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国行记:绘画篇——佛罗伦萨画派
意大利之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休闲度假,而是为了欣赏西方绘画和雕塑的主要艺术作品,在罗马的波格赛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学院美术馆和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充分接受了一次艺术的洗礼。一路上看了许多名家名画,深刻感受到:名画之所以为名画,是因为看它的人完全被它的美征服,且这种美的享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不愧是天主教国家,意大利古典绘画的主旋律是宗教题材的壁画、祭坛画,题材仅限于圣家族成员和十二门徒肖像山扮伍、圣母领报、耶稣卸下十字架、圣母哀悼基督、圣母领报、圣母升天、基督升天、上帝创造人、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审判这些,流传下来的画作都或多或少涉及以上主题,无论是美术馆、教堂还是博物馆,都有太多的宗教画,直至到后来看到完全审美疲劳。但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首当其冲的便是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迪·邦多【Giotto Di Bondone 1266-1337】。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乔托的画中人物一扫古老的拜占庭生硬陈旧的方式,开始用真人做模特,缺备因此他笔下的圣母、圣子和门徒都变得有血有肉。同时代的诗人但丁曾在《神曲·炼狱篇》中提到过乔托老师慧眼识乔托的故事。
这幅画拍摄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作于1295-1330年。虽然并不是乔托的代表作,但也能从中窥见乔托绘画的特点。锡耶纳是托斯卡纳地区与佛罗伦萨匹敌的城市,锡耶纳的画家不像佛罗伦萨的乔托那样彻底地跟以前的拜占庭传统决裂,他逗或们尝试着给古老的拜占庭样式灌注新的生命,其中西莫内·马丁尼和利波·梅米创作的祭坛嵌版画《圣母领报》,身躯修长,曲线柔和,布局精巧优雅。这是我所见过的圣母领报主题的绘画中最美的一幅。神奇的是,这幅画并不在锡耶纳,而是被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所收藏。
15世纪后半叶的佛罗伦萨艺术家致力于解决生硬对称的画作问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6-1510】,著名的美第奇家族常委托这位画家作画,最有名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春》,据说都是美第奇家族最有名的那位“豪华者”洛伦佐委托所作。乌菲兹有一个波提切利的展馆专门展出波提切利的作品,让人一次看了个够。
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佛罗伦萨向拜占庭的知识分子及主流的希腊文化敞开了大门。迫于土耳其帝国的威压,绘画题材流向古典文化方向。其中绘画史中地位非常高的《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及佛罗伦萨画派新柏拉图主义的巅峰之作。维纳斯出现在海上,站在象征着女性的贝壳上,在风神的帮助下把她吹向海边,粉色的玫瑰花翻飞,海水波光粼粼,维纳斯即将登岸之际,胸前围着桃金娘的季节女神为她披上缀满花朵的衣物。他的维纳斯是如此之美,表情如此纯真无邪,以至于我们忽略了她身体不合理的地方,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无限娇柔、优美的女性,是从天国飘送到人间的一件礼物。
在美术馆里看到的维纳斯诞生这幅画,比想象中的颜色要柔和很多,并非金光闪闪,相比之下,波提切利的《春》才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这幅画同样是以维纳斯作为核心人物,但这里的维纳斯衣着较身边的人稍显朴素,画面最右侧以此是风神、花神、森林女神,维纳斯头上的丘比特射箭方向指向美惠三女神,最左侧为众神信使和音乐之神赫耳墨斯。画面中有170多种、500多朵花,均出自大师之手,春天的美丽、生机、热闹仿佛要溢出画卷之外,让人仿佛置身于这样一片森林花海之中,心甘情愿沉溺其中,久久不愿走出。
