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的个方面介绍,1200字!
《维特鲁威人》—-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维特鲁威人》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威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建筑十章》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准确地说,《维特鲁威人》是一幅素描,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维特鲁威人》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人们看重这幅画的对称与谐调。许多年以来,这幅画作的基本构图被视为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和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种招贴画、鼠标垫和T恤衫。 其实,显示人体的对称美,并不是这幅画作的全部意图。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人体的轮廓线之外,躯干和四肢上还画有一些切线。这些切线都画在人体的关键部位:躯干的切线分别在膝关节、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线与两个乳头相交)和两个肩头之间。在两手平伸的姿势中,分别在两手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也描着切线。这些切线是人体结构的分割线,用以说明人体结构的某些规律性。 在《维特鲁威人》上端和下端的空白处,是达·芬奇亲笔写下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是理解这幅画作的关键。然而在过去1000多年中,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国艺术史学家的足够重视,在包括《西方美术史》在内的众多有关西方的艺术著作中,不仅没有提及这些注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画时对画面上下的文字进行了剪裁,使读者无法看到文字。《维特鲁威人》是一幅钢笔画素描,画在一张大纸上(13.5×9.5英寸),现藏于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为弗拉·乔康多于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维特鲁威作品的对开本,里面有一张依照这幅素描作的版画。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写的小字。图画上面的字是这样写的: 建筑家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学著作中说,大自然把人体的比例安排如下:四指为一掌,四掌为一足,六掌为一腕尺(cubit)〔指前臂的长度,该词来自“肘部”的拉丁文cubitus,四肘尺合全身…… 这些人体比例是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第三卷第一章中节选的,书的后面写得越来越详细:“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长度为身高的五分之一;肘部到腋窝的长度为身高八分之一……”素描下面是用手指和手掌为单位作的比例尺。 画中描绘了一男子,他摆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姿势,这些姿势与画中两句话相互对应。双脚并拢、双臂水平伸出的姿势诠释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话:“人伸开的手臂的宽度等于他的身高。”画中人因此被置于正方形中,每一条边等于96指长(或24掌长)。另一个人将双腿跨开,胳膊举高了一些,表达了更为专业的维特鲁威定律: 如果你双腿跨开,使你的高度减少十四分之一,双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与你头部最高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你会发现你伸展开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脐,双腿之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画中摆出这个姿势的人被包在一个圆里,他的肚脐就是圆心。 这幅素描的一个魅力在于抽象的几何学与观察到的身体现实的相互作用。画中人的身体只画了主要几部分,但轮廓优美,肌肉结实。这人的双脚实际似乎是踩在正方形的底边之上,或是抵在圆形的弧线上。这两个姿势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也许是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上下摆动双臂,如同小鸟摆动翅膀一样。人体的线条清晰而简约,但脸部的处理却有些不同。脸部画得要更深刻一些,阴影处画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这是一张怒视前方的脸。 有人会猜想这个《维特鲁威人》是否就是作者的自画像。仔细想想也许不是,因为该素描作于1490年,而画中人看起来远不只38岁。另一个可能就是,这张脸解释了随后文字中描述的人体比例,比如发根到眉毛的距离等于下巴尖端到嘴部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张脸是完美的,起到了示范作用。然而这幅画似乎是对上述抽象的生物几何学对称规律的完美诠释,因此圆圈中这个表情严肃的人似乎应该是个大人物,而不是无名小卒。他眼眶深陷,目光犀利,一头浓密而卷曲的长发,头发从中间分开。至少我要说这幅《维特鲁威人》带有自画像的成分,这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人,同样也体现了惟独能理解这些真理的人——艺术家、解剖学家、建筑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世界名画少女与陶罐的作者是谁
世界名画:泉 详细介绍: 世界名画《泉》赏析 作品资料: 【画作名称】《泉》 【创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国) 【创作年代】1856年 【规格】163×80cm(一说为16修征化销4×82cm) 【收藏地】巴黎 卢浮宫 作品赏析: 《泉》大概从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酝酿,但一直没有完稿。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由肉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亚微振时求差。26年以后,当他已是76序道原按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如有人认为这幅画最初是由他的两个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协助完成的。 安格尔一见练生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显现出来。《泉》,(1956年)是安格尔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360问答安格尔竟酝酿了36年的时间湖通代识庆教乡做。它通过一个抱罐倒水的裸体少女形象,表现了画家终身追求的古典美。课序岁洲这幅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匠心独具地表现了少女的纯洁,在画面上创造出了一种恬静、思雅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实际上,画中少女常女理富委上肢的姿态并不符合人体的动态规律。安格尔为了使岁器异明保就言二速少女的动态看起来更美,为她编造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动作。这幅作品对于水的表现非常神奇。从水瓶中倾泻而出的泉水是宁静的画面上最具动态的因素。但经过画家的巧妙处理,飞泻的清泉非但没有打破画面的宁占临觉红少跟计望静感,还使之平添了一种流动的韵律。 安格尔一生中在裸云滑孙宣镇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他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特殊地显现出来。他曾说:“标准的美——这是对美的模特儿不间断观察的产物”,还认为:“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的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 这位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这里所不同的只是,像马萨卓、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奈等大师的裸女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时代理想,而安格尔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则是“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究其实,乃在于寻求以线条、形体、独永关社皇验色调相谐和的女性美的表现力。这在他那些描湖商触活东粉职世沉写土耳其宫女的裸女画上尤为明显。晚年,安格尔画了这一幅《泉组架跳谈宪容》,则进一步反映了画家够点周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那就个用短是他深深觉得用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76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灯响幅《泉》上,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 当《泉》完成之后,还画家对人说:“同时出现了五个买主,有人简直向我猛扑过来。他们争执不休,我几乎要让他们抓阄。”《泉》确实具有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纯粹的美”的品质,尽管她是画家深藏心底历半个世纪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诸画布上,人们确为这位艺术家的镂月裁云之作而发出由衷的赞叹。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也翻译为为玖沙泰里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