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莺洛资料

从文艺女青年到来自青年歌唱家的蜕变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光荣绽360问答放”十大系列音乐会盛夏再度来袭,在《十大青年女中音歌唱家演唱会》上有着精彩表现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青年女中音歌唱家徐莺洛不禁让人联想到两个关键词:精湛与惊艳。精湛的是她无可挑剔的演唱功站雨发氢达低革力,惊艳于舞台上她如女神般急将光辉放射到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

走下舞台,徐莺洛依旧是人群中的焦点——174公分模特般的身材,举手投足间艺术家的高雅气质,让你庆尼施属助剧告全翻无法忽视她的存在。然而,相处之后你会发现靓丽、优秀只是徐莺洛的一个侧面,她深邃的双眸里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从文艺女架亲概三川似此先青年到青年歌唱家,徐莺洛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让我们且听徐莺洛娓娓道来……

才华横溢 倔强追梦人

“1998年我在上初中,那年洪水成灾,我在电视里看见后划立逐永不型据灾区的情景心里非常难受。这种情感突然变成了灵感,我记得自己几乎是跑着回家,扔下书包就开始写脑海中的旋律。皮向知好”徐莺洛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创作时的情景。“当时没学过和声,也从不知道作曲是怎么回事,就这样写出只敌来了,我妈妈听了如都愣住了。”也就变础斗协底销何群雨是从那时起,徐莺洛试着开始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说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她与其着音乐相伴的二十多个年头里,有苦有乐有悲有喜,徐莺洛把这些丰富的内心感受流淌在笔端,二十多年她从巴殖总求晚破未停笔。而她最新推出的一首原创歌曲《红叶》也出自她的手笔。她在谈到自己的这首原创歌曲时这样说道:“《红叶》像是我的一面简镜子,很多人也许不太了解我,但是通文径盟过这首歌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我内心的一些东西,一些感受,它的歌词有我内心的色彩。”

徐莺洛从小生长在歌剧院的大院里,个性十足。三岁开始学习钢琴,但学琴并非她所愿。回忆起学琴的日子,真是又爱岩煤物常面题伤难达又恨。为了逃避练琴,5岁的小莺洛曾偷偷用钳子剪断钢琴琴弦,甚至彻底宣布“罢弹”长达一年,然而她也曾因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主动回到钢琴边。正是这样一个个性十足又有几分桀骜不驯的小姑娘,听从了内心的呼声笑,14岁时踏上了学习声乐的道路。从沈阳到上海,徐莺洛跨越几千里追寻梦想,2004年她就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于陈星老师,毕业后曾严雷象甲名实掌低再次启程北上追梦。2005年,徐莺洛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从于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老师学习美声。大学期间,由于成绩出众,虽然是温老师最小的学生,但在大二的时候就成功地举办了个人音乐会。2006年,她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中国赛区三等奖。目前,徐莺洛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一位青年女中音歌唱家。曾多次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中获奖,并多次受邀参加《世界青歌大会》、《民歌中国》、《亚洲音乐嘉年华》、《星光璀璨》等大型晚会的演出。

光荣绽放 时尚女中音

前不久,徐莺洛通过层层比拼最终入选中国十大女高音,并参与录制了CCTV《十大青年女中音歌唱家演唱会》。音乐会上,徐莺洛先后演唱了《哭砂》、《Ave maria》圣母颂、《venus》等歌曲,风格各异的曲风,精湛的唱功和非凡的舞台驾驭能力赢得了无数专业人士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谈到选曲的过程,徐莺洛说:“最初选择《哭砂》、《Ave maria》圣母颂、《venus》这三首作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哭砂》看起来旋律很简单,但是它的歌词很丰富,里面的情感更加丰富,看似简单的歌曲要在现场表现得很好却并不容易,这对我是一个挑战。女中音能够选择的曲目很有限,很多代表性的曲目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这一次我选择了两首比较特别的曲目,也是想展现时尚女中音独特的一面吧。”

谈到这一次的女中音音乐会,徐莺洛感受颇深。“CCTV光荣绽放音乐会给我们女中音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很多不为人知却非常优秀的女中音们走入到观众的视线里,同时,也通过这个音乐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以往对女中音的印象。女中音不只会唱《卡门》,也可以演绎《妈妈咪呀》,女中音不是沉闷的代名词,时尚、活泼、迷人、炫丽也一样属于女中音。”

