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的乐曲难演奏吗小提琴
百度知道
在欧洲小提琴音乐的鼎盛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协奏曲是小提琴艺术的一种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呈现出了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小提琴协奏曲是作为交响乐中一种大众化体裁出现的,它将交响性同炫技性结合,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并与大型交响乐队协同演奏,丰富了协奏曲这一体裁,提供了多彩的音乐情趣和色调,尤其是在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的欧喊差亩洲音乐文化的浪漫主义时期,欧洲小提琴家创作了大量难易俱全,且风格各异的优秀小提琴协奏曲,成为大众易于接受的演奏形式。
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
协奏曲的形成可以追朔到16世纪,它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进行庆核演奏,显示独奏乐器个性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17世纪初,小提琴逐渐成为十分重要且富有表现力的独奏乐器,作曲家们扩大了小提琴的音域和性能,而演奏家们在演奏技术上也不断的革新,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意大利的提琴制造艺术和提琴音乐创作空前繁荣,不仅增添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活力,并开辟了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艺术空间。大批优秀的小提琴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诞生,协奏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脱颖而出。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托雷利是协奏曲的创始人之一,他创作的十二首《大协奏曲》是小提琴史上最早的协奏曲。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到18世纪,以维瓦尔第为代表的达到了新的高度。维瓦尔第是在托雷利的基础上发展的协奏曲。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共有五百多首,他对巴洛克协奏曲的风格等因素进行了完善和扩展,由于扩展了慢乐章的篇幅,使得慢板乐章更加抒情,提高了其重要性。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对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在华彩乐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结构、形式与内涵上形成了完美结合的音乐艺术风格。
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三种类型。大协奏曲代表作品有托雷利的大协奏曲集、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科雷利的十二首大协奏曲等。乐队协奏曲最早出于托雷利之手,盛行时期比大协奏曲晚,它基本乐队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奏鸣曲样式和交响曲样式。乐队协奏曲的代表性作品有维瓦尔蒂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托雷利的六首乐队协奏曲等。独奏协奏曲是在巴罗克后期,由大协奏曲逐渐演变而来的。在这种形式中,独奏乐器的角色鲜明,形成了独奏协奏曲的独特艺术风格,接近现今意义上的协奏曲。托雷利在创作的十二首《大协奏曲》中,有六首是独奏协奏曲,突出了独奏小提琴声部。贝多芬在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中,独奏小提琴声部更为充实,以深刻的戏剧性内容,将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交响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浪漫主义小提琴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西方艺术史上,浪漫主义音乐是19世纪特定的音乐潮流和创作倾向的标志,它是19世纪文化的产物。浪漫主义音乐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感情,具有情感的、民族的、自然的审美特征,赋予音乐艺术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伴随着浪漫主义音乐内容、音乐语言及风格的变化,小提琴演奏在19世纪进入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阶段。专业的作曲家创作了一大批风格多样、结构严谨的小提琴音乐精品,演奏上技艺精湛辉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大大推动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和表现力。尤其是帕格尼尼其惊人的琴艺,突破了当时的技术范畴,使小提琴演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这个时期,浪漫派音乐家们通过一系列音乐手段来表现主观的情绪变化:浪漫主义作曲家们采用和声表现情感色彩。通过和声的紧张与放松变化的节奏力量,形成和声结构的特殊变化,尤其是不协调和弦的增加,使和声语音形成了新的体系;在旋律方面,浪漫主义大师从歌唱品格方面强调“抒情因素”;在节奏方面,浪漫主义作品中对速度、拍节的表现意义比以前要更加重视;在音响和音色方面,音响更加甜美和谐、舒适充实,并努力追求新的音色,色彩性极强,使音乐抒发个人的感情,赋予震撼人心的力量。
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交响曲、奏鸣曲和协奏曲等呈扩充的趋势,创作了许多适应它内容要求的体裁形式:
首先,在这个时期,奏鸣曲是发展最伟大的时期,许多作曲家为小提琴奏鸣曲留下了不朽之作。舒伯特写作的三首小提琴与钢琴小奏鸣曲与莫扎特和贝多芬郑森的作品相异奇趣,在莫扎特时代,主体属于钢琴,小提琴处于助奏地位。到贝多芬时,小提琴与钢琴获得完全和谐均衡,产生立体的重奏效果。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的评价虽然不如莫扎特高,但其具有歌曲娓娓动听的风格,洋溢着优美的旋律,因此充满魅力。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一生共写有3首洋溢着优美旋律与丰富抒情性的小提琴奏鸣曲,表现出北国透明晶莹的气氛,尤其是第三奏鸣曲将戏剧性与抒情性生动的糅合在了一起,苍劲有力而且格外甜美,是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充满了美的色彩,处理手法很自由,在对位法的尝试上也极为大胆,小提琴演奏技术上比一般的协奏曲更难。
