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明的定义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文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例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类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 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人芹高群聚集)的出现,可以说城市(人群聚集)是文明的标志。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那里出现的[来源请求]。 文化变迁对于文明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农耕方法的改变,劳动的分化,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 *** 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特征[来源请求]。 古代文明 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就称做是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为发源地。不同的时期往往由不同的文明占据,以地域环境大致分为: 两河文明:发源于亚洲底格里斯河(Tigris)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文明。两河文明也是有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文明,其文明形成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正式形成于约公元前3500年。当时生活在两河流域的是苏美尔人,建立了苏美尔文明。之后陆续有闪米特人、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 *** 人和突厥人相继入侵。两河流域继苏美尔人之后最伟大的文明就是由闪米特人汉穆拉比建立的古巴比伦。 尼罗河文明:发源于非洲尼罗河(Nile)流域,又称古埃及文明,其历史也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公元备首斗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开始了史称的埃及王朝时期,也就代表了古埃及文明的正式开始。 印度河文明:发源于亚洲印度河与恒河(Ganges)流域。文明的开始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最终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 爱琴文明:发源于希腊爱琴海地区,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米诺斯文明发源于欧洲地中海的克里特岛(Crete),又称克里特文明,后被麦锡尼文明所取代。 殷商文明:发源于亚洲黄河流域的商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更早(但缺乏考古证据)的夏文明据推测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奥尔梅克文明:发源于中美洲,形成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 古典时期的文明 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这段时期,许多文明进入繁盛时期,通常也被称做古典时期。 古希腊文明在大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达到鼎盛,创造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被传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 古罗马文明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00年间达到辉煌,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帝国。 印度文明最繁盛的时期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的孔雀王朝和公元四世纪前后的笈多王朝。 华夏文明在大约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春秋战国时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在大约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的汉王朝时期,帝国达到鼎盛。 