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派诗歌的音乐性

     

        强调艺术主体性的心灵感应,源于十九、二十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大特点是着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在本质上是带有抒情色彩的理想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特点是广泛使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象征,强调感应和通感,即自然现象和自我之间的相通,表现人的感觉和自然现象中不确定因素的精美的歧义艺术。这种文学观念迅速扩展到各个艺术领域,并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艺术新的认知理念。

诗与音乐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尚书》中讲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如《诗经》三百多篇,在当时都是用琴瑟伴奏演唱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以叙事歌曲为基础的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大型说唱作品。苏美尔时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由独唱、齐唱和问答等形式演绎的。由此可见,西方和我国的诗歌都曾经过了一直与音乐相伴到独立成诗的阶段。

浪漫主义的诗学和象征主义诗学

随着诗歌的发展,真正认识到诗歌与音乐内在本质关系的当属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灶橘的诗学理念,正如魏尔伦所表述的象征派的原则:“音乐高于一切”。 瓦雷里认为“我们是被音乐所滋养的,而且我们的文学头脑中只梦想着从语言中提炼出与纯音响的元素在我们的神经深处造成的效果相同的效果。”(1)瓦格纳的音乐的出现,以其“完戚芹全的艺术”的概念,吸引了包括波德莱尔在内的无数诗人。波高辩毕德莱尔在听了瓦格纳的音乐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直接给瓦格纳写了一封信,心中充满了诚挚与钦佩,信中详细地描绘了被音乐感染后联想到的“契合”体验,声音产生幻觉,将内心体验用诗人精妙的语言描绘出色彩斑斓绚丽的图景。“……我眼前出现一片暗红色、开阔的空间。假如说这片红色代表了激情,我能看到它渐渐地升上来,期间经过了各种红色与粉红色的过渡,直到烈火般的白炽。……然后,又有一道最后的喷射,在白色的背景前划出一道更白的痕迹。假如您允许这样说的话,那是到达了最高的炽烈状况的灵魂的最高呐喊。……”。(2)众所周知,瓦格纳的乐剧是诗歌、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艺术,他的众多歌剧如《唐豪瑟》、《纽伦堡的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等都是他自己撰写剧本与作曲。他认为音乐应当直接运用一种诉诸灵魂的语言,音乐必须得到诗歌的帮助,相互间应当达到一种互补性,在他的音乐剧中这两种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融合。在瓦格纳看来,这种最佳的音乐形式是一种“完全的艺术”。众多象征主义诗人开始认识到音乐的本质为诗人们提供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诗歌创作的模式,音乐隐匿的表现手法正与象征主义追求的“暗示”不谋而合,得到了大多数诗人的认可,为此诗歌中的音乐性成为这一流派的最大特点之一。

马拉美的诗和诗观被视为法国象征主义“纯诗”传统的开端,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对音乐结构的抽象理解,诗歌要达到“静穆音乐会”的效果,他的诗《牧神的午后》被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创作为同名前奏曲,该诗同音乐一样具有朦胧神秘的“魅幻之美”。山林的午后,孤寂的牧神潘沉醉于梦幻般爱的渴求向往中,“幻象从最纯净的一位水仙/又蓝又冷的眼中象泪泉般涌流,/与她对照的另一位却叹息不休,/你觉得宛如夏日拂过你羊毛上的和风?”(飞白译)芦笛声响起,惊扰了仙女仓皇逃奔,诗人通过牧神对爱的幻想,将炙热强烈的内心感受浸透在诗句中,表达出主体灵动的隐喻体验。在德彪西的交响诗中,对马拉美的诗篇进行了自由的图解,乐曲结构自由舒缓,音响奇妙柔和,呈现出一幅朦胧神秘的画面,长笛模拟牧神芦笛的主题,通过半音阶增四度音程飘忽不定的经过音旋律,形象地描绘出牧神困倦慵懒的神态。木管组、竖琴、弦乐加入为热切动机的曲调,惊醒的牧神在迷离中陷入曼妙的幻想中,寂寞懒散的牧神在梦幻与焦躁不安的情绪下,长笛再次出现,在圆号幽暗的旋律陪衬下,笛声在超然平缓的长音中渐渐消失。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尽力表达出象征主义的理念,即“纯诗”所追求的音乐般的非理念效果,以满足词语自身的寓意潜能。而音乐所传达的精神世界,通过抽象反常规的作曲手法,如飘忽的主题、不协和音程、色彩般配器等,彻底与传统音乐大小调体系模式决断,而这正是他对象征主义追求的成功尝试。

在马拉美晚期创作的《骰子的一掷不会消除偶然》一诗就试图将音乐与空间排列达到相溶的完美体现。在诗中通过对字词跳跃分散的不同排列组合,在视觉上营造出音乐乐谱的效果,该诗晦涩而神秘,采用大量的象征寓意,具有深奥的哲学理念。在通过对错落有致组合排列诗句的阅读,我们仿佛面对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演奏不同声部的复调乐章,聆听来自“轮流飞行/内心流露出一种深深埋藏的阴影”,在视觉、听觉、内心中呈现出交响演出神妙的境界,按照他的追求达到诗歌音乐的最高状态。

