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介紹——野獸派先驅的弗拉芒克

​野獸派是二十世紀早期的藝術運動,強調純色彩和裝飾性二維藝術形式。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龍上,以畫家馬蒂斯爲首的一批前衛藝術家的作品在同一層展出。《吉爾·布拉斯》雜志的記者路易·沃塞爾,在那個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廳中央,發現馬爾凱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藝複興風格的小型銅像,不由得驚叫起來:“多那太羅被關在了野獸籠中!”

不久,這一俏皮話便在《吉爾·布拉斯》雜志登出,而“野獸主義”的名稱也很快被廣泛地認同。随着一個接一個驚人的展覽野獸主義的影響與日俱增,勢頭高漲了。這一初含諷刺意味的名稱,後來也逐漸失去了它的貶義。野獸主義畫家弗裏茨給野獸主義下的定義是:“通過顔色的交響技巧,達到日光的同樣效果。狂熱的移寫在火熱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論。”有人形象地将野獸派的畫稱作“一罐顔料掼在公衆的面前”。

野獸派最主要的代表畫家包括:馬蒂斯、弗拉芒克、德蘭等,他們三人在1905年至1908年之間的創作,均具有野獸派的特質,個性的表現極爲勇猛。此外,馬爾凱、盧奧、芒更、卡莫昂、杜菲以及荷蘭的唐元等也都是野獸派畫弊攔家。

野獸主義裝修風格

《叼煙鬥的自畫像》

今天我們就介紹野獸派領袖之一的法國畫家莫利斯•德•弗拉芒克。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畫家,其畫風激烈狂暴,用厚重的筆觸和飽滿的色彩,開啓了現代繪畫的道路,對西方繪畫的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影響,著有自傳《危險的角落》。

莫裏斯·德·弗拉芒克,1876年生于巴黎一個佛蘭德斯血統的家庭,父母都是音樂家。弗拉芒克自小跟着父親學習小提琴,音樂使他沾染了率真奔放的個性。他幾乎沒受過正規教育,16歲,他就離開了家庭,到外面去闖蕩。這時,他靠在咖啡館裏演奏小提琴維持生計。他還當過賽車手,這種職業,頗适合他那種騷動狂熱的性格。此外,給報紙寫文章,寫小說,也是他嘗試過的事情。

《布吉瓦爾的餐廳》

19歲時,他開始進修一些繪畫課程。23歲時,弗拉芒克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在巴黎去往服兵役的火車上,他遇到了一位胸懷大志的藝術家,也是弗拉芒克後來一生的摯友:安德烈·德蘭。在1900年結束了兵役生活之後,弗拉芒克立刻同德蘭在故鄉沙托合租了個舊餐館,把它當作畫室,共同從事繪畫的 探索 。二人一起創作、一起看展,德蘭還爲弗拉芒克的小說繪制插圖。白天,弗拉芒克埋頭繪畫、教授小提琴賺取生活費;晚上則繼續爲樂隊演奏。

其早期作品色彩鮮豔。在《夏都的住宅》和《紅樹》等作品中,他直接使用從顔料管中擠出的顔料,濃墨重彩地作畫。《紅樹》鮮明地展示了弗拉芒克繪畫的主要特點。前景上那一排粗大的樹幹幾乎占據了整個畫面,弗拉芒克用濃重黑線條勾勒它們簡括的形、既無體積的暗示,也無細部的刻畫,當然也沒有寫實性色彩。這些樹和環境,純然是平面化的,幾乎沒有西方傳統繪畫中引爲驕傲的三維空間效果,觀者隻能憑視覺經驗,推想景物的前後位置。

那些以遒勁有力的筆法,厚塗在畫面上的紅仔碧、黃、藍、綠、黑、白等純色,是以宣洩畫家主觀感受爲依據的。弗拉芒克的風格是激烈狂暴的,有如火山噴發的岩漿。在創作之際,他全憑自己的感覺和本能,像賽車沖刺一樣沖擊着他的畫布,他甚至無暇使用畫筆調色,直接把顔料管裏的純色抹在畫布上。

《橋》

1901年,弗拉芒克在巴黎一家畫廊裏看到了凡高作品展,那極富個性表現、大膽奔放的繪畫深深震撼着他,他立即愛上了這位現代美術的偉大先驅。受到凡·高榜樣的鼓舞,他和德蘭在沙托如癡如狂地投入創作,他的色彩變得強烈鮮明了,構圖處理和形象刻畫也更爲自由了。沒多久,他就把凡·高注重表現的風格推向更極端的地步,他的成熟期來臨了。後來經德蘭介紹,弗拉芒克認識了馬蒂斯,他從這位兄長那裏得到支持。同時,他的熱情,他的無畏精神,也讓馬蒂斯高興并受到鼓舞。在馬蒂斯的勸說下,弗拉芒克參加了1905年的野獸主義者集體大展示活動。租戚胡

《園丁》

《塞納河上的駁船》

一戰爆發後,弗拉芒克再次應征入伍,殘酷的戰争引發了這個不羁的畫家對世界的反思,駐紮在巴黎的他開始了詩歌的創作。戰後,弗拉芒克最終在巴黎西南部的一個小村莊定居下來,娶妻生子,直到1958年在此逝世。弗拉芒克在晚年的作品回歸了對大自然的觀照,他在外省的生活中将自我投入自然——人們從這一時期的畫作中看到的已是與早年風格全然不同、沉郁靜穆的鄉村風光。

