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分析如下:
这是一首复三部结构的作品,首部的前20小节每4小节为一句,每一句是前一句的重音移位或悔配贺高八度、高四度移位,由b小调转到最后的3小节e调上,之后转到第一乐段b小调的重下属调a小调上,再回到b小调上完成了首部。然后用了19小节作动机展开,过渡到中部。
中部织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D大调转到b小调,结尾扩充为一个动力再现。再现部是首部的重复,也是卖液由b小调转到e小调。
一、作者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俄罗斯乐圣”。他幼时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在他碧派所写的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等方面都留有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子。
他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四季》是在他创作的第一阶段所写下的钢琴小品曲集,《四季》包含了围绕一年景色不同的十二个月而写成的十二部钢琴曲,其中《八月-收获》就是它所包含的第八首乐曲,首部和再现部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不断地跳音很形象的勾勒出人们在田地里紧张而又繁忙的秋收劳动。
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上的不同和这两个时期的过渡人物?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来划分,它们之间的过渡人物显然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贝多芬(1770-1827)。贝多芬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作曲家,在他略微之前的莫扎特,海顿等作曲家的作品都属于古典主义,他们的作品结构严谨,宗教味道较浓,浪漫主义时期,自1820年到1920年。产生的音乐家多为我们所熟悉,创作的作品被演奏的次数最多。代表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肖邦、门德尔松、舒曼、威尔地、瓦格纳、比才、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约翰.斯特劳斯、德沃夏克、圣桑等等,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注重抒情性,写作方法也突破原来的框架,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管线乐队编制较以前更加扩大。自己总结的,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