马拉美的诗歌音乐观是建立在西方音乐完整的体系上,探索一条结构式的、和声式的试验道路。而魏尔伦在追求诗歌音乐性上,具有“印象派式”的创作特点,更多追求是形式上的完美表现,他提出自己的诗学观:“最首要的是音乐/格律上追求奇数”,创作出具有高度音乐性和暗示性的诗歌,表现“灵魂的风景”。他的第二本诗集中的《月光曲》充分表现他艺术追求的特点,诗歌的基调呈现出细腻精妙朦胧的抒情色彩,让人在曼妙忧郁的氛围中,体味出灵魂深处的微妙变化,如同音乐般带给人们以丰富的遐想。这首《月光曲.》后来又成为德彪西创作的蓝本,创作出了闻名遐迩的钢琴曲《月光》,这首乐曲与诗歌作品相得益彰异彩纷呈,诗歌对这首曲子的内涵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而音乐更加深了人们对这首诗歌的深入理解。

魏尔伦的《无词的浪漫曲》诗集就更能体现出他在追求音乐性方面的诗学特征,其中的一首《泪洒落在我心上》最具代表性:“雨轻轻地在城市上空落着。——兰波//雨洒落在我的心上/像雨在城市上空落着。/啊,是什么样的忧伤/荆棘般降临我的心上//地面和屋顶的雨/这样温柔地喧闹!/对我的心忧郁,/啊,这扬起歌声的雨!//泪水洒落,没来由啊,/落在这病了的心里。什么?没有人背弃我?/这忧伤没来由啊。//这确是最坏的悲哀:/我不知道是什么,/没有恨也没有爱,/我的心有这许多悲哀。”(罗洛译) 这首诗在语言及节奏上完美地体现了其音乐性,就像是一首伤感的小调咏叹调。诗中采用了回旋式的音乐手法,每小节首尾两行用同一个词作韵脚,如旋律进行中那撩人的乐句在哀婉中反复吟咏,似滴滴雨声溅落,这无以名状没来由的忧郁伴随着雨滴声“荆棘般降临我的心上”。一副极具柔弱伤感色彩的图景触动了诗人,同时也感染着每位读者,“这扬起歌声的雨”唤起人们心灵深处隐秘的伤痛,就像一首小夜曲般即温柔又哀怨撩人心魂,难以排遣的悲伤情绪在余音中久久弥散缭绕。

对音乐本质的重新理解和确定,更强调了主体意识参与个体精神情感的体验。正如德国美学家玛克斯.德索所讲:“音乐深入到世界的精髓之中,因为自然与精神确实是在无条件之中的。一旦音乐表现了自然与精神事件的这种统一,它便向我们暴露了事物的本质。…..某种不确定必然会进入到这些趋向的音乐描绘之中…….音乐的声音确实清晰地限定了一个范围,而并不确定在此范围之内能发生什么。……在听者心中唤起的情感显然不仅仅得自于音乐本身,而且还得自于具体的意向。”(3)由此看来,音乐所表现的范围在情感体验中会被超越,由于个体情感观念的差别性复杂性,音乐被扩展延伸其本身狭窄的范围,主体观念与音效试图达成统一,最终满足自我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效果。个体性体验是敏感倾听者不可或缺的艺术途径,它能够体味出音乐在内心隐匿的瞬间情感,在悠忽间探究神秘的暗示。由于声音有明显的超自然的根源,所以它就成了一种严肃的象征手段。“……我们得安静,一个声音升起来了,像一股三月的/风把力量带给衰老的树林,这声音向我们飘来,/没有眼泪,更多的是笑对死亡。/谁在那儿歌唱,当我们的灯熄灭?/没有人知道。只有那颗心能听见——/那颗既不想占有也不追求胜利的心。”(树才译)这是法国诗人菲利普.雅各泰《声音》的诗句,诗人采用象征主义手法,探求神妙音乐的内心暗示。心灵在沉寂中听到了来自大自然和人类内心的声音,“安静”中内和外是通透同一的,心的听觉与外在的声音相感应,而情感深切体验到了内在的神秘寓意。此时已超出了外部世界上的声响,听到了来自大自然和人类内心的声音,这飘来的声音似风的力量吹拂着,这无所不在的声音隐匿在心中挥之不去,是死亡之神也是生命之神在歌唱,“没有眼泪,更多的是笑对死亡”。这极致的内心体验,在幽静中内心透彻虔敬,当意识到生命的灯即将熄灭,就会坦然地面对物欲的占有和狂妄的求胜之心。

