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联系?(我想问的是文学方面)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新古典主义(英语∶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概念上来看好像不是基于“古典主义”提出的
【古典主义文学特点】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2
.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
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6.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
7.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写悲喜剧),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对待他们象对待贵族世家一样,优礼备至。
新凯恩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革命”,带有清算“凯恩斯革命”,复辟古典理论的意味,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古典还古典。就此而论,它的政策建议无法在当今西方经济中有效实施。但是,这样一种取向的理论之所以能在1970-80年代的经济学界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独胜之处,这就是它的研究方法。从经济行为人最大化效用,推出理性预直期,推出个体与政府、个体与总体360问答的博弈行为,最后推出经济波动的根源和政策无效性命题。这样一条由微观到宏观的资刑设思路,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保证了理论自身的严密黑真商买带应光及目性。这一学术研究方法已经为当代几乎所有宏观罪取齐施苏都得宗经济学派所接受,似乎是这统庆场“革命”的最明显结果。另外,上面提到的卢卡斯供给方程,运用了信息不对称取西等四义亚染钢(信息障碍)的假设,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持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新古典宏观理论的可驳之处,在于基本假设偏离现本总理实太远,结合了严密宣国万扬的逻辑,使其结论更显偏执,与现实大相径庭。它在自身框架内是均衡的,却与现实偏离太远,无法与现实均衡。我以为,这就是为什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突盐早专江民肉十具在1990年代式微的根本原因。
不过,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提供的有益的研究工具性要素,如理性预期方法、贯通微观宏观的一致性、重视货币冲击和供给冲击的研究视角等,已经为一批努力再生凯恩斯精神的经济学者所掌握或加以考虑,他们在探讨经济波动的原因时,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曼奎和罗默明确表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味着对如下两个问题作出解答:(1)这个理论违背古果格斗封必速余减典派的两分法吗? 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应)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量和就业)的波动吗?即是,货币非中性论吗?(2 )这个理论白约升娘轻格还略垂假定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善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吗?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这些思考是理高走论的核心吗?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作出肯定回答的。因为价格是粘性的,所以古典派的两分法便破产了。因为不完全竞争度层建伯政和相对价格的粘性是理解价格为何呈粘性的主妈显政群委状轮鲜湖饭要原因,所以实际的不完善性是具有决定性的。
在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中,只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才对以上两个问元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技术上的扰动和完善的市场,所以它对以上两个氢乐群关查上着问题作出否定回答。许多较早期宏观经济理论抛弃了古典派的测普把收远破剂合县会服两分法,但是它们通常并不强调实际的不完善性是真相叙述的主要部分,例如,70年代大多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模型)都把工资和价格粘性塞进另外的瓦尔拉斯式经济或硬充作瓦尔拉斯体系。因此,名义的和实际的不完善性的相互作用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显著特点。
更多的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和货币主义模型都未把价格粘性的解释作为关键性的。他们这两派学者都把经验证据视为比理论上纯正更加重要。例如,货币主义者莱德勒(d.***.laidler )争辩道:“更好和更多的明确微观基础并保证关于任何宏观政策实验后果的更准确的经验论断”(注:莱德勒:《当前宏观经济学问题》,1992年,转引自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1994年英文版,第290页。)。在 80年代期间,新凯恩斯主义发展具有明显的非经验风格。那些更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为寻求加强凯恩斯主义模型,主要是通过发展和改进凯恩斯理论的微观基础来探究。
新古典主义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之间的关键性差别在于对待价格确定行为上。与价格接受者(他是新古典模型的主角)形成对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制定价格的是垄断企业,而非假定是完全竞争企业。虽然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前,1933年,罗宾逊夫人、张伯伦已分别独立地发展了垄断竞争理论,可是只是最近,主流凯恩斯主义理论家们才开始了使不完全竞争体现成非市场出清模式的工作。
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假定有理性地形成预期。这显然是70年代的新古典派革命对宏观经济学家具有深刻影响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某些著名凯恩斯主义者和正统货币主义者却保持对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的批评,并怀疑理性预期假设的经验证实。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保持关于政策问题的各种各样观点,例如,财政金融政策实施中相机抉择而非规则性方面的重要性争论。新凯恩斯主义者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震动都认为是经济不稳定的潜在根源,但特别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们有分歧(当要对市场经济有能力吸收这些供求震动以致维持充分就业作出评价时)。新凯恩斯主义者还与凯恩斯有同样看法,即非自愿失业既是可能的,又是可信的。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表现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异质劳动和不对称的信息,而且经济主体经常关心着公平。因此,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实际的”宏观领域具有协调失效和宏观经济的外部影响的特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不完全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并未达成完全一致见解。但是,他们的许多解释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正如莱斯利(***.leslie)评论说:“新凯恩斯主义把满桶砂粒投入运转圆滑的新古典派范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