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肖像画
在滚滚流动的艺术潮流中,肖像画作为人物画中独具风味的一种形式而流传下来。在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师的笔下,更是涌现出小么因手期策黑呀副不少杰出作品,令世界眼前一亮,让我们来看下吧!《蒙娜丽莎》达·芬奇▲1503年-1506年 莱奥娜多来自·达·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板 油彩 巴黎卢浮宫藏说到肖像画,大家脑海以一定会不由360问答自主地出现《蒙娜丽莎》,这是一幅享誉世界的名画,也是运谁附流场花胜践金无达芬奇的辉煌艺术成就之一。在画中,一位有产阶级妇女形象被塑造得惟妙如己境承惟肖,她姿态端庄优雅,保定包树京州妒样然安称笑容温柔微妙,尤其是她奇妙妩媚的神韵,使人物的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蒙娜丽莎背景中消失的蓝天、她嘴角神秘莫测的微笑与她不见的眉毛更是为这幅画蒙上一了层神秘的面纱,至今仍被许多艺术家不断地考证着。达.芬奇的升时山感美谓站船《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送更帮皮比士交带源别倒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压今斤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操算继底提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1665年 约翰内斯·维米尔 荷兰44.5×39cm 布油画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信女术馆 藏《戴珍珠耳环的少蛋再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与同时代的男神伦勃朗画风不同,维米尔放弃宗教、历史题材,更愿意贴近苏免冷单前使批官生活,更专注于市井百姓的行火古日常,以家庭妇女的肖像画为主,特别是忙碌的女仆。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看似带有一杨留曾连种既含蓄又惆怅的、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平实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净化人类心灵的魅力。该画采用了孩整划古斗全黑的背景,十分烘托少女外形轮廓,似乎她是黑夜里的明灯,微微的光彩,不夺目不耀眼,十分温和。画面之中构成强烈一控代空求强看志久视觉效果。《珍珠女郎》柯罗▲1868-站吗种云鲁皮鲜事波根任1870年 柯罗 法国 70cm×55cm 布 油彩 巴黎卢浮宫藏这幅油画作品在世界名画中位列第七,是一副用色优美的肖像油画。画中的年轻模特身着意大利的民间服饰,面部没有微笑的表情,仿佛是凝视、沉思这什么。在她美丽的头发上,戴着用树叶编成的花环,而在阳光下,树叶的阴影投影在她的额间,仿佛是一颗镶嵌着的光泽饱满的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衡定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浓郁的气氛,也如他的风景画那样。《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梵高▲1889年 梵高 荷兰 51x45cm 布 油画 伦敦 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画廊藏梵高是印象派的著名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画风中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画法与浓烈的个人气质,画风具有鲜明的特色。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这幅画创作于1888年的二月,是梵高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自己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中的人像有着高高的前额,一个挺挺的鹰勾鼻,但他的双颊下陷,颧骨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梵高的这一幅自画像,是他自身性格的映射于剖析,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了他性格中与众不同的一面。《海伦娜·弗尔曼肖像》鲁本斯▲1620-1625年 鲁本斯 比利时 79cm×54cm 布 油彩 伦敦 国立美术馆藏《苏姗娜·芙尔曼肖像》英文名Portrait of Susanne Fourment,常被译作《海伦娜·弗尔曼肖像》,画中的人物是鲁本斯第二任妻子的姐姐。鲁本斯非常喜爱这第二个妻子,他晚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以她为模特儿。不仅如此,他还画了妻子的姐姐苏姗娜·芙尔曼许多肖像,这幅便是他最成功的一幅。这幅画的色彩极为漂亮和生动,线条也十分流畅。和他的主题性绘画一样,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皮肤细嫩,扭捏作态。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可能是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委拉斯贵支▲1650年 迭戈·委拉兹开斯 西班牙 141cm×119cm 木板油画 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藏这或许是委拉斯贵支最为杰出的一幅肖像,画面中的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在当时人的笔记中,这位教皇似乎从来就没有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甚至他还被认为是全罗马最丑陋的男人。据说,他的脸长得左右不太对称,额头也秃秃的,看上去多少有点畸形,而且他的脾气也是暴躁易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难看而阴郁的人,在委拉斯贵支笔下却成为一个绝佳的描绘题材。1650年,委拉斯贵支再次来到意大利,为教皇留下了这幅珍贵的肖像。画家选择了教皇正襟危坐的情景,这与他的身份很相称。整幅画面采用了单纯的色调,看上去如同一曲红色的变奏。肉红色的皮肤、血红色的嘴唇、闪着缎面光泽的主教披肩、头顶的小红帽、座椅靠背上的红色天鹅绒、暗红色的背景,这一切营造出了一种奇异的效果,让人觉得如果主教张开嘴,那么他的唾液也一定会是红色的。