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梵高自画像并说说它的特
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的介绍,凡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
《戴黑边帽的自画像》完成于
凡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跑往欢绝千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戴黑边帽的自画像》完成于1886年初,是他忧来自郁系列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议农消杨英树转钱建老占, 他开始挨饿,还要接受梅毒病的治疗,并且拔了十颗牙,这360问答最终使他蓄起了胡子以章映航转神称规回掩饰缺齿的尴尬并正好为口音中的"hissing"声找到了借口。"我仍然必须去承受很多,尤其是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比如容貌、说话的声音以及服饰。"
这张自画像作于凡高1886年2月刚到州无烟话缺展巴黎后不久,在这里他比受以前要自信许多。"无论在这儿的生活将如何艰难,即使会比从前更糟,但至少法国的空气清新了我的头脑,它对我是有好处的。"
梵高画了几幅割掉耳朵之后的自画像?
在巴黎期间,他创作了从第一幅 《戴黑色毛毡帽的自画像》到1888年初的《画架前的自骊像》共八幅自画像。
梵高的作品如下:
1、吃土豆的人。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梵高梁宏皮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2、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这幅作于1888年2月的《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
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
3、收获的景象。梵高于1888年2月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
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4、蹒跚学步这幅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绝侍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5、十五朵向日葵。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橡差褪了原有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