其次,变奏曲在创作中开辟了新的浪漫主义内容,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演奏家们最喜爱的曲式之一。其中最擅长创作变奏曲的作曲家是帕格尼尼,他在《巴鲁卡巴变奏曲》、《摩西主题幻想曲》、《威尼斯狂欢节》等大型变奏曲中,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技法,加强了戏剧的对比性。
最后,在浪漫主义时期,如叙事曲、浪漫曲、悲歌、夜曲、传奇曲或民族舞曲等小型、中型甚至大型小品的创作有增无减,而且在各种演奏中都大大拓宽了小提琴演奏的曲目,如肖松的《音诗》、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维奥当的《叙事曲与波罗乃兹舞曲》、柴可夫斯基的《忧伤小夜曲》等,极大地影响了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艺术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19世纪,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空前提高,协奏曲在形式上大胆地突破,小提琴协奏曲既发挥管弦乐的表现力,也发挥了小提琴独奏的作用。小提琴协奏曲使用“交响音诗”,甚至“幻想交响”以及夜曲、叙事曲、史诗、随想曲等,显示了它的绚丽光彩和耀眼的辉煌。感人肺腑的美妙旋律加上炫技性的因素,使其成为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在古典协奏曲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增添了作品的自由性和甜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构成了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的主要艺术风格特征。
抒情性
浪漫主义音乐将情感和抒情因素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注重对内心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而最具抒情意味的是主题与旋律,作曲家通过强烈的感情抒发,深刻表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性,表达了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他们借助于主题与旋律的抒情胜,使浪漫主义器乐音乐真正体现了艺术情感和风格。
德国的门德尔松、布鲁赫、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强调音乐的抒情性。以门德尔松为例,他的音乐比任何人的音乐都轻快、细腻、华丽和幸福,塑造了他独特的抒情艺术风采。他花费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创作了惟一的一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勃拉姆斯D大调,柴科夫斯基D大调和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艺术构思严谨且简洁明晰,旋律典雅精致且优美流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态度,并且充满了欢快的浪漫诗意气质。这首协奏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乐曲具有热情高昂的情绪,独奏小提琴充满青春活力的、略带微笑的优美主题在弦乐伴奏的衬托下轻歌唱出,展示了小提琴沁人心脾的韵味。第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展现了门德尔松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华彩乐段所用的技巧精炼,结构和音乐非常简洁,音乐语言的造型非常鲜明,达到一种纯净的境地。第二乐章是小提琴协奏曲中最著名的慢板乐章之一。其感情真挚而且细腻,旋律线宽广,赋予歌唱性,使人进入安详幸福的心境,充满了美好的崇敬和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第三乐章的特点是轻快、热闹、精力充沛。作者在这里采用小提琴的各种技巧,使这首乐曲充满无比优雅飘逸、新颖的魅力,表现了作曲家的机敏才智和浪漫主义的超然情趣。
炫技性
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性,它自由地显示出了浪漫主义音乐家们鲜明的、个性化的独特音乐风格。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音乐节的出现,使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竭力发挥炫技表演,给听众以某种刺激和震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炫技性作品,以满足其自身特有的个性和审美理想的音乐表现,这其中主要以帕格尼尼和李斯特的作品著称,表现为对音响的特殊追求和音乐技巧的运用,成为浪漫主义器乐音乐的潮流。
以帕格尼尼为例,他创作的五部小提琴协奏表现手法精彩、创新,演奏技术辉煌,帕格尼尼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大胆创新与变革。帕格尼尼开创了许多新的技巧,如人工传音、右手拨弦、双音技巧等。这些创新充分地发挥了乐器的性能,达到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帕格尼尼写出了极为精彩的运用连弓演奏的歌唱性主题,创造性地以此作为卓越的炫技手法,在音区、音色、力度和色彩的变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六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乐队强有力的呈示了主部主题,力度加强达到顶点时,引出独奏小提琴,主题高贵华丽,充满温暖的感觉。第二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慢板,音乐悠缓。独奏小提琴像优美的情歌一样演奏出抒情版的旋律,最后乐队再以强烈的和弦进入第三乐章。第三乐章主部主题活跃,极富弹性,帕格尼尼独创的飞跃跳弓闪动着欢快、机敏、华丽的神采,最后与乐队一起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民族性