透过紧锁的眉头和直逼向我们的眼睛,可以让人大胆去猜测他的性格:敏感、狡黠、阴险,事实上,当画像最终完成的时候,教皇多少有些尴尬地不置可否,他虽然收下了作品,但却没有将它摆放出来,面对这张举世闻名的杰作,他本人只做了一句评价:“实在是太像了!”《拉斐尔 自画像》拉斐尔▲1506年 拉斐尔 意大利 45cm×33cm 板面油画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拉斐尔善于肖像画,在拉斐尔的《自画像》中,画家所描绘的自己瘦瘦的脸庞,有着温婉而卷曲的头发,给人以柔弱的感受;而那唯美细腻的眼眸深处,更是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和迷茫有意无意间望入观画者的内心,让人心悸。拉斐尔在23岁时绘制了这幅自画像。23岁本应是青年人的年纪,可画中的人物看起来总像是个少年一般,俊美、忧郁、恬静、平和。1520年春 ,拉斐尔已患重病 ,仍在绘制《基督显圣》,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气势磅礴、光辉照人,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亨利·怀特夫人》约翰·辛格·萨金特▲1883年 约翰·辛格·萨金特 美国221cm×139.7cm布 油彩 华盛顿科克兰美术馆藏27岁的萨金特创作的这幅《亨利·怀特夫人》肖像已经显示出画家成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绘画风格。他以严谨的写实技巧描绘肖像的全貌,运用洒脱的笔触与简洁、精练而透明的色块创造肖像上那种英国式的高雅,这种高雅的形象正是萨金特的肖像画个性所特有的艺术趣味。该肖像被描绘得极其精细,夫人身上的长裙,从整体看显得银光闪闪,但都是一种较为灰暗的色调,因而有一种透明感。怀特夫人被描绘得举止端庄、冷静凝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色的背景使整个服饰富于节奏感,并且和谐统一。这种表现形式的肖像:高雅、光泽,有形有神气,在当时极受贵夫人们的欢迎。但是评论家舒尔兹认为萨金特追求表现的光“不是印象派的光,他不分析光谱,从任何意义上来说他也不是一位色彩专家,相反的他倒是墨守成规的明暗画法。”这幅肖像是“一幅稳健派的作品,是她最初画的上流社会的人物肖像中出色的一幅”。完整的形式、精湛的技巧为画家赢得了声誉。《伊拉斯谟肖像》汉斯·荷尔拜因▲1523年 荷尔拜因 德国 42cm×32cm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荷尔拜因艺术的最大成就是肖像画,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得精致、结实有力、个性充分,而画家自己的想象和爱憎却完全收敛了。现实性表现得很充分,细节之处处理得精到且有说服力。他最成功的作品是他为伊拉斯谟画的3幅肖像,如今分别藏于巴塞尔、巴黎等地。伊拉斯谟既是他思想上的老师,也是他事业上的引导人,因此他笔下的这位学界泰斗令人觉得可亲可敬,荷尔拜因完美地塑造了体现他学者的性格和思想的艺术形象。以现藏巴黎的那幅为例:画中伊拉斯谟侧面而坐、全神贯注于写作,姿态表情与背景陈设皆饱含安详、冷静与文雅的气氛,虽只是一幅侧面半身肖像,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从荷尔拜因长期为伊拉斯谟写生作画、底稿甚多的情况看,他最后选定伊拉斯谟侧身而坐、垂目凝神的典型姿态是经过长期观察的,而在这极富表现力的姿态上,他对面部皮肤、写字的手部的刻画不仅力求细致,而且近乎于精密,笔调与设色的柔和,衣帽与背景挂毡的色调完美的结合,从而使此画真而不俗,全而不杂,成为西方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
世界史的目录
中文版序言第四版前言前言第一部分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顷乎和确立(公元前500年之前)第一章人类历史之初 007第二章文明扩散的第一阶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021目录第三章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东的世界主义 043第四章印度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068第五章希腊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079第六章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090第七章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099第一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105第二部分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第八章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 119第九章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134第十章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亚洲 149第十一章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张(公元200~600年) 162第十二章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公元200~600年) 175第十三章伊斯兰教的兴起 190第十四章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200第十五章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响(1000~1500年) 215第十六章中世纪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231第十七章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边缘 245第二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254第三部分西方的支配地位第十八章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 273第十九章欧洲的自我转型(1500~1648年) 