玛雅文明的辉煌时期在大约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0年间。 失落的文明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只是传说中的文明,但依然有很多人相信,包括: 姆大陆文明 亚特兰蒂斯文明 雷姆利亚大陆文明 关于文明出现的理论 文明是怎样出现的?这对於哲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是很吸引人的课题,因此也就有了很多的理论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大部分的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集权的出现是文仿磨明存在的起点。因而研究中央集权的出现成为了一个焦点。但是所有的理论都还不能解释所有文明的起源,它只能适用于部分的文明。 环境与社会的限制 这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卡内罗(Robert L.Carneiro)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山脉、海洋对人类的阻隔,才产生了文明。由于人口增长而没有扩张的余地,从而开始争夺稀少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在内部出现了阶级,其中由统治者控制稀少的资源。对于外部就有了扩张的需要,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中央集权的 *** 来严密组织。 灌溉系统(或者称为水利系统) 卡尔·威特福格尔使这一理论的最有力的支持者。这种理论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认识到洪涝灾害虽然会毁坏庄稼,但是也能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因此开始修建水坝。然后用来灌溉农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开始出现了专门负责管理灌溉系统的人。通过这种灌溉系统的集中管理,逐渐发展出最初的统治阶层,文明由此产生。但是反对意见认为,当时一些兴盛的城市,其灌溉规模很小;如果由国家管理灌溉,考古发掘的资料应该会更多,而实际情况相反。而且文献中记载,当时的灌溉系统是有神庙管理,而不是 *** 机构。也有观点说,灌溉工程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起因。 贸易网络 有种理论认为贸易在文明的发展中起著决定作用。在生态多样化的地区,要获得稀少的资源,就需要贸易机构来组织贸易,这样就需要某种中央集权的形式。但是这种理论对于某些文明是正确的,对于另外一些文明却不正确。 宗教信仰 这种理论认为宗教信仰对于文明的形成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明所带来的问题 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卫生问题。还有传染病的问题。此外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以及文明内部的斗争使战争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文明内部则还有一个阶级之间的冲突问题。 世界六大文明发原地 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埃及文明 希腊爱琴文明 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 中美洲玛雅文明
参考: Me
「文明」一词有很多可能的定义,英语中「文明」一词(civilization)源自civis一字,即「镇」或「城市」的意思。「文明」的来源意昧其定义最少也要包含「都市文化」。文明亦含有文字、分工、农业、有组织战争、人口增长和社会阶层的形成的意思。 都市文化不需要包括阶层划分,研究结果显示,最早期的文明并没有这些特征。尽管如此,近东、远东及中美的文明的历史,整体上亦 都是 君王制、奴隶制、攻占他国、农业、人口过剩和环境破坏的历史。这些特征继续于最近期的文明─工业社会和全球市场─中出现,纵使现在, *** 取替了君王,奴隶变成了受薪劳工,实际上仍然存在的殖民统治已透过跨国企业的管治出现。与此同时,生产机械化(这是由农业开始)现正取缔差不多所有的人类创作的范畴,人口急剧上升,有组织的战事带来前所未有的人命伤亡。 原始主义对文明野性的自我/驯化了的自我人由一出世开始,便透过周遭的文化环境,和透过与最接近的人交往而受到影响。文明操纵这些基本关系来驯化幼童,即是使他们习惯有社会结构的生活,使他们进一步脱离大自然。驯化的实际过程,可透过以下借用心理学中物件关系学派的术语来形容。 幼儿于幼年期的阶段,是完全生活在当下,活于一个纯信任和毫无欺诈的状态中,深深地跟母亲连系。但当他成长时,他发现他的母亲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拥自我一套的优先选择和界线;于是,这幼儿所经历的关系,便由一个无意识的、自然信任的关系,转变成另一个充斥需要和渴望的人际关系;这便在幼儿意识中的「自我」和「别人」之间产生一个缺口。