除了以上两幅最负盛名的画作,波提切利的另一幅《雅典娜与半人马》【帕拉斯与肯陶洛斯】,雅典娜面容优雅,身体英姿飒爽,连肯陶洛斯也被她的美所感召而自惭形秽。雅典娜的面部表情却带着忧伤,抑或悲悯,有种别样的美感,不愧为美第奇家族的守护神。
波提切利所在的15世纪末之后的下个世纪,初年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天才存在,试图解释天才的存在倒不如去享受天才带给我们的快乐”。16世纪也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全盛时期【High Renaissance】, 佛罗伦萨画派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威尼斯画派的提香等绘画大师,均在这一时期涌现。
在我眼中,只有达芬奇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天才,也有人戏称他是那个时代的穿越者,虽然他在绘画订单上是有名的“拖王”,也常常拖着拖着就没有了下文,因此有许多未完成的画作。乌菲兹就展出了几幅他未完成的画作。从画面的阴影局部可以想象,如果这幅《博士来朝》完成的话,也将是一幅震惊世人的神奇作品,而未完成的画,仿佛带着magic,留给后人无数的想象空间。
已完成的《圣母领报》这幅画才是真正带着魔力的画作,介绍说要从画的右前方开始看起,然后逐渐向左移动观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圣母背后的墙角、房门、背景的树木和远方的山川河流,都有一种立体的魔幻感,圣母领报的画作几乎所有画家都画过,但达芬奇这幅是所有同题材画中最特别的,也是最不像宗教画的一幅。
比达芬奇小23岁的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被世人奉为雕塑界天才,刚三十岁就被人们普遍承认他是最杰出的大师之一。教皇给他画西斯廷礼拜堂的拱顶的委托成就了米开朗琪罗在绘画领域的出众才华。在梵蒂冈博物馆只有西斯廷礼拜堂是禁止拍照的,虽然众多的游客将礼拜堂挤满以至于许多工作人员要不停地疏导道路,但我还是在里面边听讲解边看待了40多分钟,中途幸运地在两旁的休息凳上找到一个位置,与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起凝视大师独自画了四年时间躺在脚手架上完成的煌煌巨著。
在这里引用贡布里希的评论:自从古希腊大师以后还从无一人像他这样观察和描绘过肌肉的相互作用。但是,要用这些著名的“裸体人物”表明他是卓越的艺术巨匠,那么天顶中央描绘的《圣经》主题所证明的就远过于此了······在这些大面积的画中,最著名、最动人的大概是《创造亚当》。米开朗琪罗之前的艺术家也曾画过躺在地上的亚当给上帝之手一触获得生命的景象。然而像米开朗琪罗这样单纯/这样生动地表现创世玄义的伟大,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得其仿佛。
这么说未免过于绝对,米开朗琪罗的好友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为佛罗伦萨的Duomo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画的《末日审判》,也足够宏大到震撼人心。
文艺复兴后三杰的最后一位是最年轻的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每当提起拉斐尔就想到他的圣母像,意大利有太多的圣母像,但经过对比会发现没有人的圣母能像拉斐尔的那样美丽、典雅又富于神性,是人们心目中理想化女性的化身。
当然拉斐尔的作品不仅限于圣母像,还有许多他的肖像画,同样带着“神性”或者“理想化”的光环。
在米开朗琪罗刚刚动手画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时,拉斐尔也接到了教皇装饰梵蒂冈一些房间墙壁的委托,他的湿壁画布局和构图也是如此的和谐,动作与形式相呼应的整体配合中洋溢着和谐性和多样性。
拉斐尔与他的老师佩鲁吉诺抛弃了15世纪艺术家忠实写照自然的志向,用了一套想象的标准美的类型,但在理想化的同时,也没有丝毫损于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拉斐尔在三十七岁生日那天去世,当时著名的红衣主教为他在罗马万神庙的陵墓撰写的墓志铭说:
