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

拉斐爾前派
拉斐爾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輕的英國畫家(即:約翰·埃弗裏特·米萊斯、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又譯丹特·加布裏埃爾·羅賽蒂和威廉·霍爾曼·亨特)所發起組織的一個藝術團體(也是藝術運動)),他們的目的是爲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後在他們看來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Manneris嗎席言記t)畫家。
他們認爲拉斐爾鬥完時代以前古典的姿勢和優美的繪畫成分已經被學院派(Academic art)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爲拉斐爾前派。他們尤其反對由約耐換極乎在局書亞·雷諾茲(Joshu保a Reynolds)爵士所創立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畫風,認爲他的作畫技巧隻是懶散而公式化的學院風格主義。他們主張回歸到15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初期來自的,畫出大量細節、并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
拉斐爾前派常被看作是藝術中的前衛派運動,不過他們否認這種描述,因爲他們仍然以古典曆史和神360問答話作爲繪畫題材以及模仿的藝術态度,或者是以模拟自然的狀态,來作爲他們藝術的目的。不過,拉斐爾前派毫無疑問将自身視爲藝術界的改革運動,爲衡想落鬥專頭代答礎聯他們的運動取了名稱以做區别,并且也出版了他們的期刊The Germ,以宣揚執困他們的概念。有關他們的讨論則紀錄在Pre-Ra會再負觸區phaelite Journal中。

西方的中世紀是指什麽時候?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産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曆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曆程。

浪漫主義中的中世紀時期是什麽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裏,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渣帆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複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态,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争,相互搶掠吞并,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爲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争。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爲基本生産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于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産、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産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産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财富大大豐富起來,并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産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橡梁前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産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曆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爲“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爲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随着資本主義萌芽的産生,歐洲出現的“文藝複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于緩慢,從此開始落後于西方。

—————-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于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爲古典文化與文藝複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曆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曆史劃分爲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曆史學家普遍梁清采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采用過來。中世紀是适用于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于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内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爲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爲 1640 年英國資産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爲标準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爲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爲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爲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爲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歐爲标準: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

中世紀

"中世紀"是一個頗有争議的概念,原因在于,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過 一個叫作"中世紀"的朝代,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認爲自己是"中世紀人",所謂的"中世紀"是後人創造的.

"中世紀"一詞最早誕生于歐洲文藝複興時代,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 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曆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們認爲, 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着一個"中間世紀",即"中 世紀".17世紀末,德國曆史學家克利斯托弗 凱列爾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将人類曆史劃分爲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中世 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西方絕大多數學者認爲,"中世紀"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終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 滅亡,後者的代表性事件則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爲界,分爲中世紀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中國大多數曆史學家都習慣 于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爲"中世紀"的開端,而下限則争議頗多, 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尼德蘭革命爲斷限,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爲斷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國資産階級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當西方文藝複 興時代的啓蒙思想家創造"中世紀"一詞的時候,他們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個世界,也不是整個歐洲,而僅僅限于指天主教所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 西歐.從感情上說,他們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 地;而對公元6至16世紀間"蠻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極爲不

滿,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也大不以爲然,遂将這段曆史斥之爲"野蠻","未 開化","專制",稱這段時期爲"黑暗時代".這些啓蒙思想家在痛罵"中 世紀"西方黑暗的同時,又慨然以"複興"古典文化爲己任,從而形成"文 藝複興"和"啓蒙運動".

随着"中世紀"一詞使用日廣,它逐漸演變爲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于 指封建生産方式在世界範圍内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一詞不 再專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來表述任何一個國家曆史上處于封建社會這一 發展階段上的曆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于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 時間先後不一,其"中世紀"也就無法一緻,如中國較早進入封建社會,其 中世紀可上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其下限則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國 時代,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及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 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别開始于公元11—17世紀不等.時間上的這種 差異給同一時代各國曆史的比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爲重要的是,将具有特定涵義的"中世紀"這一概念拿來泛指世界各 國曆史,在注意了經濟上生産方式這一共同點的同時,卻忽視了各國文化發 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上處于衰落的趨勢,遊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壞,使古典文化面臨着滅絕的危險,整個西 方社會的文化水準也因此而大爲下降,教會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盡管能夠保存下來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紀"其它地區的文化卻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東地區,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自居,積極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産;拜占庭帝國衰弱後,悄然興起的 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産.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們按照伊斯蘭

教教義的教導,向世界各先進國家廣求知識,使阿拉伯文化迅速發展,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作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因内部分裂和外敵入 侵而使其古代燦爛的文化受到相當破壞,但仍有一定的發展,而同樣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壞,反而在不斷吸收,

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将古典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爲當時世界上最

具有影響的文化之一.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差異是"中世紀"一詞很難反映出

來的.正因爲如此,一些曆史學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時,盡量避免使用"中世紀"一詞,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時,也多加以界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曆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爲了照顧文化發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書的"中世紀"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界定.在歐洲,我們叙

述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年的曆史;在中國,我們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間

的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們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紀室町幕府統治結束時期的曆史;在印度,我們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裏蘇凡國家時期的曆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則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紀的曆史.

49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