幼儿会以过度性的物件来填补这个日渐加深的裂痕,最初可能是玩具熊,期后便是沈迷于某些事物和信念把这个心灵上的缺口填补,借此得到安全感。就是这个人类对过度性物件的强烈需求,驱使个人去寻找财富和权势;当人们将力量集结时,这个烈需求便令官僚制度与科技产生。 原始人以不同的过程养育孩子,他们宽容对待幼儿,并让在幼年期的幼儿与照料者有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之后,他们便为他举行仪式,以标志人生进入成人阶段。原始文化似乎将对过度性物件的需要减至最低,人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都指出,因为我们的文化完全放弃了自然养育孩子的方法和成年仪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婴儿至大学阶段,有系统地以令人有疏离感的手法教导孩子,所以文明人在情感上出现许多问题。 健康:天然的还是人造的?在健康和生活质素方面,文明可算是轻度的灾难。伊顿医生及其他人等在于一九八八年发表的《新石器时代的处方》中指出,在人类开始以前,人类一般享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癌症、 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肺气肿、高血压和肝硬化,都是由我们的文明生活所引致;所有这些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工业国家总死亡率的百分之七十五。就饮食和运动而言,开始务农以前的生活明显地优胜过农业社会和文明人的生活。 人们吹嘘文明人的寿命延长了,但其实原因并不是因为奇妙的药物,而只是因为有较好的卫生系统─一种矫正方法,以改善因城市人烟稠密所带来的情况;另外亦是由于婴儿死亡率减少。虽然现代抗生素曾救回了不少性命,但抗生素亦似乎需要就抗药性病菌的出然负上责任,有卫生官员担心,这些病菌会于下个世纪导致史无前例的流行病。 证据显示,古代草药医术可追溯至六万年前,所有高等动物都是靠本能运用草药医术。草药知识是现代医学的根基,在很多方面较现代医学更胜一筹。草药被现代合成药物取代,并不是因为后者更有效更安全,而是因为生产现代合成药物更有利可图,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 其他的『自然』疗法如 *** 、『安慰剂效应』、冥想与利用形象化想像来治病都显有疗效。斯雅哥医生和萧柏拉医生对机械化的医学提出批评,并表示未来的医疗行业会跟随态度治疗法及自然疗法的方向走。 灵性:原始的还是人工化的?不同人看灵性为不同的东西─在更高层次的力量前的谦恭;以慈悲心对待他人的苦难;遵从一个宗系或传统;与大地或大自然的感情联系;进入更高的意识境界;跟其他生命体或神灵结为一体的玄妙经历。虽然灵性有这些基本的定义或经历方式,但随文明的进展,自发性的灵性似乎变得规范化,教条化,甚至军队化。世上部分宗教的始祖都是根据直觉行事的原始主义者(耶稣、老子、佛祖),但他们的追随者很多时都鼓励发展奉行优胜劣败的等级制度。这些历史事实实在是一大讽刺。 然而,这些例子却可大大帮助我们将真正的原始灵性的要素分别出来─包括自然性、相互帮助、鼓励自然多元化、爱护大自然和对他人有慈悲心。正如教导灵性的老师一向所坚持,重要的是精神(或意识状态)而不是形式(名称、思想体系和技巧)。虽然从莎丹的心灵进化论观点来看,原始灵性起初可能显得反进化或退化,但我们引述的要素是不受时间影响和跨越进化过程的,这些要素处于任何阶段、任何时间,任何人皆可得到。当我们不再用文化演进理论去看文明,并只视它为其中一个可行的社会组织的模式,我们便会开始明白为何当宗教坚守原始主义的理想时,宗教可以是释放的、启迪的和赋予力量的;但当宗教被掌权者收买为其利益服务时,宗教便会成为令人知觉尽失和压抑的力量。 经济:免费的还是负担不来的?基本上,经济是关于人类在满足物质欲望和需要的过程中,如何与大地以及他人建立连系。在最原始的社会中,这些关系是直接和简单的,土地、居所和食物都是免费的,所有东西都是共享的,在那儿没有有钱人或穷人,快乐跟物质财产的积累没有甚么关系,原始人在相对地丰足的情况下生活(所有需要及欲望都很容易获得满足),并且有大量的休闲时间。 相反地,文明跨两根经济柱子─科技革新和商业买卖活动。在这里「科技」包括由犁至核子反应堆的所有东西,这些都是令从自然界中提取能源及资源变得更有效的方法。可是,效率包含有把时间具体化的意思,因此文明总是使人记挂「过去」及「未来」;最后,「现在」差不多从我们的眼中消失。效率超越其他的人类价值观,变得更为重要,这可在工厂─自动化工作场所─中体现出来,工人在工厂只是机器的附加物,是时钟和工资的奴隶。 文明社会透过一种交换媒介,将不相同的物件变为等同的一种途径,这个媒介就是市场。当我们习惯用金钱来衡量每一样东西时,我们会对物件的独特性失去感觉。毕竟,一头动物,一座山,一棵红木树,或人类生命中的一个小时价值多少?市场根据短缺情况及需求量给我们一个数字答案。我们越是深信这些数字是有意义的,便会越令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变成一个麻木、没有神性、也没有心和灵的世界。 *** :由下至上还是由上至下?在大部份原始人类社会中是没有领袖、老板、政治、法律、罪行和税收,男女之间很少有分工,若有分工,两性的贡献通常受到差不多同等的重视。可能是因为这样,许多靠搜猎为生的人民都是相对和平的。 分工、男女不平等和社会等级制度,通常都随农业而出现。