280第二十章欧洲的外围: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296第二十一章伊斯兰教王国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体(1500~1700年) 305第二十二章1500~1700年的远东 318第二十三章欧洲的旧制度(1648~1789年) 325第二十四章美国和俄国(1648~1789年) 341第二十五章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1700~1850年) 352第三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366第四部分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第二十六章“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引起的西方文明转型(1789~1914年) 378第二十七章亚洲对工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反应乱码(1850~1945年) 398第二十八章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421第二十九章西方世界(1914~1945) 440第三十章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和世界主义 462第四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494索引 504译后记 524目录地图目录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畜牧业的产生(约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古代印度河流域遗址向雨水灌溉地区的转移马拉战车民族的扩张(公元前1700~公元前1400年)古代中东(约公元前1200年)骑兵革命(公元前800~公元前500年)希伯来人的巴勒斯坦古代希腊世界古代中国(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雅典帝国(约公元前432年)罗马帝国的扩张孔雀帝国中国的统一中亚的帝国(约400年)大印度(400~600年)查士丁尼时代的东罗马帝国中国重新统一伊斯兰教的兴起(622~733年)加洛林帝国(800~900年)欧洲的反攻(1000~1100年)1453年前穆斯林对东正教的支配地位到1492年左右中世纪欧洲的扩张非洲(约1500年)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约1500年)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亚洲的帝国(约1600~1700年)德川幕府(1603年起)统治下的日本1648~1789年的欧洲殖民地美洲(约1789年)1795年的俄国英国占领印度1799~1812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欧洲1850年后的伊斯兰教王国1914年以前欧洲对非洲的渗透1740~1914年欧洲对太平洋的渗透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1941~1945年的远东和太平洋欧洲的冷战(1970年)1945年以来的新国家冷战结束后的欧洲(1991年)大事年表目录从人类开端到公元前1000年哗乎哪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公元1400年至今目录插图目录希腊雕刻艺术的发展1:阿里斯逊石柱2:海神波塞冬3:利姆诺斯的雅典娜头像4:罗马无名氏肖像5:罗马妇女肖像6:戴王冠的妇女头像7:马可·奥勒留胸像8:欧特卢普斯的肖像希腊雕刻的传播和转型9:来自阿旺蒂卡姆的赫尔维蒂人头像10:(左)雅典娜或罗马(右)佛陀11:(上)来自山西的佛陀造像(下)来自河南的佛陀造像12:佛祖斋戒13:大甘吉药叉女印度建筑的发展和传播14:第17号神庙,桑奇15: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巴达米16:帕拉苏拉美斯瓦尔神庙,湿婆神17:穆克特希瓦尔神庙,湿婆神18:穆克特希瓦尔神庙,细部19:持镜子的妇女,来自湿婆神或卡朱拉霍的一座神庙的装饰细部20:大神庙建筑群全景,湿婆神21:蓬塔德哇神庙,迪恩高原,爪哇22:佛塔,尼泊尔23:湿婆神神庙,爪哇婆罗洲24:吴哥窟,柬埔寨中国、蒙古、波斯和莫卧儿帝国的绘画25:马远,《梅间俊语图》26:马贲(被归于他)《百鹅图》27:(上)粱楷《李白行吟图》(下)牧溪《柿子图》28:董源《溪岸图》,画轴局部29:比哈德(《牧民责骂大流士王》,来自“布斯坦”30:大毒蛇31:来自埃米尔·哈姆扎传奇的一幅插图32:达拉·什库王子及其儿子欧洲艺术与社会33:《全能的主基督》34:乔托·迪·邦多内,《拿撒勒的复活》35:皮埃罗·德拉·弗兰西斯卡,《基督的复活》36:阿尔伯特·丢勒,《自画像》37:阿尔伯特·丢勒,《骑士、死亡与恶魔》38:《奇迹创造者圣尼古拉斯》39:“希腊人”,《圣杰罗姆》40:伦勃朗·凡·莱因,《呢绒行会商人集会》41:让·巴普提斯特·佩罗诺,《德·索尔坎维尔夫人》42:雅克·路易·大卫,《种菜妇人》43:弗兰西斯·戈雅,《1808年5月3日》44:奥诺雷·杜米埃,《三等车厢》44:约翰·辛格·萨金特,阿什·威提梅尔先生和他的太太46:本·沙恩,《自由》47:胡安·米罗,《向鸟投掷石头的人》48:亨利·摩尔,1891- ,《核能》工业化时代的建筑49:(上)歌剧院,巴黎。查理·加尼叶(下)议会大厦,伦敦。查理·巴利爵士50:水晶宫,伦敦。约瑟夫·帕克斯顿51:(上)古姆百货商场,莫斯科(下)卡尔森·皮埃尔·斯各特公司,芝加哥。路易斯·沙利文52:维恩莱特大厦,圣路易。路易斯·沙利文53:伍尔沃斯大厦,纽约。卡斯·吉尔伯特54:包豪斯,德绍。瓦尔特·格罗皮乌斯55:约翰逊·沃克斯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州,拉辛。弗兰克·劳埃德·莱特56:内政部大楼,华盛顿特区57:(上)国立莫斯科大学(下)柳特波德大厦,纽伦堡。阿尔伯特·施佩尔58:希格拉姆大厦,纽约。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59:(上)加里宁景色,莫斯科(下)议会大厦,巴西利亚。奥斯卡·尼梅耶60:(上)美国大帐篷,1967年世界博览会,蒙特利尔。巴克敏斯特·富勒(下)议会宫,昌迪加尔,印度。勒·柯布西耶61: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纽约。埃罗·沙林恩62:(上)国家体操馆,东京。丹下健三(下)人类学博物馆,墨西哥。皮德罗·拉米内兹·瓦兹奎兹63:住房,迪杰南-埃尔-哈桑,阿尔及利亚。罗兰·西莫内特64:曼哈顿中心区,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