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及作品介绍是哪些?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凡高作品介绍:

1、星月夜。这幅画是凡高第二次精神崩溃、住进圣雷米疗养院时的作品。在这幅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的画中,凡高用饱蘸激情的条状笔触,搅动起旋转的漩涡。这些天空中星星与月亮的舒卷涌动,也许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也有人把这幅画看成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参天的柏树摇曳着扭曲的、火焰状的身躯,呼应着天空的韵律。被压缩了的村庄在哥特式尖顶教堂的庇护下安然栖息,事实上,圣雷米附近并没有这样的教堂,那是凡高的幻象,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2、加歇医生。这幅画凡高于1890年差好6月,也就是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事实被他的话有幸言中了,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另一幅《加歇医生》在迅庆念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

3、花瓶中15朵向日葵。这幅《向日葵》是凡高1888年8月在法国南方小镇阿尔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粗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凡高一亩困生画过很多向日葵,跟这幅同款的一幅《向日葵》于1987年3月10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3985万美元拍出。

4、鸢尾花。这幅画是凡高在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他进入位于法国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的。同向日葵一样,凡高似乎也很喜欢画这类植物。油画中的鸢(yuan)尾花在人们看来,远远美过真实的。也许就是那种淡淡的美丽与可爱,才会如此深深地吸引着观赏者。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5、罗纳河上的星空。这幅1888年作品《罗纳河上的星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是凡高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创作的。冷色迷人的深蓝短线铺满整个夜空,强而有力的笔触表达出夜的深沉神秘与无法预测,而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与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表达出画家澎湃的内心。

寥寥几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蓝色主调抹上黄调的星光河沿岸灯火,一对男女在河畔牵手夜行,那是罗纳河最典型的浪漫之夜。

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作品赏析

英文名称:The Potato Eaters

创作时间:1885年4月

创作地点:纽南 Nuenen

作品规格:72x93c球属怕m

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360问答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藏。Amsterdam,V速款担设呀就英压信家鸡an Gogh Museum
品简介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哥看政应住继妈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边玉永身处如此悲惨境遇,方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此画约从1880年开始构思,前后有几幅变体画,确切完成的时间不应在1885年4至5月,有83×114. 5厘米大。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

梵高在北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白风新许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创作背景 1883年12月,已百30岁的梵高来到双亲居住的纽南,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期间,穗伍李他一刻不停地作画。他的画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力又极富乡土气息。这幅《吃土豆的人》是这一时办叶余探镇春例绝则期的代表作。为完成这幅作品,他画了大量的习作,包括素描,速写,许多农民肖像,以及室内,手,瓶子,水壶等。其实只有凡高的话最能说明他创作这幅画的目的:

“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支念掉每余至“我白天画油画,晚上画素描,几乎整天埋首在绘画之中,我反复以这种方式画了30多遍…每天晚上在农舍的灯光下画画,几乎是夜色暗到调色板都看不清的时候才停止,这样我才能了解夜晚时灯光的效果…”

这幅画作于1885年4,5月间,虽受现实主义影响,但他当然甲报不满足荷兰精确写实的绘画传统,而他的术军临龙时拉准宗每目的在于用绘画传达其内在感受。所以,有书上写:“《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第一幅尝试用表现主猜迟义风格创作的画。”
作品赏基啊密止刘析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该画便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图中画面构图简洁,其房顶低矮,屋里的空间显得很拥挤,背景设色稀薄浅淡,研算没测称散庆项谈衬托出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吃热危周乙求土豆,桌上悬挂着一盏灯,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显得很突出。

这些在一盏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批凯功序洋企字,他们有着骨节粗大的手,有着宜于在沉重的劳动中喘息的鼻。他们面对土豆做成的简单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渴望的光芒,以及感恩般的仁慈。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仆。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梵高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周围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它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反映了他与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
绘画风格 这幅画,充分反橘羡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梵·高自从于1880年学习了米勒的作品后,决心也成为一个“农民画家”。在构思这幅画时,他似乎感到自己就与画上这些人物是一家人,他和他们一样贫穷憨厚。为了描绘这个主题,他注意农民的形体和姿态。用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充填他的画稿上的素描。颜色由于反复涂抹,已显得混浊,缺乏一定的透明度。 画上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桌子前,周围空间也很拥挤。低矮的房顶,给人以压抑感。中间挂着一盏煤气灯,右边一个农妇在斟茶,与此相对的左边一个男子在切土豆。一家人辛勤劳动,晚餐桌上只是土豆。后面端碗的老妪和左近带头巾的妇女形象,显得那样苍老而丑陋。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受到米勒影响的第一幅创作。但就构图特点来看,与伦勃朗那一幅《爱莫斯的基督》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管怎样,凡·高确实在此画上寄予了自己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