在19世纪,随着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强烈要求,他们开始创作和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即采取本国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为题材,表现本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民俗,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弘扬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传统,并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以激起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为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新的色彩,极大的丰富了欧洲音乐的节奏、和声和旋律。
柴可夫斯基、拉罗、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作品都具有清新的民族风格。以19世纪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例。他在创作中运用了俄罗斯的民歌,独奏小提琴充分发挥了绚烂的技巧,把俄国特有的精神气质反映到了音乐中来。这首作品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情绪,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抒情而蕴含着内在深沉的情感,奏出了淳朴、富有歌唱性的曲调,有着俄罗斯音乐中独特动人的悠长宽广气息,还含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主部主题通过独奏小提琴明快流畅的华彩乐段把展开部推向戏剧化的高潮。在最后,独奏小提琴华丽的技巧,再次得到发挥,表现出了一种顽强的斗争精神,达到华丽辉煌的顶峰。第二乐章描述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独奏小提琴如歌的旋律非常动人,最后音乐不停顿的进入第三乐章。这里,作曲家运用了大量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音乐轻快、活泼,充满了节日欢腾的气氛,独奏小提琴高度炫技性演奏与乐队辉煌的音响交相辉映,具有鲜明的协奏风格。乐章的尾声以华彩般的乐句与之交相辉映,把人带入了俄罗斯人民欢歌狂舞的热烈场面,全曲在辉煌灿烂的音乐声中结束。
19世纪欧洲的器乐音乐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风格。协奏曲作为小提琴艺术的一种重要体裁,在这百度知道
一时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构成了浪漫主义音乐中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而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式别具一格,也使音乐艺术形式与内容不断趋于完美,进而显示出浪漫主义小提琴音乐艺术的强大力量。
论浪漫主义时
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发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潮360问答流,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这就是“浪漫主义”。“浪漫”(Romantic)一词源于Romance(罗曼语)。在文学中指一种中世纪罗曼语写的讲述英雄人物事迹的传奇故事或诗歌,响迅力春含进束此处则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是对传统、古典模式和束缚力权威的种种反叛,它重视个性、主观、情感的自由表现和抒发,少下度亲镇香背从而使这个世纪成为钢琴音乐发展的巅峰时代。
一、在音乐内容方面
1、注重个人主观情感体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仅坏初,英国工业革命和错支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文化结构、艺术欣赏观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作曲家们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吧车们抛弃了传统的形式,创作了大量适应社会变革所需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借用中世纪的传奇故事、神话为内容,来隐喻个人与社或命球王印断定边从算屋会的冲突,歌颂爱情的伟大与崇高、人类的自由平等,他们力图在钢琴尔价阿官举严音乐中表现自己的感情世界,把个人的情感寄托于手则低率标委聚环作品之中。
在某一程度上说,浪漫主义的本质就是环气表达、传递、流露、强化个人情感。浪漫主义音乐能写按世效在客观上夸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能力,丰富玉科跳非置如洋是利宁香了对心里刻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盟会态侵文群在垂肉植引发的想象。其中,作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爱情、传记和各种体验在音乐创作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2、增强室哥了民族性内容和情趣
浪漫主义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民族性因素的增加。肖邦对波兰,李斯特对马札加、舒曼对德国、格里格对挪威、格林卡对俄罗斯等等,都是他们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本民族的古老传说、故事、质朴的民间音乐素材,在他们的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民族性倾向成为作帮获曲家表达情感的重要部分。如肖长家年始冲告布子邦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他的民族爱国精神(如《革命》)和民族形式(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格较令掌自群着仍最喜里格富有乡土气息的《特罗尔豪根的婚礼日》等等。
3、音乐标题性倾向
在年料浪漫主义时期,标号误棉己找题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倾向与特征。这时期,音乐经常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如文学、戏剧、美术,尤其与诗歌密切交融。因此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带有越来越诗化、文学化倾向,不但给器乐曲加上文字说明性的标题,而且音乐形象也越来越走向直观化,企图用音乐语言来解释文字性内容。如舒曼《童年情景》,13段音乐,每段音乐都有一小标题:如"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等,每一段标题都十分形象化地指示听众的思考方向;再如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十段标题提示了每个音乐的基本画面等等。
