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介绍——野兽派先驱的弗拉芒克
野兽派是二十世纪早期的艺术运动,强调纯色彩和装饰性二维艺术形式。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上,以画家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的作品在同一层展出。《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
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随着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野兽主义的影响与日俱增,势头高涨了。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野兽主义画家弗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有人形象地将野兽派的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野兽派最主要的代表画家包括:马蒂斯、弗拉芒克、德兰等,他们三人在1905年至1908年之间的创作,均具有野兽派的特质,个性的表现极为勇猛。此外,马尔凯、卢奥、芒更、卡莫昂、杜菲以及荷兰的唐元等也都是野兽派画弊拦家。
《叼烟斗的自画像》
今天我们就介绍野兽派领袖之一的法国画家莫利斯•德•弗拉芒克。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其画风激烈狂暴,用厚重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开启了现代绘画的道路,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著有自传《危险的角落》。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1876年生于巴黎一个佛兰德斯血统的家庭,父母都是音乐家。弗拉芒克自小跟着父亲学习小提琴,音乐使他沾染了率真奔放的个性。他几乎没受过正规教育,16岁,他就离开了家庭,到外面去闯荡。这时,他靠在咖啡馆里演奏小提琴维持生计。他还当过赛车手,这种职业,颇适合他那种骚动狂热的性格。此外,给报纸写文章,写小说,也是他尝试过的事情。
《布吉瓦尔的餐厅》
19岁时,他开始进修一些绘画课程。23岁时,弗拉芒克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在巴黎去往服兵役的火车上,他遇到了一位胸怀大志的艺术家,也是弗拉芒克后来一生的挚友:安德烈·德兰。在1900年结束了兵役生活之后,弗拉芒克立刻同德兰在故乡沙托合租了个旧餐馆,把它当作画室,共同从事绘画的 探索 。二人一起创作、一起看展,德兰还为弗拉芒克的小说绘制插图。白天,弗拉芒克埋头绘画、教授小提琴赚取生活费;晚上则继续为乐队演奏。
其早期作品色彩鲜艳。在《夏都的住宅》和《红树》等作品中,他直接使用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浓墨重彩地作画。《红树》鲜明地展示了弗拉芒克绘画的主要特点。前景上那一排粗大的树干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弗拉芒克用浓重黑线条勾勒它们简括的形、既无体积的暗示,也无细部的刻画,当然也没有写实性色彩。这些树和环境,纯然是平面化的,几乎没有西方传统绘画中引为骄傲的三维空间效果,观者只能凭视觉经验,推想景物的前后位置。
那些以遒劲有力的笔法,厚涂在画面上的红仔碧、黄、蓝、绿、黑、白等纯色,是以宣泄画家主观感受为依据的。弗拉芒克的风格是激烈狂暴的,有如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创作之际,他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本能,像赛车冲刺一样冲击着他的画布,他甚至无暇使用画笔调色,直接把颜料管里的纯色抹在画布上。
《桥》
1901年,弗拉芒克在巴黎一家画廊里看到了凡高作品展,那极富个性表现、大胆奔放的绘画深深震撼着他,他立即爱上了这位现代美术的伟大先驱。受到凡·高榜样的鼓舞,他和德兰在沙托如痴如狂地投入创作,他的色彩变得强烈鲜明了,构图处理和形象刻画也更为自由了。没多久,他就把凡·高注重表现的风格推向更极端的地步,他的成熟期来临了。后来经德兰介绍,弗拉芒克认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兄长那里得到支持。同时,他的热情,他的无畏精神,也让马蒂斯高兴并受到鼓舞。在马蒂斯的劝说下,弗拉芒克参加了1905年的野兽主义者集体大展示活动。租戚胡
《园丁》
《塞纳河上的驳船》
一战爆发后,弗拉芒克再次应征入伍,残酷的战争引发了这个不羁的画家对世界的反思,驻扎在巴黎的他开始了诗歌的创作。战后,弗拉芒克最终在巴黎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直到1958年在此逝世。弗拉芒克在晚年的作品回归了对大自然的观照,他在外省的生活中将自我投入自然——人们从这一时期的画作中看到的已是与早年风格全然不同、沉郁静穆的乡村风光。
《阳光普照的小镇》
弗拉芒克拒绝汇入时代的洪流,也从未真正将自己归类于某一派别之中。他在自传《危险的转向》中写道:“知识扼死本能。我的努力方向,是使自己回到下意识里朦胧睡着的各种本能里的深处。这些深处被表面的生活和种种习俗淹没掉了。我仍能用孩子的眼睛观看事物。”绘画对他来说是同时反叛自我和释放自我的方式。
西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开始形成,最初的前卫美术运动是“野兽来自主义”。“野兽”一词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那令人惊愕的颜色,扭曲的形态,明显地与自然界的形状全然相悖。 在法国1905年的秋季沙龙展览会展出了以马蒂他般移苦战依车上令斯为首的九名青年画家的作品,由于画风令人惊愕,以致舆论哗然。评论家路计易·沃克赛勒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间有一件马尔古所作的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罗风格的作品,便随口说了一句:“多那泰罗置身于一群野兽的聚德者拉活界慢特包围之中。”从此,这个画家群体就被称为“野兽主义者”。