徐莺洛认为,这一次十大女中音的集体精彩亮相也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女中音无论国内、国外都属于“稀有品种”,为女中音创作的歌曲也并不多,然而女中音的不断发展需要好的作品、好的交流平台,这一次通过集体的精彩展示,让更多的作曲家、音乐人发掘每个女中音不同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特点,从而为女中音这一群体创作出更多、更优秀同时也更适合女中音演唱的作品。

在音乐风格上,徐莺洛既喜欢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又关注当下现实的流行元素,她的演唱中也常常兼具古典与流行的双重特点。她说,很多人在谈跨界,我对此的理解是,跨界就是各种音乐元素的有机结合。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勇敢的尝试,一次内心情感的表达。在国外很多年前就有人在尝试摇滚和古典的跨界,现在国内也开始有了这种意识,很多人在尝试,我觉得不论结果如何,这种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重情重义 常怀感恩之心

徐莺洛崇尚简单的生活,她不喜欢随波逐流,时尚的外表下是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儿时的桀骜不驯、个性释放亦或是才华横溢的情感流露都是她与生俱来的艺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所决定的。在这其中,有真实、有善良、有执著、有无畏,当然在她的情感世界里还有一部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感恩。

她首先想感谢自己的父母,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往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牵挂无时无刻,父母深深的爱也是徐莺洛最坚强的后盾。徐莺洛说也许和别人的父母不同,我的父母对我的事业没有太高的要求和期许,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我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徐莺洛还想借此机会感谢团里关心她的领导,“在工作上,领导给我的不仅仅是关怀,更重要的是支持和帮助。无论是比赛或者演出,即便是在团里最繁忙的时候,领导都能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帮助我,给我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我尽情发挥,我非常感动,更让我明白了,我做的这一切,不仅仅代表我自己,也代表了我的团队,我所在的集体,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争光。

成绩的背后是徐莺洛一如既往的努力,更离不开恩师们的悉心栽培:“这几年的时间里最要感谢的是温可铮、孙秀苇、丁毅三位老师。已经过世的温可铮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在他生前,我是温可铮老师的得意门生,正是在温可铮老师的教导下,我才能够迅速地成长。老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大二的时候我举办个人音乐会,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经验, 温可铮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和帮我打理一切。看着我着急发烧,老师也着急得睡不好吃不下。我彩排的那个下午,80多岁的老师一直守在观众席里陪伴着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理由倦怠也没有理由退缩,只有最投入地演唱才能让老师安心。”谈到温可铮老师,徐莺洛的声音哽咽了,“老师离世的当天早上我原本是要去给他送早餐,当我来到医院的时候,老师已经在抢救室里了。而那一次就是我与老师的离别。我非常想念我的老师,过去这么多年,老师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老师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人格也一直影响着我,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我都会以老师为榜样,我知道老师一直对我充满期望,也正是带着老师的这份期望,我才走到今天,我知道只有自己更加努力更加出色才能不辜负老师的厚望。之后我又师从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老师,孙秀苇老师在我心中就是歌剧中的女王,她的一举一动都特别感染我,在我艺术之路上,她总是帮助我、鼓励我,为我创造很多难得的机会。

在此我还要感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他总是帮助我重新鼓起勇气,鼓励我坚持梦想不要放弃!我还要感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老师、戴小平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艺术之路上帮助和指导,感谢所有支持和爱护我的人,是他们给了我在追求艺术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采访后记

敢爱敢恨,坚持自我,徐莺洛独立的个性让我们由衷的欣赏。她不光有着靓丽的外在,更有着丰富的内心,这源于她与生俱来的艺术造诣,更源于她追寻艺术之梦的不懈努力。希望看见她越来越多的好作品问世,也希望广大的作曲家更加关注女中音,不断创作出更多传世经典之作。

求全国古筝弹得最好的人的资料..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项斯华
饮誉中国乐坛、蜚声海内外的当代中国筝乐大师项斯华,1940年生于上海,早年专修钢琴,後师承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又从曹正、郭鹰学习其它流派筝乐,兆袭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在校期间,首次尝试双筝演奏,初露锋芒,深获好评。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巴洛克艺术节

