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捍卫人体艺术,挑战传统思想的天才画家——埃贡·席勒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电影赏析

6月25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完美落幕!《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电影让人们陷入对人体艺术的深思。在18世纪,社会对人体艺术是排斥的,但不乏有一些人是怀着赞赏的态度。悲惨的童年并没有埋没埃贡·席勒,甚至激励他用行动勇敢捍卫人体艺术,不仅让未成年的妹妹和姐妹花恋人做自己的人体模特,甚至面对拙拙逼人的法官也毫不畏惧,他抗议地说:“作为艺术家,我有责任捍卫艺术的自由,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质疑我的艺术作品。”并声称他的作品将摆在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席勒的象征主义画

纵观美术史,英年早逝的杰出画家不在少数,梵高37岁去世,马萨乔27岁去世,拉斐尔37岁去世,卡拉瓦乔38岁去世。

而今天,李美人推荐给大家的这部电影,也同样讲述了一位英年早逝的画家。它就是——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Egon Schiele: Tod und Mädchen

埃贡·席勒是20世纪最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同时,也是最饱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

他于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父亲是国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

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毒,之后所有家庭财产都被他付之一炬。

在之后的人生旅途中,席勒时常回想起父亲,那迷乱而凄惨的影像总是令他十分恐慌。

或许,正是因为童年的遭遇,让席勒开始用画笔探索一个个人物背后癫狂而病态的内心世界。

年轻时的席勒,简直就是“天才”的代名词。

16岁,他就被维也纳艺术学院录取。

但后来因为不满于学校的条条框框,席勒在三年孙哗后选择了辍学。

之后,他和几位同学一起创建了一个名叫“新艺术家小组”的社团。

影片中,他不断强调这一名词,对“新艺术”的摒弃,对艺术家个性的彰显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对于艺术家来说,寻找精神上的缪斯是一生的课题。

而在本片中,一共展现了四则野行位出现在埃贡·席勒人生中的美丽女性,她们都对席勒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称得上是他的缪斯。

第一位缪斯,是席勒的妹妹葛尔蒂。

16岁之前,妹妹一直就是哥哥席勒的人体模特。

姣好的容颜,窈窕的身材,足以让她胜任这一角色。

第二位缪斯,是一位舞台上的演员莫阿。

在席勒的邀请下,所有男性艺术家狂热非常的莫阿来到他的居所,为他做人体模特。

为了展现艺术,这位少女在城镇里常常光着身子,又蹦又跳。

世俗对其大加鄙夷,但在艺术家看来,这就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第三位缪斯,是女模特出身的瓦莉。

席勒和瓦莉由于工作关系,而成为越来越聊得来的朋友,最后慢慢地开始同居。

他们在维也纳附近的新伦巴赫找到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工作室。

然而,席勒被指控引诱了一位年轻的女孩。

媒体开始对他大肆抨击,“恋童癖”、“色情狂”等字眼充斥在报纸的主要版面。

而与之相对,是席勒展览的大获成功,各种好评如雪片一样飞来,令人欣喜。

案件最脊轮终以席勒诱拐未成年人罪名不成立而告终,但他却因为利用未成年人做色情展示而被判有罪。

并且,法官拿出席勒的一幅绘画作品,要求当堂销毁。

对此,席勒当然是拒绝的。

任何艺术,最可贵的东西是自由。

而面对现实世界,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往往需要与当下的道德或法律产生必不可少的冲突。

那些超前的、先锋的观念,总是让人难以理解,但真理往往就在此处。

席勒在庭上是这样抗议的,“作为艺术家,我有责任捍卫艺术的自由,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质疑我的艺术作品。”

但法官可不管这些,还是当着众人销毁了画作。

之后,席勒认识了住在工作室对面的汉斯姐妹——埃迪特与阿黛拉。

他依旧时不时地找到姑娘进行艺术创作,他优雅的举止和艺术家的迷人气质吸引了两人。

他们混在一起打台球、看电影、打雪仗,好不快活。

但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战打响,席勒被陆军征召。

之后,他要前往布拉格服役。

与此同时,他已准备与两姐妹中性格较为活泼的埃迪特结婚,而一直深爱着席勒的瓦莉则被席勒抛弃。

从战场上回到家中的席勒,狂热地想要绘画,于是就把妻子当作他创作的对象。

就这样,埃迪特成为了席勒的第四位缪斯。

但埃迪特却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她不仅不想要席勒画自己,而且还请求他换一个职业。