以马蒂斯为首的这群青年画家不满田序济研是足于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主张色彩的彻底纯化,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现画家的感情。表现感情是野兽主义画家的宗旨。野360问答兽主义画家弗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主四均件医翻降皮团普损(出发点是受到大自富滑再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激富击放激米搞肉济希宽起真理的理论。”
野兽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通过子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林划至动听五精倒阳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连感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极肉则形杨单色来代替透视。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过:“你必须使绘画单纯化。”所以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
野兽主义自1905年发端到1908年已趋消沉,尔后由立体主义所取代界慢美罗望盟。 马蒂斯 (1869-1954年)
亨利·马蒂斯出生在法国北部小镇卡托,逝于尼斯的西米亚兹。他是20世纪初最前卫的美术流派——野兽主义的领袖。
马蒂斯早年从事法律事务,23岁改学绘画,曾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师从布格罗,尔后进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莫罗对色彩的主观见解对马蒂斯影响很大,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抄袭自然中获得,绘画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像和梦幻才能振连仅原呀计列沿获得”。在他离开学校后又受西涅克的点彩派影响,同时吸收凡·高和高更所长,借鉴黑人雕城那塑和东方装饰艺术,表现出对传统艺术的彻底决裂。作品中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观念:即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形成了他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画面简洁、清晰,省略了多余的细节,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然眼构成画面艺术形象。
1908年马蒂斯公开表明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他说:奴隶式的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色彩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我没有先入之见的运用国用走罪县经承用学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他还说过: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们意味着脸袁比冲儿诉余从日常辛劳和工作里获得宁静。他称这种艺术为安乐椅式的艺术。
在野兽派销声匿迹以后,马蒂斯仍继续他的艺术探索。他为了研究人体借助于雕塑,他一生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在20年代之前曾采用各种自由手法创造一种新的绘画空间,还经历了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但他从未出现支离破碎的物象,他通过研究如何将物体几何化、简化。他在不改变观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有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
晚年的马蒂斯通过彩色剪纸来试验色彩关系。他的艺术达到极其简练,带有平面装饰性。然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超越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
《舞(第2号)》
马蒂斯的艺术风格是单纯、简洁、清晰,以线和色块构成艺术形象。
在这幅画中仅用三种色彩,即红色人体、绿色地面和蓝色天空。整个画面便是由这三种在量感和分布上平衡、和谐的色彩,与构成人物的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浑成一体,从而生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马蒂斯的色彩和线条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和谐、同时并进,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尽管马蒂斯声称他作画并不关心形象的含义,只关注色彩、线条和构图的美学意义,但在这幅舞蹈中通过对人体动势的描绘,仍然表达出对人生欢乐的赞颂。
《金鱼》
这幅画作于1912年,在画面结构和色彩的运用上明显地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他致力于追求富有力度的线条与鲜明色彩的协调。
画面以俯视角度布满构图,物象的配置、安排,线条的变化,色块的分布既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画家不是在抄袭自然而是在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仍然可见他对自然的细节观察和表现入微。他画出了鱼缸中红色金鱼漂游的感觉,透明的玻璃鱼缸由于光线的折射,从水面观察时与透过玻璃缸所见到的鱼画法是迥然不同的。
《国王的悲伤》
画题与作品本身对马蒂斯来说并无什么联系,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人们不必去顾名思义,应着意于画面色彩与线条的配置所显示的审美意义。
画面上有三个不同色块构成的抽象的类似人的形象,中间黑色块是个怀抱提琴的人物,是否是圣经中的大卫王在弹琴呢?不得而知。可见画家的目的是通过黑、白、绿、黄和红、蓝色块及线条的并置与对比,表达出自己愉快欢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