二、在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
1、 炫技性的写作手法
这一时期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出现了一批职业的钢琴演奏家,他们炫耀着高超演奏技巧。为了迎合演奏的要求,作曲家们运用了很多炫技性的写作手法,特别显著的是李斯特。这些手法包括:大量的八度(如李斯特超级练习曲2、4、6、7、8、9、10)、连续的大和弦(如李斯特超级音乐会练习曲1、2、3、4、5、8)、超过八度的分解和弦、快速华彩经过句、各种双音(《鬼火》)、复杂的双手交叉、震音与颤音、远距离跳跃(《钟》)、刮键、重复音(《塔兰泰拉舞曲》)等
2、旋律强调抒情性
由于该时期钢琴作曲家们侧重于主观的生活体验、内在的心理世界描绘,追求富于幻想的、鲜明的音乐色彩,因此触景抒情或借景抒情成为他们的创作特点。这种情感的抒发表现到旋律上,则变为抒情性的音乐语言。旋律波澜起伏,伸缩性很大,如肖邦的《夜曲》、《第一叙事曲》等等。
3、和声丰富多彩、复杂化倾向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在古典主义功能性的和声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展了。和声丰富多彩,通过运用和弦外音、变化音和声、拓展的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复杂化和弦(重属、重导和弦;副属、副导和弦)等手法来获得新鲜的和声效果。同时还大量的增设了没有准备的和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和声的发展完全超出了规整的范围。
4、调性音乐为主,但有含混之感
浪漫主义的音乐还是属于调性的,但这个时期的调性不像古典主义一样仅限于近关系调。这个时期的调性由于和声的复杂化引导调性的复杂化,远关系的转调频繁出现。如肖邦练习曲作品10之四的中16到27小节便是每两小节转个调。这种调性的频繁转动在浪漫主义的后期更加明显,以致于到了李斯特、肖邦、瓦格纳的晚期创作,其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调性崩溃的边缘。
5、体裁多样性
浪漫主义是钢琴音乐发展的巅峰时期,在体裁方面出现了具有浓厚浪漫气质的新体裁。如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音乐会练习曲、幻想曲、各种民间色彩的舞曲(玛祖卡、波兰舞曲、匈牙利狂想曲等)、无词歌等等,还出现了小品性的乐曲及小品性组成的套曲(舒曼的《狂欢节》)等。这些体裁在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手下运用的游刃有余,并得以高度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三、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的特点
1、多层次音色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家们致力于开发钢琴的各种音色,使钢琴能发出更丰富的声音。作曲家常通过特殊手法、特殊音区、特殊和弦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音色。如肖邦《第一叙事曲》85到86小节的降低六、七级而制造出柔和的音色和降低四音得到增五度而创造出来深沉的音调。因此在弹奏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品中奇异超自然的声音,和多层次的音色表达。
2、外向化速度
浪漫主义的速度幅度对比夸张,它比古典时期的速度又有了很大的扩展。它最快的能达到每分钟200拍,最慢能到每分钟42拍。强烈的速度对比,给听众听觉震撼。如肖邦《练习曲曲集》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50拍;舒曼《维也纳狂欢节》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69拍。在速度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开始把自由速度标记出来,该时期的自由速度已经不再受限制,有伸缩地、自由地减慢或加快旋律的进行,随感情而走。
3、夸张、极端的力度幅度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的钢琴,该时期所标记的力度记号也和现代的相符合。力度的范围从pppp到达fff。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强调表现人的情感,包括热情、激动、悲愤等,因此力度起伏很大,极端力度运用的比较多。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就出现三次fff,华彩中段出现极弱的ppp;第二乐章甚至出现pppp;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前奏曲》仅62小节,却出现四次fff,三次sfff,更震撼的是在50小节还出现了sffff,力度跨越之大令人吃惊。
4、琴人合一的触键方法
在演奏歌唱性乐句时,运用指面内向外“拖”的演奏法,使声音细腻;演奏断奏时用指尖部位向里“勾”,使声音有弹性;演奏慢速时要弹的深一点,使音响饱满;演奏较轻的弱部位、时值短或不重要的经过音或收音时要弹得浅些;在演奏快速的华彩乐句时,只能弹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在演奏这时期作品时不能只用手指发力,我们还要运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在伸张性的地方运用手腕;在连续八度、远距离跳跃时运用肘部;在深沉的大和弦演奏时用大臂。除此之外,在有时还要运用到全身的力度,从而达到琴人合一的阶段。
5、精细化的踏板运用
随着钢琴技术的提高,踏板的运用也越来越细致化。延音踏板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踩法:长踏板、模糊踏板、浅踏板、颤踏板;弱音踏板和持续音踏板也都运用频繁。
总而言之,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巅峰时期,当时的音乐家们无论是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等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们,他们对现代各钢琴学派建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他们钢琴作品为人类留下了高贵的精神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