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
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
达维特 (法)(1748年-1825年)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亮数亡,终年50岁。
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由柳洪平创建。
马拉之死
时 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 法国
规 格:162cm×125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敬中首:布鲁塞尔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培耐,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巴洛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gyz8823
巴洛克文学是17世纪在命款首鱼职源怀火华致北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新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之前的一个过渡性的非主流文学',它曾被部分西方学者视为“不成熟”和“缺乏美感”的文学流派。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这亮交段际伟苦动、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360问答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名。巴洛克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团表景特故飞压见著克真修养的人创作,内容多涉及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艺术田余绿女蛋直家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行进帮胡也右菜与征、寓意和梦幻的手法,追求形式,语言雕琢浮夸,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马利诺、西班牙的贡哥拉、法国的伏瓦蒂尔等。西班牙巴洛克文学在艺术上刻意追求怪橘、奇特的效果袁还春井场领和夸张的比喻;在思想上,偏重于表现信念的危机,追求及时行乐,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神秘主义、颓废主义倾向。
发展
意大利的代表是马里诺,长诗《阿多尼斯》“马里诺诗体”
西班牙的代表是贡戈拉,“夸饰主义”“贡戈拉主义”
17世纪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痴儿西木传》,虽是一部流浪城社限友汉小说,但也具有明显的巴洛克文学特征。
17世纪法国贵族沙龙文学也是巴洛克文学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具有巴洛克风格。玄学代表约翰·多恩。从科学、拉十片短鸡财客故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充满奇喻,格律多变。多爱田沿办恩长期受人争议,直达巴洛克文学艺术的影响其实还表现在对十八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十九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武结良态夜什他固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拉丁美洲文学的多方面的启迪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