(1)黄强:《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167页,文津出版社,2005

(2)同上,103页

(3)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29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什么是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文学
A、历程: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在19世纪中叶独步文坛,标新来自立异的奇才,以惊世骇俗的诗集《360问答恶之花》(1857)和数十篇见解独特的取优死文艺批评,赢得了巨大声誉,被誉为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共同先驱。(1)他把丑与恶升华为艺术美,为后人表现社会的病态美开辟了道路。(2)他把诗歌从大自然拉进大都市,以其独有的角度深入描写畸形变态的巴黎生活,为诗歌创作拓展了一个新领域。(3)投希速务结这么怀以其“通感”理论,为象七如省正背究凯包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感应》一诗,把世界看成是象征的森林,认为主客观之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7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崛阶电乱部凯齐斤起,一批苦闷彷徨、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而又情感纤细、才思敏捷的青年,组成了许多文学团体,出版了杀些书英敌情换呀缩员许多文学刊物,他们转向内在的世界寻求真实。1886年莫雷亚斯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使这一新的流派得以定名。
B、理论:久垂临巴曲养输王空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露复让向粒脚采具灯见盾和自然主义。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通感”便成了象何征主义的理论基石。他们认角斯书花汉批李毛至系肥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悟。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C、风格特色:蒙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另外,对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D、代表作家:(1) 保尔·魏尔伦 (Paul 席言施小细失义唱小个本Verlaine ,1844-1896),法国著名的象征派诗人。60年代开始写诗,深受帕尔纳斯派影响,第一部诗集《感伤集》(186银看6),便显示了他以暗示手法表达复杂感情的才华。1871年,他结识诗人韩波,次年一起前往伦敦、布鲁塞尔等地,其间创作的《无言的罗曼斯》(1874)是他最成熟之作,音乐性、暗示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掉顶液另有诗集多种。他的诗作,情绪忧郁,韵律讲究,于朴实流畅的加远怎雷映诗句学面,隐含着人生的苦痛和悲凉。
(2) 阿尔多尔·韩波 (Arthur, Rimbaud,1854-1891),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一位象征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期只有五年(从16岁到20岁),留下的作品只有积委一140电首诗歌和两部散文诗,但他的地位不可动摇。他认为诗人应是“通灵者河使绝厂并”,其任务是通过感觉的“错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他的《元音》、《文学的炼金术》等诗,形象地发展了波德莱尔的“通感论”,而代表作《醉舟》《黎明》等,以瑰毫今已歌见袁尼尔圆丽的想象、巧妙的“通感”脍炙人口。
(3) 斯蒂芬·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象多题否收话征派的泰斗。他潜冷群律苏直居卷业行心研究诗论,写有《音乐与文学》等论著。他是“纯诗”论者,诗歌形式极为严谨,强调音乐性,认为诗人的任务在于以奇异的手法去揭示平凡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他的诗作不多,但构思精巧、思想深邃,而又晦涩难解、充满梦幻色彩。著名的有《牧神的午后》(1876)、《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1897)。马拉美被公认为象征派领袖,还因为他在巴黎罗马街五号的寓所,持续十年举行“周二聚会”,座上客有纪德、瓦雷里、克洛代尔,以及英国的王尔德、比利时的维尔哈伦、德国的奥格尔格等。90年代,这一聚会解体,标志着象征主义运动的衰亡。

附 :后期象征主义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二、什么是象征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三、前期象征主义 :
1、 分期: 波德莱尔时期/魏尔伦、兰波、马拉美时期。
2、 主张 :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他们认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悟。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3、 风格特色: 蒙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另外,对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4、 传播 :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衰落,其影响却越过边界传向世界各地:
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把它引进比利时。
王尔德把它引进英国。
格奥尔格把它引进德国。
里尔克把它引进奥地利。
哈姆逊把它引进挪威。
勃兰兑斯把它引进丹麦。
亚狄把它引进匈牙利。
巴尔蒙特把它引进俄罗斯。
达里奥把它引进西班牙。

四、后期象征主义
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又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期象征主义。法国的瓦雷里继续着马拉美“纯诗”的道路,在追求音乐性的同时,更增加了哲理的思考。美国的庞德举起了意象主义的大旗,领导了英美的意象派大军。俄国的勃洛克运用象征派的艺术,讴歌苏维埃的革命事业。美国的艾略特则兼容并蓄,又融进了宗教意识,开拓了西方现当代诗歌的先河。
1、 主要代表作家 :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英国的艾略特,比利时的梅特林克。
2、 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共同点: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
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3、 前后期象征主义的不同点:
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蒙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把直觉幻觉、暗示象征、音乐梦幻等冶为一炉,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典故、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为一体,表现出空灵虚无的特征。

五、代表作家作品:
1、保尔·瓦雷里 ( Valery,1871-1945):
法国人。青年时代崇拜马拉美,法学院就读期间结识了马拉美和纪德。23岁开始定居巴黎,先在国防部认文稿起草员,后来又长期担任哈瓦斯社社长秘书。巴黎解放后不久去世。历任国际笔会主席、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逝世后,戴高乐将军坚持主张为他进行了国葬。
在他一生中,1892-10-4-5日最关键,他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从诗歌转向哲学思辩和数学研究,用了二十年时间,他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精神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是:精神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有综合能力,能够把感官的印象加以综合整理,因此,创造的起点是理智对感觉的作用,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的起点则是形式和结构。--诗学理论的基础。

41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