此乃拉斐尔之墓,自然之母当其在世时,深空被其征服;当其谢世后,又恐随之云亡。
波提切利是谁
波提切利 (1445—1510年)<br> 波提切利真名叫亚历山大·菲利360问答浦。少年时代就酷爱绘画,开始时当金银艺匠学徒,因为有绘画天资,15岁时被做皮革匠的父亲送到画家菲利浦·利皮的画室学画。利皮带着波提切利一同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并借鉴古希腊艺术中的理想,所以他们创作的圣母子和神话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情态:和蔼可亲、动作轻盈、身着绢纱、临风飘逸。后来波提切利又转从委罗基奥门掌概企创叫体下,与比他小7岁的达·芬奇同窗共学。27岁的波提切利决定自立门户,独立开设工作室接受社会订件。由于他曾师从利皮,宽日拿因此也受美第奇喜爱和赏识,逐渐成为美第奇宫廷画家中的领袖。<br> 波提切利生活的佛罗伦萨,在有才能并有开放胆识的美第奇统治下,成为意大利科学文化艺术繁板再经荣的中心。人们可以自由争论,探讨科学、研究哲学和创造艺术。式划式人们的心扉大开着,呼吸各种新鲜的学术空气,接受各种情感的刺激,竭力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丽的图画到处可见,动人的乐曲不绝于耳,庆典与宴会充斥市井,歌舞与狂欢夜以继日。木仍单且格析副陆氢顾记这种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画家们用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去观察自然和人生,令亚济首蛋因既忠于现实,又追求理想。<br> 《春》<br> 历史上不少诗人颂赞美神维纳斯。美第奇宫廷诗人波利齐阿诺说:维纳斯漫阻厂步在月光下,如皇后般庄严,如春风般和煦,她走过的路上,万物萌发,鲜花盛开。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一切生命之源的化身。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是代表黑职好星衣生命之源的女神。画面左上方是主迫看风神,他拥抱着春神,春神又拥着花神,被鲜花装点的花神向大地撒着鲜花;画面中间立着女神维纳它绝乐技演斯,在她头顶处飞翔着手执爱情之箭的小爱神丘比特;维纳斯的右手边是三美神手拉手翩翩起舞,她们分别象征“华美”、“贞淑”和“欢悦”,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画面的右下方是主神宙斯特使墨丘利,他有一双飞毛腿,手执伏着双蛇的和平之杖,他的手势所到,即刻驱散冬天的阴霾,春天降临大地,百花齐放,万木争荣。这是燃济一幅描绘大地回春,谓散发觉真再虽欢乐愉快的主题。然而跳各特,画中人物的情态,画面并无欢乐之气氛,像春天里吹来一阵西北什适限更素止演风,笼罩着一层春寒和哀愁;若有所思的维纳斯,旁若无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三美神的舞姿似乎是受命起舞,颇有逢场作戏的感觉,令观赏者不解。自文艺复兴始,人文主义精神渗入文艺创作,画家往往借助于宗教神话题材和神的形象,寄托自己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思想情感,传达自己的理想,在波提切交宗正力利所塑造的艺术形且游迫沙触树象中,都寓含着对现实粉茶河知要永里的惶恐不安。画家当时体弱多病,抱病从至洋重办命作画,这种心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自然也就忧郁哀伤了。<br> 《玛尼菲卡特的圣母》<br> 圣母是耶稣的母亲,也就是神的母亲。她的儿子耶稣命中注定要受到人间最残酷的极刑,而耶稣深知自己未来的命运。因此圣母子这个宗教题材一直为历代画家所描绘,借以传达最崇高最悲壮的情操:慈爱、痛苦、尊严、牺牲和忍受交错地混和在一起。<br> 在这幅圆形构图内天使们围绕的圣母怀抱着的小耶稣,其中两位天使分列两侧对称式举起金冠,顶部的圣灵金光洒射在人物的头上,另外的天使手捧墨水瓶和圣经,由着圣母蘸水书写, 从空隙处远望一片金色平静的田野。 人物形象充满着波提切利特有的“妩媚”神态,整个画面没有欢乐,只有庄重、严肃和哀 怨,这预示着耶稣未来的悲惨命运。<br> 波提切利的人物造型,以非常优雅的、比例适度的、完美而富有古代希腊雕刻美感而与众不同。