鬥篷,賦予他輕快的朝氣。由於這座雕像所呈現的莊嚴高貴以及蓬勃換發的抒情詩意,使它不容置疑的成爲卡諾瓦那時代雕刻藝術的标竿。

問題六:古典主義文學 和 新古典主義文學 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新古典和古典的區别) 古典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是17世紀歐洲的主要文學思潮。它形成和繁榮于法國,随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産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産物,同路易十四的愛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關系。笛卡爾的唯理主義是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古典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征是:第一,受到王權的直接幹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封建割據,歌頌英明的國王,把文學和現實政治結合得非常緊密。第二,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情欲。第三,尖銳地抨擊貴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時也批判資産階級的愚鈍、附庸風雅和想成爲貴族的心理。第四,古典主義悲劇多以帝王将相、宮闱秘事爲題材,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傳統,這是宮廷和貴族上層生活的折射。古典主義文學的藝功特征:第一,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汲取藝術形式和題材。第二,有一套嚴格的藝術規範和标準,例如戲劇創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等。第三,主張語言準确、精煉、華麗、典雅,表現出較多的宮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類型化。古典主義文學以法國成就最大,發展到後期,暴露出明顯的局限性,引發了一場“古今之争”,這是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的一次挑戰。

問題七:古典主義代表人物 古典主義
Le Classiei *** e
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期流行于歐洲君主專制時期的一種文藝思潮或文藝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藝視爲必須仿效的崇高典範,從中吸取題材、情節、形象和創作經驗,并賦予它們新的曆史内容。古典主義一詞由此而得名。
法國是歐洲古典主義文藝的中心。從17世紀初起,法國詩人馬萊伯等爲反對一切方言與俚語,确立法國古典主義文學語言的規 範做了大量工作 。 詩人梅萊在悲劇《 索福尼斯貝》中,最早實現了意大利學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則,即一個情節線索、一天時間和一個地點。這是古典主義劇作家創作的基本準則。法國文藝理論家N.布瓦洛的《詩藝》是一部具有古典主義文藝宣言性質的重要論著,概括和總結了幾十年法國古典主義創作的實踐,要求文藝“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宮廷”,“認識城市”;把體裁(史詩、悲劇、喜劇等)分爲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級,并對每種體裁進行嚴格規範;依據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學原則。古典主義在法國文學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裏哀、拉封丹等;繪畫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 、大衛等;建築中的代表者有芒薩爾、勒諾特爾等。他們在政治上擁護王權,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主張民族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塑造了爲崇高社會理想而服務的人物典型;他們的創作基本上爲宮廷服務,對民間文學采取輕視态度。古典主義由于過分強調理性主義、普遍性和情節的集中、單一,往往忽視個性,突出類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
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爲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作
18世紀20年代起,古典主義思潮幾乎遍及全歐。英國的代表者是複辟王朝的詩人約翰・德萊頓和深受布瓦洛影響的詩人蒲柏。德國的代表者是約翰・戈特舍德,曾據賀拉斯 、布瓦洛等的觀點寫成論著《爲德國人寫的批評中詩學試論》。俄國古典主義占有特殊地位,諷刺性突出,傾向減弱,其文學代表者是蘇馬羅科夫、羅蒙諾索夫和康捷米爾等,建築的代表者是卡紮科夫、沃羅尼辛等。

問題八:新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作爲體系而對後世有影響的新古典主義,以意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國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爲代表。布索尼認爲音樂應當保持嚴格的客觀精神和中立态度,而古典的對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協奏曲、托卡塔、薩卡裏亞和裏切爾卡等古典形式是實踐這種理論最好的途徑。斯特拉文斯基于1927年在英國雜志上刊登了“回到巴赫”的宣言後,掀起了新古典主義的熱潮。

問題九:簡述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興起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義興盛于18世紀中期,19世紀上半期發展至頂峰。
新古典主義一方面強調要求複興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臘羅馬時代那種莊嚴、肅穆、優美和典雅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極力反對貴族社會倡導的巴洛克和羅可可藝術風格。
新古典主義又不同于17世紀盛行亥古典主義,它排擠了抽象的、脫離現實的絕對美的概念和貧乏的、缺乏血肉的藝術形象。它以古代美爲典範,從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實,以及對古代景物的偏愛,表現出對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懷舊感。
新古典主義不僅表現在美術中,也表現在文學和音樂中,它在法國興起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18世紀下半期是法國封建君主制日趨腐敗堕落和資産階級逐漸強大的時期,是兩個階級面臨決戰的變革時代。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資産階級爲取得革命的勝利,在意識形态領域高舉反封建反宗教神權、争取人類理想勝利的旗幟,号召和組織人民大衆起來爲資産階級革命而獻身。爲取得這一革命鬥争的徹底勝利,首先要在人們的心理上注入爲革命獻身的美德和勇氣,那就是爲共和國而戰鬥的英雄主義精神。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成了資産階級所推崇的偶像,資産階級革命家利用這些古代英雄,号召人民大衆爲真理而獻身。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借用他們的名字、戰鬥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曆史的新場面。就在這樣的曆史環境下,産生了借用古代藝術形式和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大造資産階級革命輿論的新古典主義。
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爲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沖突面前,個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爲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鬥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鬥争,直接爲資産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它的傑出代表是達維德。

