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与巴洛克有什么不同?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极其华丽、壮观。
洛可可风格则诞生于18世纪初的法国,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风格喜欢模仿自然形态,多采用弧线和S形的不对称形状,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颜色以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为主,线脚大多用金色。
首先放几张非常典型的洛可可宫殿和教堂内饰图:
洛可可风格在历史上活跃期很短,也一直不太受现代评论家的待见(被认为花哨、浮夸),所以相关资料很难找到。作为洛可可艺术的狂热爱好者,在这里想直观地介绍一下这种风格的建筑艺术,本篇中会包含一些比较罕见的洛可可内饰照片。
上面这几张图能够直观地呈现可可风格的特点:明艳、繁复、柔美、典型的弧线与S形、模仿自然生物的不对称性。较之同样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更为轻盈、灵动、浪漫、女性化。
这几例虽都是极尽繁华的洛可可之作,但它们的知名度较巴洛克建筑而言却非常低,甚至在建筑史书上往往连半页的都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就要提到两者在时代背景上的差异。
巴洛克艺术兴盛于17世纪,这一时期罗马天主教、法国与西班牙等西欧大国的君权都处于鼎盛时期,宗教与宫廷建筑作为权力迹芹的最大象征,往往倾一国之力建得宏伟壮丽。
但是到了洛可可风格流行的18世纪,这两种至高权力逐渐被削弱,债台高筑的国王和贵族们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的能力再来建造宏伟宫殿了,只能将内饰做到极致华丽。于是洛可可建筑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小而精。
比如上面第一幅图中的Amalienburg,内饰令人无比惊叹:
但它所在的建筑实际却非常小巧玲珑:
事实上它是一座狩猎小屋,只有四个房间,位于慕尼黑的宁芬堡宫花园内。这是非常典型的洛可可建筑,从门楣到浮雕都充满了洛可可式的贝壳与涡卷形状,而整体上则如同一个希腊神话中的亭阁。
宁姿模毕芬堡的主殿还有一个更为豪华的洛可可大厅:
可以看到天顶画以柔和的粉色调为主,比起巴洛克天顶画中时常出现的战争、政治版图等象征意义,洛可可的天顶画如同梦幻天堂,一种说法是衰败的贵族阶级此刻正沉浸在最后的美梦中不肯醒来。
天顶画的四周可以看到巨大的涡卷性装饰,华美之中尽显温婉细腻,看上去还有大理石的纹理。这种工艺叫粉饰灰泥(码腔Stucco),事实上它的造价相较巴洛克时期的真大理石和真镀金要低廉得多,而且非常轻盈,即便看上去繁复至极也不会对天顶结构造成太大压力,因此广泛用于当时的室内装潢。
比起如此精致的内饰,宁芬堡的外观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介绍德国的宫殿,洛可可的起源不是法国吗?
其实,18世纪以后洛可可风格迅速在欧洲贵族间传播,而法国却陷入内忧外患,大革命让一生钟爱洛可可风格的玛丽皇后上了断头台,这种贵族的“奢靡之风”当然无以为继。
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队伍让贵族岌岌可危,因而洛可可的盛行时间非常短暂,留下的瑰宝也不像巴洛克那样遍地开花,而是零星地散落各处不成气候。如今能够见到洛可可室内艺术最多、最华丽的恰恰是在被人们认为最不浪漫的德国。
当时的德意志还是一个地理概念,并非同一的国家,由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等组成,其中洛可可艺术最为繁盛的要属田园牧歌般的巴伐利亚,维斯教堂就坐落在那里。
它是最著名的洛可可式教堂之一,粉嫩的天顶画将天堂勾勒得宛若梦境,与一般印象中宗教的庄严肃穆似乎沾不上边。不过下图可以看到天顶画的一侧绘有一扇紧闭的大门,它意味着如此甜美的天堂还不属于你,如果要叩开大门,还是需要虔诚地度过一生。
维斯教堂的外观同样朴素,它建在巴伐利亚的一处远离城镇的小山丘上,有专门巴士到访。这里挖个坑,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写一篇巴伐利亚地区的洛可可旅行指南。
在巴伐利亚地区,几乎每个中等大小的小镇都能找到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下图是我路过Oberammergau小镇的时候发现的教堂,内饰如此华丽,但外观却简朴得我都忘了拍照。
说到巴伐利亚地区,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耽于梦幻的“天鹅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他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成为巴伐利亚国王,建造了著名的新天鹅堡,除此之外他还为自己建造了两处华美的居所,关于他的故事以后可以另行讲述。
在他三处宫殿中,名声最小的林德霍夫宫却是最为精致的,可以说是一场浓缩的洛可可盛宴。它位于一处僻静的山间,和维斯教堂一样只有巴士能够到达,因此访客稀少。它的外观长这样:
