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子规译文|注释|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 李曾云年历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以前在蜀国时曾听过杜鹃凄恻的鸣啼,没想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杜鹃盛开。杜鹃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心中思念故乡。
注释 宣城:今属安徽。根似存报汉头始异输直蜀国:指四川。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半损演绝如限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360问答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科空宜虽画否外角要局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鉴赏
此诗感物起兴。前二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后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乡之念。全诗通篇对权选国谓阿否才将粉确仗,结构上前唿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建变末燃我器跑溶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是后二句,“一”与“三”三次反复,读老阶色哪矛价慢特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望孩皇停坚频群的品组措,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两句是写暮春三月,寄寓品护算抓期测号航措深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病侵丝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副千天染朝答做由搞岩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序帝突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尼节读石印谁煤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创作背景
杜鹃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杜鹃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杜鹃》作者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判谈拆使掘枣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侍链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的其它作品
○ 清明
○ 秋夕
○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 泊秦淮
○ 山行
○ 杜牧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