問題十:新古典主義畫派是什麽?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新古典主義畫派代表人物是法國畫家大衛,很出名的。
早期作品以曆史英雄人物爲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
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
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颠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侖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侖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侖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

誰能幫我解釋一

新古典主360問答義
17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現象。法蘭西人作爲拉丁民族,是古羅馬的繼承人。在政治上羅馬帝國始終是法蘭西人心目中的光輝的榜樣。“帝國”這個響亮的稱号是當時法國統治階級所心醉神迷的。他們想在法蘭西的土地實乎因訴離形延北代上恢複古羅馬帝國處在奧古斯都時代的那種宏偉的排場,在文藝上也很想效仿古羅馬的風格。所以說,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義。法國的17世紀被稱爲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創位卻十鄉麽此把官突告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爲國王及其統治集團服耐延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當時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并蓄,并讓現實描寫帶上神話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嚴整、高貴、酷愛秩序的特點。他們以希臘、羅馬爲典範。套用馬克思在評論路易?波拿巴政變時期的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特響屬德移點時所提到的一句話來說,法國新古典主義就是穿着古羅馬的服裝,用借來衆麽愛作的語言,上演世界曆印汽速司念太曾航細步史的新場面。當然,新古典主義絕對不是拉丁古典主義的“借屍還魂”,它所表演的主要是“世界曆史的新場面”,這是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免百蘭象讨制先沖神義社會的場面,是過渡時期必然會出現的新舊因素交替及互相妥協的局面。新古典主義的基本信條要求一切要有一個中心的标準,一切要有法則,一切要規範化,一切要服從權威,要具有爲君主專制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溶性。比如說三一律。布瓦洛(1636-1711)是新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和發言人,新古典主義的法典就是布瓦封染格訓斤老傳燃洛的《論詩藝》。新古典主義注重表現技巧,特别重視語言。新古典主義的主要成就在戲劇。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家三大代表是熙德、拉辛和莫裏哀。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R文際源較還好威皇omanticism)一詞源于中世紀所寫的浪漫傳奇(romance),主要包括中古歐洲的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和抒情詩,這些浪漫傳奇是由中世紀各國文學家用由拉丁文演變的方言(roman)所寫的。這些浪采啊幾段燃低漫傳奇的特點就是非現實的、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和傳奇色彩的。浪漫主義的名稱源于浪漫傳奇,也是取了浪漫傳奇的這些特征,并把以這些特征爲标志的文學題材和風格形式尊奉爲典範。浪漫主義作爲一種文藝創作方法,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即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都發生過,是一個美學上的範疇。作爲一種創作方法臉農使位映委班第保,浪漫主義注重人的主觀内心世世當嚴剛合六科引界,強調想像的運用,語言熱情奔放,手法比較誇張。這種創作傾向其實早練在人類文學藝術的口頭創作時期就出現了,但因其不具備自覺性,号占問傷煤織未形成大規模的思想運動。浪漫主義作爲一個思潮流派或思想運動,是特定曆史階段發生的事情,是文學史上的一個範疇。它大緻發生在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出偉換補幹紀上半葉,盛行于歐洲重飛回衡括續個船劇機各國。這個定義可擴大到:浪漫主義不是一個單一的思想運動,而是對18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社會經曆過并且繼續在經曆的某些狀況的綜合反應。浪漫主義運動的鼎盛期是18世紀9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浪漫主義運動的特征有:主觀性、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城市文明的詛咒、回到中世紀,對曆史及民間文學的尊重、抒情性。作爲流派,浪漫主義在西歐各國都有過很長的尾聲,或者是作爲傳統而成爲其它流派的組成部分,不過到了1830年以後,它的鼎盛時期就過去了。