毕业後,项斯华先後在北京电影乐团、上海乐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任古筝独奏演员,并任教於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筝研究会理事。
一九八一年,项斯华移居香港,为香港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及永久会员、香港艺术家联盟成员,东方乐舞交流学会理事,上海中国古乐团特约演奏家,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并获吉林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荣衔。著有《中国族氏兄筝乐的源流及风格》和《项斯华演奏中国筝谱》两集。
八十年代初,中国唱片社、日本东芝EMI株式会社分别出版了项斯华演奏的古筝专集《渔舟唱晚》和《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此系首次出版中国民族器乐的个人演奏专集。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岸边成雄博士所监制的《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亦荣获日本文部省艺术祭大奖。此款录音,於香港发行,早己逾金唱片销量,也成为中国筝曲的经典录音之後,香港及台湾的唱片制作公司等又出版项斯华的专集.《出水莲》、《灯月交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及《望乡吟》等多集。
她在改革筝上成功地演奏了转调筝曲《东海渔歌》、《思想起》和京剧唱腔音乐《文姬归汉》等。其演奏风格朴实,深刻细腻,富有韵味。

周延甲
秦筝教育家、演奏家,男,山西省闻喜人,汉族,大学专科,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1953年考入西安音专(今西安音乐学院暨附中前身)主修古筝,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整理编订了陕西流派《古筝迷胡曲集》等,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陕西筝曲16首被列为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学习曲目。撰文倡导和奋力核磨实践“秦筝归秦”活动。先后发表论文《榆林古筝考查报告》(合作)、《继承和发扬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等十多篇,并主编《秦筝》杂志。创作并演奏合带《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秦桑曲》(此曲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作品一等奖)等筝曲,赴香港演出《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演奏会》、《秦声粤调音乐会》、《秦土情筝乐演奏会》,赴韩国、新加坡演奏陕西流派筝乐。报界评论称“曲调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就是秦筝乐派。”筝坛宗师曹正教授生前说,“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使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艳,大放异彩。”1999年《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出版发行,2001年录制《中国筝曲.陕西篇》CD盘,2002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培养学生200余人(获国家级奖9人,省级名次奖20人)。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多次被聘任全国古筝学术会议委员和大赛评委。业绩被收录《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音乐家传记》等。

任洁(青年演奏家)
南京人,6岁习筝,师从古筝教育家阎爱华教授,并受到古筝名家王中山的教益。8岁考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小演员,从此开始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先后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被誉为“神奇的音乐小神童”。考入南艺音乐学院之后,凭着卓越的音乐天赋、高超的古筝技艺,任洁成为该学院的尖子学生,得到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庄耀等教师的信任,首演了一批古筝新作,如《西域随想》、《山的遐想》,受到筝界名家王中山悉心指导,从传统底蕴到最新技术,任洁都有了进一步更全面的掌握。
2001年在“龙音杯”国际民族器乐(古筝)比赛获专业组优秀奖。
200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获青年专业组银奖。在此之前,任洁已是六次金奖的得主了。

罗小慈
上海民族乐团独奏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师从筝教育家、演奏家郭雪君女士、何宝泉先生、孙文妍女士。进入民族乐团后,罗小慈便开始了她的演奏家道路。由她演奏或首演的《临安遗恨》、《林冲夜奔》、《西楚霸王》受到关注与好评。2000年首演筝�6�1乐�6�1诗《陆游与唐婉》,将筝演奏、现场书法、交响合唱、诗词吟诵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在中国民乐界开创先河。曾被评为上海文化新人、传媒十大青年才俊。

袁莎
袁莎,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创办国内第一所古筝专业高等艺术院校–北京兴华大学古筝艺术学院,并亲自任院长及教学总监。曾是两大国际和国内最具权威古筝演奏大赛的冠军获得者,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中国杰出青年古筝演奏家。

林玲
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早年师从潮州古筝名家杨秀明,一九七七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一年转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曹正、邱大成、李婉芬教授及古筝名家项斯华等。一九八五年大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免试的古筝研究生,一九八七年以学术论文《论潮州筝演奏艺术》获硕士学位。

