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分恭候!!!求 關于 中國油畫作品 蘇高禮《不可磨滅的記憶》 的全部詳細資料!

1979年,完成大型油畫創作”不可磨滅的記憶”(合作)參加全國展覽并獲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時擔任壁畫工作室研究生班的素描教學,由此開始專題研究素描教學的有關問題.
在杜鍵、高亞光、蘇高禮合作的油畫《不可磨滅的記憶》(300×410cm,1979年,圖30)8中,“内在的多元空間構圖”困冊叢 表現爲丙辰清明前後首都人民群衆在天安門廣場爆發的那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的諸多不同瞬時空間場景的集合——你已經無法計數這到底是由多少個瞬時空間場景的集合,因爲在那一年月,一切進步的人們都可能以他們獨有的存在方式參與并彙合到這股偉大的革命洪流中去!
與青年人熱衷于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實驗不同,另一批中年的藝術家則更多的沉潛進對古典主義寫實繪畫的研究中。油畫自20世紀初開始正式傳入中國以來,寫實繪畫始終是中國藝術的主流,中國經曆了兩次對西方寫實繪畫的系統學習,第一次是徐悲鴻引進法國的古典主義,第二次是1949年後系統學習俄羅斯的現實主義繪畫。中國正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寫實繪畫語言體系。但從技術層面來講,仍然存在很多缺陷。這一時期,以靳尚誼、陳逸飛、艾軒、朝戈、楊飛雲爲代表的藝術家從不同角度開始了對西方古典主義油畫語言的研究和深化。這股潛流雖沒有85運動那般轟轟烈烈,但卻是80年代各種美術現象中最具持久性的,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并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市場号召力,而且與90年代以後更具市場特征的寫實繪畫相比,那個時期的作品更真誠和純粹。此次拍賣的陳逸飛、艾軒、朝戈和龍力遊的作品都是他們創作頂峰時期的代表作,能夠聚集一堂,實屬難得。(柴甯)
1976年底我和杜鍵、高亞光創作完成“不可磨滅的記憶”以後,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創作構思,就是畫有着同一精神力量和行動實踐的太行山軍民的抗日業績,它同樣激發我們用紀念碑式的巨幅油畫手法去贊譽和表現。
70年代文革後期開始“解放”畫筆以後,我們數次上太行進行采風和寫生,太行山的雄偉和八路軍與人民群衆抗日的神奇事迹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記憶和奇妙的想象力。中國人民在太行山抗擊日寇的曆史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一個縮影,堅持時間長,取得勝利徹底,犧牲和付出也慘重,但最終的勝利是屬于中國人民的,通過對抗戰軍民的描寫,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風範和光明前景,這是我們創作的初衷。其中深層次的追求就是人民群衆是創造曆史的動力和主人。這和“不可磨滅的記憶”是一個主題、一個思想、一種精神。不同的是一個對内、一個對外。

中國象征主義油畫人物作品

1982年我們開始具體構思這幅姿緩畫的畫稿;同時我們三人再一次到石家莊平山、贊皇、邯鄲涉縣進行采風收集素材,還拜竭了位于石家莊和邯鄲的烈士陵園。經過三人的三年努力于1984年完汪櫻成“太行山上”的創作。
畫面以壁畫的形式展開,不同時空重疊組合,畫面中間部分是畫面的主要形象,層疊的太行山前,八路軍官兵和民兵帶着戰鬥勝利後的平靜和喜悅迎面走來。畫面的頂端一輪紅日下躺着犧牲的戰士,兩側則是悼念和宣誓的隊伍。右邊山巒中戰士們在引吭高歌。左邊是群衆護理傷員的場面。畫面中間部分的兩側有夜幕下宿營荒郊的戰士和開荒種地的造型組合。再下面是馬隊出發,戰友和親人們告别的情節以及八路軍女戰士托孤給鄉親和窯家前軍民促膝談心。最下面是一組全景式壯麗的太行山景色和行進中的軍民的隊伍。整個畫面籠罩在清晨的太陽光下,人是山,山是人,山人一體,氣勢恢宏,黑白灰節奏鮮明,組合有序,像交響樂一樣深沉而響亮。
——蘇高禮(2010年2月)
《太行山上》是杜鍵、高亞光、蘇高禮三位畫家繼表現“四五”運動的《不可磨滅的記憶》(中國美術館藏)之後,又一幅壁畫巨作,堪稱其姊妹篇。它取材于使人懷念的抗戰聖地–太行山。

人物油畫的作品名

可以直接拿人物模特的名字作爲作品名稱,又或人物的職業作名稱,或是人物某一時刻在做什麽來做名稱也行。

31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