現代主義文學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現代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 象征主義文學
表現主義文學
意識流文學
超現實主義文學
未來主義文學
意象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又稱現代派文學或現代文學,是1890年-1950年間流行于歐美各國的一個國際文學思潮。在縱向上,前承古典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後接後現代主義文學。在橫向上,包括象征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未來主義文學、意識流文學、意象主義文學和超現實主義文學六個分支流派。

目錄 [隐藏]
1 理論溯源
1.1 曆史社會演變
1.2 科技與文化因素
1.3 文學和藝術思潮
2 發展軌迹
2.1 孕育期(1840年-1890年)
2.2 肇始期(1890年-1910年)
2.3 鼎盛期(1910年-1930年)
2.4 衰退期(1930年-1950年)
3 流派
3.1 象征主義文學
3.2 表現主義文學
3.3 未來主義文學
3.4 意識流文學
3.5 意象主義文學
3.6 超現實主義文學

[編輯]理論溯源
[編輯]曆史社會演變

卡爾•馬克思1880年前後,西方主要國家進入迅猛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擴張階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國爲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随之加快,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的人際關系結構。19世紀以前田園牧歌式的鄉村風光,被充斥着鋼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沖擊和挑戰。歐美社會的個人出現了普遍的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現代主義文學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來。

發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主義文學的重大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戰争徹底打破了歐洲社會岌岌可危的舊秩序和舊宗法。戰争給整個歐洲帶來的巨大災難,緻使敏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對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産生嚴重的懷疑,并滋生反叛情緒。

對現代主義文學産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還包括1917年爆發于俄國的十月革命。馬克思的思想在資本主義價值體系遭遇質疑的時候,一躍成爲一種重要思潮,許多現代主義文學家們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其影響。

[編輯]科技與文化因素
在整個19世紀,統治歐洲科學界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和牛頓的力學體系,在其影響下,實證、理性等觀念是引導文藝發展的主流觀點。但在20世紀初期,現代物理學,尤其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極大動搖了古典物理學的物質宇宙觀,科學世界變得微妙、複雜、難于把握。相繼誕生的電子論、控制論和信息論進一步毀滅了傳統的形而上學觀點,甚至極大的改變了語言。科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學和藝術的發展。例如,作爲現代主義文學重要流派之一的未來主義文學,就是在新科技發展的直接影響下誕生的。

在哲學與文化領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文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引導文學家深入開掘潛意識和無意識領域,直接影響了意識流小說。然而,對現代主義文學影響最大的,卻是法國哲學家亨利•博格森。他的直覺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個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基調。此外,康德不可知論、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理論,也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産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編輯]文學和藝術思潮
單純從歐洲文學史的角度看,現代主義文學可以看作是19世紀傳統的浪漫主義文學向唯美主義文學轉變、現實主義文學向自然主義文學轉變,均形成危機而另謀出路的結果。

以王爾德爲代表的唯美主義文學,是浪漫主義文學随歐洲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而蛻變的産物,其繼承了浪漫主義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卻喪失了浪漫主義的批判與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張“爲藝術而藝術”。這一觀點直接影響了大批現代主義作家,尤以法國象征主義作家爲最。

而以佐拉爲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則是19世紀在歐洲盛極一時的現實主義文學蛻變的産物。它強調對外界現實的模仿,側重描繪遺傳和環境對人的決定性影響、病态事物和繁瑣細節。可以說,自然主義文學作爲橋梁連接了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

此外,20世紀歐洲藝術的發展幾乎處處與現代主義文學同步前進。20世紀初,以塞尚、高更和梵•高爲代表的現代藝術的第一批大師主張用寬闊的筆觸、粗犷的線條、鮮明的色彩來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由于藝術和文學具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因此整個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都和現代藝術的發展相輔相成,有的時候甚至擰合成一個分支流派,比如超現實主義這一流派就同時包括了繪畫、雕塑和文學。

[編輯]發展軌迹
[編輯]孕育期(1840年-1890年)

夏爾•波德萊爾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和美國詩人愛倫•坡被認爲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遠祖。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第一次摒棄浪漫主義對田園牧歌生活的歌頌,轉而以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醜惡和人性的陰暗,這奠定了後來盛極一時的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的創作基調;而愛倫•坡則倡導所謂“使靈魂升華的美”,反自然,反說教,強調形式美和暗示性、音樂性,這些後來都成爲現代主義文學中詩歌的重要表現手法。

然而嚴格的說,上述兩人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作家,但他們的理論和創作卻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這一理念的雛形。

[編輯]肇始期(1890年-1910年)
19世紀90年代起,法國象征主義文學波及到歐美各國而蔚爲一個國際性文學運動,标志着現代主義文學作爲西方文學史上一個重要思潮而開始。