在艺术语言上,继承发展了他的老师利皮善于运用流畅和谐的线条造型,形成高度完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br> 《帕拉斯和肯陶洛斯》<br> 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宙斯劫夺欧罗巴来到克里特岛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弥诺斯,成了克里特王,他娶了帕西淮为妻,不安分的帕西淮和一头公牛偷情生下一个人牛各半的怪物肯陶洛斯,后被关进迷宫以避丑闻,弥洛斯令战败国雅典每七年要向克里特进贡七对童男女供肯陶洛斯吃掉,这幅画就是描绘帕拉斯捉拿肯陶洛斯情景。<br>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尚不能从神灵控制下摆脱出来,因此只能借用神话宗教题材来描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借以传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这幅画是对惩恶扬善的赞颂。<br> 画中既发挥了写实造型功夫又具装饰性,画家以线造型为主,同时介入光暗法,人物形象苗条修长优美,衣着风动飘逸,繁复的裙纹形成线条的流动节奏变化美感,贴身的衣褶紧裹着的身体已显示出妩媚多姿的人体美。画家重形式结构美,忽视对人物之间内在精神联系的刻画,因此十分完美而不太动人。<br> 《维纳斯的诞生》<br> 这幅画中情节和形象塑造是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冷落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对迎接她的时辰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不屑一顾。这个形象告诉观赏者,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自己对现实态度的写照。《维纳斯诞生》还有另一层涵义。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葆美丽青春。<br> 维纳斯的造型很明显是受古希腊雕刻中维纳斯形象的影响,从体态和手势都有模仿卡庇托利维纳斯的痕迹,但是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这种造型和人物情态实际上成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br> 《诽谤》<br> 这个寓言故事,取材于古希腊画家阿贝列斯的一幅画中的文字记载,波提切利将之重新构思创作而成。画面类似一幕舞台剧:在一座庄严而神圣的罗马建筑大厅里,视觉中心有三个女子和一个男子,正把一位裸体男青年拖到国王面前审判。被黑色风衣包裹着的男子是“诽谤”,他的手势伸向国王,竭尽诽谤之能事;手持棍棒,揪着裸体男子的正是“叛变”,她出卖了同伴,并把他交给国王;裸体男青年是孤立无援的“无辜”,他合掌向上祈求真理能拯救他免遭诽谤的命运;后面两个女子,一是“虚伪”,另一是“欺骗”,也有说是“妒嫉”和“仇恨”,她们俩正在为“叛变”者梳理头发;在宝座上坐着一位长着两只驴耳朵的国王,昏庸无能,愚蠢无知到极点,听信诽谤,同时在他两边分别是“无知”和“轻信”,不断地向他的耳朵里灌输无知和轻信;画面的另一边站着一位被黑色长袍包裹着的“悔罪”,他正向着立在身后的全裸体女神,那就是“真理”,希望她能出面拯救“无辜”者。可是站立不稳的真理,手指上天,意思是说:“对于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我也无能为力,去找上帝吧。”这幅画寓意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人间的一切罪恶都是用美丽的形象乔装打扮以欺骗人民的,统治者听信坏人之言,正直好人总是落难,而面对这一切,真理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社会现实。<br> 画家在形象塑造方面,使用对比的手法以加强戏剧效果。背景的建筑物由直线和拱形曲线构成,廊柱壁面镶嵌着古罗马圣者和英雄的浮雕,显得神圣而庄严,可是就在这神圣的地方,无辜者和真理受到当权者公然无耻的摧残和伤害;真理和无辜者以裸体表现而一切坏人皆以华丽的锦袍包裹,显示真理与无辜者的纯洁美好,画面人物组合靠手势动作发生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