周望
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筝派代表人物。
1977年进入中国歌舞团後,一直活跃於国内外乐坛,兼收南北各派所长,并大力介绍陕西筝乐,1979年由中国唱片社首录《秦桑曲》,为陕西流派的发展和振兴奠定了基础。1985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後留校任教至今。
录制古筝专辑镭射唱片《高山流水》、《名家名曲.北派古筝精髓》、《传统古筝专辑》、《中国筝曲-陕西篇》;出版了由自己创作、演奏和主讲的VCD教学带《古筝教程》、《古筝名曲解析》、《名家名曲-中央音乐学院古筝考级示范教学VCD》及《古筝基础教程》。出版专著《古筝速成演奏法》及《周延甲古筝曲集》,发表学术论文《秦筝.秦人.秦声》及《古筝名称的由来及其他》。
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1986年获“全国首届江南丝竹比赛演奏一等奖”。多次出访港、澳、台及东南亚、美国及日本等地讲学及演出。1991年作为中国十大民乐演奏家之一赴香港、澳门、珠海及深圳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赞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众多古筝专业演奏人才,并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作为中国古筝领域的优秀人才,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及《中国名人录》。

李萌
著名演奏家、古筝专业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中国古筝艺术》刊物编委。近年,分别在北京、汉堡、澳门、台湾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1992年全国第二届江南丝竹比赛演奏一等奖、并获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民乐作品比赛优秀奖、199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园丁奖"。多次出访各国,好评如潮。出版的个人专辑有《粉蝶采花》、《高山流水》、《跟我学-中国古筝演奏教程》、《中国古筝名曲欣赏与演奏》。出版多种乐谱并创作大量作品,在各民乐大赛中担任评委。

王中山
出生于河南南阳,蒙古族,曾得到十多位民间筝家的指导,后师从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一九八六年,王中山以全新的高难度技法演奏了《打虎上山》及《井冈山上太阳红》等筝曲,轰动了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后,师从古筝教育家李婉芬教授。曾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古筝第一名。
王中山现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在教学之余,他还参加各种大型演出活动,并为多部影视剧配乐,曾出访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在古筝演奏技法上,他有许多新的创意并付诸实践,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开拓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羲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一新。目前,有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国的各个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中已经得到了推广,显示出这些新技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应香港、台湾、澳门和北京、长沙、沈阳、乌鲁木齐、常德、襄樊、大连、青岛、东港、大同等地邀请,他先后举办了许多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大力推广古筝艺术;他还出版了《王中山古筝曲集》,与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录制了多张演奏专辑。
对于他的艺术成就,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音乐周报、音乐生活以及海外报刊都给予了采访和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北京音乐台等宣传媒介,也多次播放他创作演奏的《溟山》、《汉江韵》等乐曲,并作专题介绍。他的艺术生平现已选入《国乐精粹》、《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阎爱华
性 别: 女 民 族: 汉 出生日期: 1953.6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音协会员、古筝学会理事 学习工作经历: 1977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南艺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古筝演奏 主讲课程及教学优势: 古筝演奏 著作 1993年《筝艺新探——线谱古筝教程》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年《筝艺新探——线谱古筝教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0年《古筝现代演奏技法训练》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年《边弹边唱——古筝演奏抒情曲集》 江苏文艺出版社 创作
1982年 《大浪淘沙》筝琶二重奏
1982年 《水乡高歌》筝琶二重奏
1982年 《月下瘦西湖》筝琶弹唱
1983年 《筝与筝曲》
1993年 《春江引》(古筝独奏)
1994年 《如来一叶》(古筝与乐队)
1998年 《雪山春晓》(古筝独奏)
1999年 《高山流水》(古筝独奏)
1999年 《苏武牧羊》——阎爱华古筝独奏专辑(CD)
2000年 《拨根芦柴花》筝二重奏
2000年 《达姆"达姆》古筝独奏
2000年 《葬花吟》古筝与乐队

“最”这个字实在难指定给某一位名家。只能说弹的好,没有说弹得最好。因为都很棒嘛。以上几位是很优秀很优秀的了。

1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