這20年間出現了很多重要的現代主義作家和作品。法國的象征主義繼續發展着,産生了馬拉美、瓦雷裏等成就斐然的詩人;德語國家的表現主義戲劇正式登上國際舞台;愛爾蘭出現了自己的“文藝複興運動”,其領導人物葉芝是這一時期英語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在小說創作上,波蘭裔英國作家康拉德的作品已經出現暧昧的現代主義元素,而法國的普魯斯特則完成了鴻篇巨着《尋找失去的時間》,成爲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早期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并不局限于法國、英國和德國,也波及到歐洲其它國家。如比利時的法語劇作家梅特林克創作夢幻劇《青鳥》;奧地利詩人裏爾克把法國象征主義引入德語世界;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馬士革》奠定了表現主義戲劇鼻祖的地位。

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現代主義仍是比較龐雜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仍較暧昧,不如晚期成熟。大多數早期現代主義作家都經曆了從其它文學流派轉向現代主義的過程,比如葉芝早年的詩歌具有唯美主義的因素,感情纖細,而晚年的作品則徹底轉變爲純粹現代主義的抽象化。

[編輯]鼎盛期(1910年-1930年)

弗蘭茨•卡夫卡,1907年這一時期,現代主義文學各流派紛至沓來,歐美文壇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除法國象征主義文學得以繼續深入發展外,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文學、英美的意象主義文學和法國的超現實主義文學也相繼誕生。意識流文學正式成爲現代主義文學所有流派中的中流砥柱,産生了一批傑出的文學大師和作品。表現主義戲劇跨越德語國家的界限,傳入美國。

幾乎所有最重要的現代派作品都在這一時期問世,如卡夫卡的《變形記》(1912年)、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年)、艾略特的《荒原》(1922年)、奧尼爾的《瓊斯皇》(1922年)等等。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英、美、法、德、意各有自己的現代主義流派,而巴黎則是整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的大本營。現代主義文學在1920年代發展至頂峰。

[編輯]衰退期(1930年-1950年)
從1920年代開始,由于世界經濟恐慌和國際法西斯主義的崛起,以及蘇聯國内的清黨擴大化運動,導緻國際形勢日益複雜起來。爆發于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毀滅了現代作家試圖建立戰後文藝新秩序的夢想,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在歐洲出現短暫的複蘇。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緻一戰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一切建構重新坍塌,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價值觀、倫理的思考逐漸由“非理性”轉向“虛無”,存在主義哲學應運而生。以法國作家薩特和加缪爲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迅速發展,不過這已經超出了正統的現代主義文學的範疇,而成爲“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第一個重要分支流派了。

盡管這一時期産生過一些重要的現代主義作品,如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等,但正統的現代主義文學大勢已去,開始爲後現代主義文學所取代。

[編輯]流派
[編輯]象征主義文學
參見象征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諸流派中發展最爲持久、成就最高的一個流派,以詩歌和戲劇爲主。早期以法國爲中心,後擴及整個西方世界。代表作家:瓦雷裏、馬拉美、蘭波、魏爾倫、葉芝、艾略特、裏爾克、梅特林克等。

[編輯]表現主義文學
參見表現主義文學。

主要發生在德語國家,後來也擴及美國。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其中尤以戲劇成就爲高。在小說領域也有重大建樹。代表作家:尤金•奧尼爾、卡夫卡、恺撒、托勒、斯特林堡等。

[編輯]未來主義文學
參見未來主義文學。

誕生并發展于意大利一國,晚期也波及法國和蘇聯,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橫向上不如其它流派成就高,但在詩歌語言和形式上做出了很多可貴的探索。代表作家:馬裏内蒂、阿波利奈爾、馬雅可夫斯基等。

[編輯]意識流文學
參見意識流文學。

現代主義諸流派中唯一以小說創作爲主的流派,波及整個歐美國家,尤以英語和法語國家成就最高。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引入小說創作,颠複了傳統的小說叙事模式。代表作家:普魯斯特、喬伊斯、福克納、伍爾芙等。

[編輯]意象主義文學
參見意象主義文學。

主要發生于英美兩國,僅涵蓋詩歌一個門類,有時被看作是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在英美的分支。代表人物:休姆、龐德、弗林特、羅厄爾等。

[編輯]超現實主義文學
參見超現實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諸流派中興起和發展得最晚的一支,擁有廣泛的國際影響,涉及文藝所有領域,誕生于法國,其前身是盛行于1916年-1923年間的達達主義。代表人物:布勒東、艾呂雅、阿拉貢、蓋斯科因、埃利蒂斯等。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範圍廣泛的文學思潮,于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于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征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範圍,因此将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并舉。

