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芬的代表作品
《晨曲》作于1986年,这幅四尺立幅工笔花卉,画一丛令箭荷花,占绝大部分的画面是在熟宣纸上用渍墨法画的花叶,衬托着两朵盛开的红花,在上端画两个花蕾。画上这一丛墨叶既有总体形式感,又有穿插变化,画面效果丰富,水墨渍染形成的特有肌理效果用得恰当巧妙。画面色彩处理上,水墨渍染的叶很沉稳,只在叶尖略加胭脂,色调统一中而有了变化。左下角点缀三只红蜻蜓,更添一派生机,是一幅花鸟画的佳作。(作者:张仁芝)
1986年9月入选“新时代画展”,於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优秀作品奖。
首次报道于1987年5月北京电视台新闻。
首次发表于1987《北京画院三十周年画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刊登报纸有:北京晚报、昆明日报、中外产品报、深圳晚报等。 《蜀葵》是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六尺立轴工笔花卉。蜀葵花是在夏天北方城乡街巷和庭院很常见的草本花卉。颜色多见各种粉色和白色。由于它挺直的躯干和繁盛的花朵,常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此画选取一丛开白花的蜀葵,画面下半所用碧绿的叶烘托,使这丛花非常洁净、繁盛、娇嫩、富有生气。白花背后画几朵粉花和挺健的枝梢作陪衬,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空间感。这幅画多次参加全国及北京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者:张仁芝)
首次报道于1983年5月北京电视台新闻。首次发表于《中国画》1983年第四期。 内容题材:兰花
创作年代:1989年
赏析:
奇思妙想的杨瑞芬花鸟画
——谈《春天的日子里》
中国著名花鸟画家杨瑞芬是一位勤思敏锐、天赋异禀的女画家。”多年来,杨瑞芬的画能在各大美展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因她的艺术风格的确与众不同。杨瑞芬的作品总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她将自然进行艺术再造,把花拟人、拟物化夸张变形,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趣味,这是杨瑞芬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她突破了传统题材的中国花鸟画的观念和模式,从80年代起的杨瑞芬艺术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中国花鸟画的一个新发展,更有视觉力量,更加感性化,更有气势,以往与其他画种相比总偏柔弱的“小”工笔花鸟画,在杨瑞芬这里彻底翻身,以“一花独秀”的大胆风格,在画坛上逐渐形成了刚柔并济、充满激情、魄力的“大”工笔花鸟画。这是时代审美变革勇推中国画演变的一个标志性的大进步。苏黎世东亚艺术馆馆长认为杨瑞芬是现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典型,他将杨瑞芬的画册收藏入瑞士苏黎世大学艺术史系图书馆时曾说:“假如办一个中国画的发展及演变的展览,杨瑞芬的画一定有代表意义。”
杨瑞芬工笔重彩花鸟画《春天的日子里》创作于80年代后期,曾多次参加展览及发表,1992年荣宝斋出版的《杨瑞芬画集》选用这幅画作为封面,也是推崇其为杨瑞芬代表性杰作之一。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展衫渣出时也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在那个年代是思想极为超前的一幅佳作。
在这一尺幅较大的画中,画家将兰花的造型拟人化、夸张化,仿佛翩翩起舞的少女们,充满欢乐喜悦的气氛。花形新颖、雅丽大方;色彩绚丽、肌理丰富;风格独特、奇思妙想、很有创意。
从这幅画中,还可以看出杨瑞芬艺术的另一大特点——具有十分浓郁的女性特质和纯净、善良之大美。同时是传统功力与现代技法的结合,东、西方审美的交融,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充满朝气,极具新时代气息的和谐美景。(作者:周阔) 内容题材:飞燕花(飞燕草)
画种:工笔重彩中国画
创作年代:80年代
杨瑞芬的花鸟画题材广泛,作品中不乏一些奇花异草,有些的确是珍贵罕见的花,也有些虽不知名却是平凡地生长在我们身边的花。杨瑞芬的作品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鲜的感受,是因为她独特的风格,也是因为她能画、敢画前人没画过的题材,能够以自己的视角发现从未被表现过的新世界。
她敏锐的观察,是真真正正从大自然中发现灵感。她为花花草草着迷,公园、植物园、街头、深巷、郊区、野外、山区,都是她裤卜写生取材的地方,是一位难得的既勤奋大胆又拥有直觉天分的女画家。她在艺术创作上飞跃般的自由,跟她自70年代末起奔赴各地写生有很大关系,尤其是80年代云南之行,也可说是她灵感爆胡塌穗发的起点。她曾一头扎进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一连两个月,每天带着学生写生。85年去四川九寨沟写生时,5岁的女儿也跟着她爬山涉水走入了原始森林。90 年代起曾多次远赴海外写生,马来西亚种类丰富的热带植物,也使她获益良多。
《飞燕花》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种叫飞燕的花,形态好像正在飞翔的燕子。画家在写生过程中,以感性进一步夸张强化了花形和姿态,又以丰富的想象力妙用了色彩和肌理,塑造出其心中充满激情的生命印象,从而创作出比实物特征更加强烈,个性十分浓厚的飞燕花。(作者:周阔) 杨瑞芬的荷花作品有:
《宿雨初晴》《雨后》《雨荷》《满泓香荷》《金风莲动》《秋荷》《秋光》等。 杨瑞芬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有:
《丽日》《夏韵》《兰香图》《晴霞》《荷香》《灯笼花》等。
咏蜀葵花的古诗
《蜀葵》
《蜀葵》局践据余精所答充望两基咏蜀葵
蜀葵,又称蜀季花。原来自产我国,最早见塌卜于蜀,故称蜀葵。属锦葵科多年生草本。厅旁其花开时循序而上,缀红满枝,又称一丈红。一般于端午前后开花,又称端午锦。其花色彩纷繁,鲜艳可爱,可与牡丹相比。唐诗人陈标写道“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供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替蜀葵鸣不平。 徐夤则以古代佳丽相比称赞蜀葵“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明李东阳写蜀葵“羞学红妆媚晚霞,只将忠诚报天家。纵教雨黑天阴夜,不是南枝不放花。”巧借其向日习俗,运笔构思扮衫橡,情趣盎然。而明代蒋忠《墨葵》写得更明确“密叶护繁英,花开夏已深。莫言颜色异,还是向阳心。”脱口而吟,理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