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曲的浪漫主义时期

鳟鱼五重奏(舒伯特)
小夜曲(舒伯特)
第八交响乐“未完成”(舒伯特)
第九交响曲“伟大”(舒伯特)
圣母颂(舒伯特)

德沃夏克浪漫主义时期

菩提树(舒伯特)
乐与之时(舒伯特)
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野玫瑰(舒带禅伯特)
音乐瞬间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
仲夏夜之梦序曲(门德尔松)
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春之歌(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
第一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
无词歌钢琴曲集(门德尔松)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门德尔松) A小调钢琴协奏曲(舒曼)
C大调幻想曲(舒曼)
第四交响曲(舒曼)
蝴蝶(舒曼)
狂欢节(舒曼)
童年情景(舒曼)
诗人之恋(舒曼) 马祖卡(肖邦)
波兰圆舞曲(肖邦)
F大调夜曲(肖邦)
F大调船歌(肖邦)
C小调夜曲(肖邦)
C小调即兴幻想曲(肖邦)
雨滴前奏曲
葬礼进行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爱之梦
钟(根据帕格尼尼的钟改编)
小夜曲 茶花女幻想曲
弄臣
阿依达
奥塞罗
安魂曲
★希望大家不要再把“维瓦尔第”与“威尔第”弄混 蓝色多瑙河舞曲
皇帝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
蝙蝠序曲
闲聊快速波尔卡
电闪雷鸣波尔卡 第三号交响乐(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摇篮曲(勃拉姆斯)
圆舞曲(勃拉姆斯) 阿莱城姑娘(比才)
卡门(比才)
小步舞曲(比才) 1812序曲(柴可夫斯基)
C大调小夜曲(柴可夫斯基)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罗密欧与朱莉叶幻想曲序曲(柴可夫斯基)
降E大调那波里舞曲(柴可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
双人舞(柴可夫斯基)
四小天鹅(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序曲(柴可夫斯基)
花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
胡桃夹子组曲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幽默曲(德沃夏克)迹则
金婚进行曲(德沃夏克) 朱尔的哀思(马斯奈)
泰绮思冥想曲(马斯奈)
沉思曲(马斯奈) 爱的礼赞
威风凛凛进行曲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家庭交响曲 月光曲(德彪西)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
牧神的午后(德彪西)蠢州尘
小小牧羊人(德彪西)
布娃娃(德彪西)
雪之舞(德彪西)
大海(德彪西)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答案: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它的产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息息相关,如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相互靠拢的倾向,作曲家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的尝试,瓦格纳力图将歌剧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同时交响曲则努力拓展表现范围,加强与诗歌、美术和哲学领域的沟通,在形式上,产生了将多乐章交响套曲紧缩为单乐章的愿望,交响诗正是综合上述所有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倾向应运而生的新体裁。
19世纪中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始创了交响诗。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已有了交响诗的直接先驱——音乐会序曲,它是专供音乐会演出写作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多为标题音乐,或取材于文学名著、戏剧、诗歌和历史神话,或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或表达某种哲学思想,通常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是在音乐会序曲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深化其内涵,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序曲与交响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作品,较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歌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同名诗写作的《马捷帕》、从考尔巴赫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同名诗歌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悲剧的《哈姆雷特》。李斯特交响诗的结构特点有,一是将奏鸣曲式快板和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相结合,使得单乐章的交响诗往往具有四乐章套曲的结构特点,二是使用“主题变形”手法,使得交响诗中的每一个主题全部衍生自一个音调源头,在戏剧发展中既能体现不同的结构功能,又能相互保持联系,“主题变形”手法的典型运用体现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这种手法对其他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在李斯特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作品后,交响诗体裁在欧洲遍地开花,尤其得到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青睐,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理查三世》、《瓦伦斯坦军营》、《哈空•雅尔》、《我的祖国》、巴拉基列夫的《塔玛拉》、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系列“幻想序曲”的本质就是交响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12年》等,法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圣桑的《奥姆法尔的纺车》、《法埃同》、《骷髅之舞》、弗朗克的《风神》、《可憎的猎人》等。
19世纪末,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标志着这一体裁发展的极盛时期。理查•斯特劳斯创作了7首交响诗,他称之为“音诗”,其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既有来自于文学,如《唐璜》、《唐•吉诃德》、《麦克白》,也有来自于中世纪传说,如《梯尔•欧伦什皮格尔愉快的恶作剧》,还有来自于哲学,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自传,如《英雄的生涯》。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最突出的方面是,充分挖掘和发挥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表现潜能,善于运用乐器音色来塑造形象和描绘情节,使音乐具有绘声绘色的力量。
与理查•斯特劳斯同时期的交响诗作曲家还有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和德彪西等,德沃夏克根据捷克诗人埃尔本的叙事诗写作了交响诗《金纺车》、《野鸽》、《水妖》、《午时女巫》,西贝柳斯著名的交响诗作品有《芬兰颂》、《塔皮奥拉》、《图奥涅拉的天鹅》等,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悬崖》和《死亡岛》别具风格,德彪西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三联画《夜曲》和交响素描《大海》的实质都是交响诗。
20世纪创作交响诗的作曲家并不多,较出色的交响诗作品有:巴托克的《科苏特》、勋伯格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奥涅格的《太平洋231》、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

2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