和通常意義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稱一個具體的作家或批評家的群體,也不存在被廣泛認同的綱領和宣言。不僅如此,後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容各種不同的标準,主張“持續開發各種差異并爲維護差異性的聲譽而努力”。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後現代主義文學内部分支流派衆多,各種思潮雜蕪,很多後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盡管如此,對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征還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

(1)徹底的反傳統。後現代主義文學不僅僅反“舊的”傳統,對于現代主義文學試圖建立的“新的”傳統也徹底否定。在後現代主義者眼中,文學和藝術應該是建立在對現有秩序的解構基礎之上的。後現代文學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論。在體裁上,對傳統的小說、詩歌和戲劇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進行解構。因此,後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破壞性”的文學,即某種意義上的“反文學”。
(2)擯棄所謂的“終極價值”。後現代主義者認爲一切傳統意義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從話語中派生出來的短暫的産物,不值得“真誠”、“嚴肅”的對待。客觀世界和人自身都被異化了,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義,社會體系不可改變。後現代主義作家不願意對重大的社會、政治、道德、美學等問題進行嚴肅認真的思考,他們不僅無視對這些問題的關切,甚至無視這些問題本身。他們不再試圖給世界以意義。
(3)後現代主義文學崇尚所謂“零度寫作”,反對現代主義關于深度的“神話”,拒斥孤獨感、焦灼感之類的深沉意識,将其平面化。在後現代文學中,寫作消失了内容,而轉向“寫作”自身。作家僅僅把話語、語言結構當作自己爲所欲爲的領地,寫作成爲一種純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後現代主義作家往往蓄意讓作品中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颠複,讓作品無終極意義可尋。
(4)後現代文學蓄意打破精英文學與大衆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向大衆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有些作品幹脆以大衆的文化消費品形式出現,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
在文體上,慣用矛盾(文本中各種因素互相颠複)、交替(在文本中,對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現)、不連貫性和任意性、極度(有意識的過度使用某種修辭手段以達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運用某些手段使對作品的闡釋不得不中斷)、反體裁(破壞體裁的公認特點和邊界)、話語膨脹(把在文學創作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的話語納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讀者對作品的解讀困難重重

法國作家

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1799-1850)是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代表。他的《人間喜劇》被稱爲“社會百科全書”,由91部小說組成,共寫了二千四百多個人物,展示了19世紀前期整個法國的社會生活。《人間喜劇》實現了作者的誓願;拿破侖用劍沒有辦到的,我要用筆來完成它。
《人間喜劇》分爲三個大類:《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風俗研究》,它又分爲《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和《鄉村生活場景》。巴爾紮克許多名作,如《高老頭》、《夏倍上校》、《歐也妮·葛朗台》、《幻滅》等,都屬于《風俗研究》這一類。
《人間喜劇》是一部生動、形象的法國社會史,特别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現實主義曆史。它首先描寫了封建貴族在資産階級金錢勢力的逼攻下,一步步衰亡的過程以及資産階級靠着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發迹的罪惡曆史。《高老頭》中,巴黎貴族鮑賽昂夫人敵不過有“二十萬法郎陪嫁”的洛希斐特小姐,而被阿瞿達侯爵抛棄,這件事顯示了貴族勢力的日趨沒落,它們已經成了資産階級暴發戶手下的敗将。《古物陳列室》中,作者借公爵夫人之口,不僅揭示了貴族勢力快要完蛋的趨勢,而且也顯示了資産階級正在取而代之的現實。在《高布賽克》、《歐也妮·葛朗台》、《紐沁根銀行》中,作者描繪了三個不同類型的資産者,他們無一不是心狠手辣、唯利是圖,靠着對勞動者殘酷剝削而發迹的。
《人間喜劇》另一個重要内容,是揭露了資産階級的自私和貪得無厭的本性。《高老頭》中兩個女兒毫無心肝地榨取父親的錢财,老人最後一貧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破爛公寓的閣樓上。《夏倍上校》中一個婦女爲了财産不承認自己的丈夫,并使丈夫淪爲乞丐,還要他遠走它方。對此,巴爾紮克不僅給以無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指出這些萬惡的醜行是法律根治不了的。
《人間喜劇》在揭露貴族沒落和資産階級殘酷剝削的同時,也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和贊揚了他們的優秀品質。在《農民》中,巴爾紮克形容尼雪龍老爹像鐵一般堅硬,像黃金一樣純淨。

21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