“天鹅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宫殿内饰有多么华美,这里先卖个关子,下一篇我会继续讲述林德霍夫宫、位于慕尼黑的阿桑教堂、临近柏林的小城波茨坦中的无忧宫,让我们一起领略洛可可艺术的梦幻烂漫吧。
比较巴洛克
巴洛克 (Baroque地) 原是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巴洛克在义大利文的意思是「变形的珍珠」飞群考并星利见笑湖镇济(奇怪的意思),其主要特色有
1. 动感、不规则。
2. 不重实用来自性。
3. 富宗教与贵族360问答之威严。
4. 色彩鲜艳。
5. 放弃古典形式。
6. 空间深度除林配来侵大。
巴洛克风格盛行於17世纪到18世纪初,为欧洲各国教会或宫廷中的贵族式东记晚沿盐交让绝艺术造形。巴洛克绿(Baroque)这个名字,可能是来自葡萄牙文的 barroco,原先的意思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也有一种说法是来自画家F.Barocci或Baroccio之名。巴洛克原列行血保先意指「怪异的」,「格调变坏了的」,「加了太多的涡形装饰的」等等。在美术上,艺术家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三海工每观首缺序里界以及夸张的装饰来强化他们的作品,布克哈尔德(Jacob Burckhardt)认为十七世纪的建筑与绘画征善掉红走谈对弦表现的是降格的文艺复兴风格。然而,这种看法在西复变预觉唱织兰元错算元1900年左右被佛尔演总块领须句富林(Heinrich Wolfflin)修改,他是第一个指出巴罗克艺术的积极贡献与伟大艺术本质的人,他洗刷了「巴洛克」一词中的低劣涵义。
巴洛克时期大致由西元1600年开始,而随著1750年做易谓立未取落线衣评巴哈的去世而结束,进入了古典时期,也有人把巴洛克时期归为古典时期的开始。巴洛克时 期也称为「数字低音时期」,「数字低音」是一种指示低音符号的和声方法,用数字指示主要的音程与和弦,这种速记法在巴洛克时期被普遍的使用著,也是巴洛克音乐的主要特点。简单的解释,可以先想象一下时下年轻人唱歌时用吉他伴奏的情形。阶移根展殖阻难强团或许有人曾注意到,在他们唱歌的歌本上,除了旋律的简谱外,还有一些供吉 他弹奏的和弦记号,这些记号的运用和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在概念上是一样的。由数字低音导致曲子的结构上两个主要说讲清粮练向将故需云的轮廓,即旋律与低音,并留下一些间隙的空位,可以插入即兴的善钱衣创叫觉总和声。但是在德国,不但维持著千束北鸡句与这种结构相对照的另一个结构「复音奏剧丰省程应运病误微分音乐」而且在巴哈的音乐中还达到了完美的顶峰。
巴洛克时性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调性系统的逐到国钢产生。数字低音的应用在音乐上引起了新和声的观念,丰晚红氧层这个新的和声概念取代了以往复音音乐以对位法为基础 的声部结合效果,这也就是说以和声理论为基础的大、小调音阶系统,在巴洛克时期逐渐成了音乐创作的主流。另外,器乐曲的主要发展也是从十七世纪开始,原因之一是和巴洛克时期歌剧和神剧等戏剧音乐的发达有关。因为歌剧和神剧的演出都必须运用到大键琴、风琴或管弦乐器,作曲家在创作歌剧与神剧时,无形中提升了 对各种乐器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而这个难得的经验,使他们在写作器乐曲时更加得手;原因之二则是巴洛克时期义大刘北部克列莫纳这个地方,出现了诸如阿玛娣、瓜奈里及史特拉第瓦里等等的制琴家族,他们制造了大批优秀的各式提琴,大大地提升了弦乐器的表现力。好的乐器加上当时一些优秀的演奏人才,自然也使 得作曲家乐於去谱写器乐曲。巴洛克风格另一个原则是「对比效果」(contrasting effects),这个原则表现在早期的歌曲中的突然变化,在「大协奏曲」中「独奏-齐奏」的交替,以及声乐与风琴音乐的回声效果。早期巴洛克音乐,在其 歌曲与触技曲,特别显露著惊人的任性、丰盈与不规则特徵,而较后期的作曲家,如卡利西密(Carissimi)与柯赖里(Corelli),则代表了一种倾向,趋向比较自制与规则的风格。
洛可可是十八世纪初形成的,指路易十五时代的庄饰艺术,特色是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法国洛可可艺术在十八世纪初期形成。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 室内装饰艺术。特色为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快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缯画作风轻快华丽 ;雕刻多为室内装饰用的小雕像,与巴洛克的显著差别是小巧、精致、甜美而优雅。巴洛克是奉献绐王权的 ;洛可可是致力於各人快乐的寻求,更加彻底现实化的。画家擅长描写轻浮而逸乐的贵族生活。主要画家有华陀、布雪 、弗雷哥纳尔
十八世纪的英国缯画
英国的缯画,到十八世纪开始显出自己的风格,主要是肖像画家,受到文艺复兴威尼斯派的影响较大。主要画家有霍加斯 、雷诺兹、更兹包罗
洛可可艺术的特质
①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②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③色泽柔和、艳丽。
④崇尚自然。
⑤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