这对艺术至上的席勒来说,当然是难以理解,于是又是一场激烈的争吵。

离开席勒的瓦莉来到战场上成为了一名卫生员,后来因为猩红热感染而病逝。

当席勒得知瓦莉去世的消息后,感慨万千。

他在想,或许是因为自己才导致了瓦莉的死。

于是,在自己的展览举办之前,他把那幅名为《男人与少女》的画作改名为《死神与少女》,以纪念这位缪斯在自己人生中留下的轨迹。

1918年,席勒的妻子感染了流感,不幸去世。

席勒在妻子离世三天后随她而去,享年28岁。

一颗绘画界的巨星陨落,一位桀骜不驯的天才艺术家就此谢幕。

纵观全片,这是一部极美的电影。

从电影海报上的那幅《屈膝坐着的女人》,到影片结尾的《死神与少女》。

瓦莉,的确是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精神上的缪斯。

而最终,埃贡·席勒也随死神而去,为自己画上了诗意而完美的休止符。

他用短暂的一生,翻越了人生中的诸多痛苦,为艺术奉献了爱情和生命。

席勒临终前的遗言依旧桀骜不驯,自命不凡。

“我要死了,但世界的大博物馆将收藏我的画”。

李美人想说,这才是艺术家该有的样子。

求画家席勒的详细简介

埃贡·席勒(Egon 单钢家批硫肉附任个Leo Adolf Schiele)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1来自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1918年因瘟疫(西班牙留感)逝于维也纳。
1906年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在线条和构图上得益于他的优雅的装饰手法。后来他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足单写够呀序粉牛笔呢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360问答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191棉罗费侵听水绿准通查同0年创作了首幅具有划时代意义还律星顾标朝氢通原划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川宽因门十成研足六青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随报执义为种听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低注每地乎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数鲜马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缩一电旧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他的画风压抑、沉闷、常以颓废、神经质般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其代表作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但希勒并论技务急称李及不拘泥于前人的既定即安科盾而黄右从还学而模式,而是强调装饰的表现,在创作作中完全按自己创造的形式增加一种显著紧张的、激动的直线和渲染,以加强感情的力乱才千真却火离得阳量。这种方法被他使用到一组特殊的男女裸体画,也同样用于风景画中。他一开始就把感情集中在人体上,以炽热的、不安的色情题材表现轰动一时。在10年里,他坚持进行了难以置信的创作,1909年起,他的作品先后在维也纳国际展览会、米特克美术馆艺术沙龙、德国科隆市特别联盟、慕尼黑的戈尔茨陈列馆以及哈根的福克斯旺博物馆等处展出过。
1912年,希勒曾因被控以色情污染文化艺术,而被短期监押在新林格巴监狱。对于这些诽谤,他有一句名言“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他的才能没有被充分承认,但他并非默默无闻,评论家罗斯勒尔和他友善,并鼓励几位赞助人收藏他的作品。1918年,维也纳分离派展览会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一间特别展室。其重要作品包括1911年的《给自己算命的人》、1912年的《枢机主教和修女》和1917年的《拥抱》等。此外,他还印有一些石版画。
1918年西班牙感冒席卷欧洲,1918年10月31日,席勒也被这次瘟疫夺去生命,走完了仅28年的艺术之路,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
(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于同地。早年受业于飞稳投渐维也纳工艺学校。1苗口宽缩几米890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腊及中世纪诸艺术要素,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代表作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其他作品还有藏于奥地利美术馆的《接的时谁溶元脚他亮说得落吻》。
个人主要经历
父亲从事爱九电形短站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七个儿女中的长子,在这个工艺美术家庭的熏陶下,他与两个弟弟一起进入维也纳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1905年,在奥地利先铁类称望袁去突首都维也纳这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城市,已成为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克里姆特组织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学院派美术泥古不化的保守势力,以“维也纳分离派”为称号,力求进行艺术创新,提倡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克里姆特是1 9世纪下半叶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他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的观点与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这正是他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功之处。

4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