祭司、皇帝和没有人情味的有组织的战事,就像一个组合般出现。最后,再加上律法和疆界,一个全面的国家便形成。国家成为压制人民和暴力的中心点,其高峰点便是十九、二十世纪的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史达林主义。即使民主工业国家,基本上亦是跨国企业式殖民和奴役国内人民的工具,人民只可从几个已拣选好,代表不同政党的专业官僚中作出选择,这些官僚都持大同小异的动机,旨在扩张企业的力量。 文明与大自然 文明人习惯对世界持一种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看法,我们对环境所产生的兴趣是功利的:大自然的价值是因为它对人类有用(或可能有用)─即使只是作为露营和休憩的地方而已。 相反地,大自然对原始人是有内在意义的,很多文化都禁止过份捕猎野兽和砍伐树木。澳洲土著相信他们在宇宙万物大计中的主要角色是照顾大地,即是为各种动植物和周遭自然环境的周期性更新进行仪式。 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世界观和以大自然为中心的世界观,两者所带来的影响的分别实在是难以计算。目前,我们人类─自以为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物种─正在忙于一项难以想像、最不明智的事业:破坏我们维持生命的天然系统。一些的例证包括我们如何对待在工厂式农场饲养的禽畜、土地受到破坏、空气和水受到污染、野生动物?种,这些恐怖实例都有详细的记录。这些例子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一套根深蒂固,并且日渐加深的思想,这套思想将人性从大自然环境分割开来,否定人类以外、大自然其余部分的内在价值。 我们怎样为失去本性作出补偿?我们如何为失去原始生活方式作出补偿?文明化和工业化的生活方式,令到心理治疗、运动/建身、控制饮食、旅游和娱乐业,以及社会福利项目都变成必需的。这些试图弥补的努力所累积的花费庞大,但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心理学现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搜寻「内在童真」的方法,去寻回失去了的原始心灵部份,替成人弥补以往与一切关系疏离的童年生活;或是利用野外独处计划,替文明人寻找内在的「野人」。 所有这些生理、心理,甚至心灵上的疗法,对文明所引致的苦痛,是良好的解药。但与其需要这些计划和疗法去解决问题,干脆停止制造问题不是更好吗?
文明的定义 人类数百万年来,世世代代以来和其他物种一样,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他们过著原始生活,与大自然融洽共存。他们不会挨饿,因为只需跟随大自然的韵律而活,就能得所需。他们一切所需均是从周遭采集而来,他们不会额外生产、不会制造垃圾、更不会污染这个家,因为他们深知大地母亲就是人类的根本。这种文化生活,我们称为原始文化,一种真正可持续的生活模式。 直至一万年前,部分人类开始改变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这重要时刻开始,就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开始。文明生活意味着人类要控制环境,将人类捧上凌驾万物的位置,纵容他们蹂躏大自然以满足物欲,更美其名为「切实的需要」的文化。万年来,人类自以为可摆脱自然,以农业自行生产食物。定居后的文明人口不断增长,掠夺的生活模式亦相应扩张。这些什么「农业社会、城镇发展、帝皇时代、工业革命、殖民主义、全球化」等名称,只不过是文明社会之下的不同形态、不同制度而己,但其核心价值,同样是相信大自然只是一种为人类服务的物质,大自然是为人类这唯一物种而创造。这种由「人类属于土地」改变为「土地乃属于人类」的文明思想,一方面剥夺现存还过著原始生活的人类,另一方面更对环境造成巨大创伤,是地球告急的终极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不难明白「文明」是近一万年人类的一种主流文化。说穿了,这也只不过是掠夺文化。其实文化指某一地区的人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与大自然的关系等交汇而成的生活模式。如是这,文明这一种文化就是:吃外来或不是季节而生产的食物,如北方人吃热带食物质;居住开采矿石及高温烧制而成的石屎大厦;生活品也需耗用大量运输和燃油。没有能源就没有文明。 不过,这种掠夺自然的文化并非人类必然和唯一的生活模式。我们不可以遗忘的是,人类数百万年本是过著原始生活,能与万物沟通,并相信人类只不过是万物的其中生物而已。这种原始文化不仅是过去百万年才存在,就算是今时今日,仍有一小撮的人类过著原始生活,只要文明人不夺其生活空间、杀害部族,至少还有些人能保存这种敬畏自然之文化。 当然,我们这一群人身处文明核心,对这些破坏往往无知无觉。但面对地球的病况日益显著,文明人的一切的生存之道就是建基于开采、种植、砍伐、生产、包装、储存、运输、消耗以及弃置等过程的,所造成的代价,以及现时全球告急的生态灾难、能源崩溃、传染病流传等问题,我们不得不反问:这种生活还可以继续吗?摧毁了大自然,人类可独善其身吗?
参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