《陽光普照的小鎮》

弗拉芒克拒絕彙入時代的洪流,也從未真正将自己歸類于某一派别之中。他在自傳《危險的轉向》中寫道:“知識扼死本能。我的努力方向,是使自己回到下意識裏朦胧睡着的各種本能裏的深處。這些深處被表面的生活和種種習俗淹沒掉了。我仍能用孩子的眼睛觀看事物。”繪畫對他來說是同時反叛自我和釋放自我的方式。

西

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開始形成,最初的前衛美術運動是“野獸來自主義”。“野獸”一詞在這裏是用來形容他們的繪畫作品中那令人驚愕的顔色,扭曲的形态,明顯地與自然界的形狀全然相悖。 在法國1905年的秋季沙龍展覽會展出了以馬蒂他般移苦戰依車上令斯爲首的九名青年畫家的作品,由于畫風令人驚愕,以緻輿論嘩然。評論家路易·沃克賽勒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繪畫作品中間有一件馬爾古所作的模仿意大利文藝複興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羅風格的作品,便随口說了一句:“多那泰羅置身于一群野獸的聚德者拉活界慢特包圍之中。”從此,這個畫家群體就被稱爲“野獸主義者”。
以馬蒂斯爲首的這群青年畫家不滿田序濟研是足于象征主義的神秘色彩,主張色彩的徹底純化,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現畫家的感情。表現感情是野獸主義畫家的宗旨。野360問答獸主義畫家弗裏茨給野獸主義下的定義是:“通過顔色的交響技巧,達到日光的同樣效果。狂熱的移寫主四均件醫翻降皮團普損(出發點是受到大自富滑再然的感動)在火熱的追求中建立激富擊放激米搞肉濟希寬起真理的理論。”
野獸主義的主要原則是通過顔色起到光的作用達到空間經營的效果,全部采用既無造型,也無幻覺明暗的平塗,手段要淨化和簡化,運用構圖,在表達與裝飾之間,即動人的暗示與内部秩序之間,達到絕對的一緻。馬蒂斯說過:“構圖,就是以裝飾方法對畫家林劃至動聽五精倒陽用以表達自己感情的各種不同素材進行安排的藝術。”野獸主義畫家們廣泛利用粗連感犷的題材,強烈的設色,來頌揚氣質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結構上的原則,不顧體積、對象和明暗,用純極肉則形楊單色來代替透視。馬蒂斯的老師莫羅曾對他說過:“你必須使繪畫單純化。”所以作爲野獸主義始終的代表馬蒂斯頑強地使色彩恢複它本來具備的力量,單純和表現的意義。
野獸主義自1905年發端到1908年已趨消沉,爾後由立體主義所取代界慢美羅望盟。 馬蒂斯 (1869-1954年)
亨利·馬蒂斯出生在法國北部小鎮卡托,逝于尼斯的西米亞茲。他是20世紀初最前衛的美術流派——野獸主義的領袖。
馬蒂斯早年從事法律事務,23歲改學繪畫,曾入朱利安美術學院師從布格羅,爾後進象征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莫羅對色彩的主觀見解對馬蒂斯影響很大,莫羅認爲“美的色調不可能從抄襲自然中獲得,繪畫的色彩必須依靠思索、想像和夢幻才能振連僅原呀計列沿獲得”。在他離開學校後又受西涅克的點彩派影響,同時吸收凡·高和高更所長,借鑒黑人雕城那塑和東方裝飾藝術,表現出對傳統藝術的徹底決裂。作品中體現了野獸派的美學觀念:即大膽的色彩、簡練的造型、和諧一緻的構圖以及強烈的裝飾性,形成了他獨特的畫風——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畫面簡潔、清晰,省略了多餘的細節,以單純的線條和色彩然眼構成畫面藝術形象。
1908年馬蒂斯公開表明了自己的藝術觀念,他說:奴隸式的再現自然,對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來解釋自然,并使它服從我的畫面的精神。色彩的選擇不是基于科學,我沒有先入之見的運用國用走罪縣經承用學顔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湧來。他還說過:我所夢想的藝術,充滿着平衡、純潔、靜穆,沒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題材。一種藝術對每個精神勞動者是一種平息的手段,一種精神慰藉手段熨平他的心靈;對于他們意味着臉袁比沖兒訴餘從日常辛勞和工作裏獲得甯靜。他稱這種藝術爲安樂椅式的藝術。
在野獸派銷聲匿迹以後,馬蒂斯仍繼續他的藝術探索。他爲了研究人體借助于雕塑,他一生創作了大約70件雕塑作品。在20年代之前曾采用各種自由手法創造一種新的繪畫空間,還經曆了短暫的立體主義時期,但他從未出現支離破碎的物象,他通過研究如何将物體幾何化、簡化。他在不改變觀點的前提下,将大塊的鮮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達到既富有裝飾性又具有空間深度的效果。
晚年的馬蒂斯通過彩色剪紙來試驗色彩關系。他的藝術達到極其簡練,帶有平面裝飾性。然而他的偉大之處正在于超越狹小的裝飾天地,從而創造了“大裝飾藝術”的概念。
《舞(第2号)》
馬蒂斯的藝術風格是單純、簡潔、清晰,以線和色塊構成藝術形象。
在這幅畫中僅用三種色彩,即紅色人體、綠色地面和藍色天空。整個畫面便是由這三種在量感和分布上平衡、和諧的色彩,與構成人物的富有節奏、韻律的線條渾成一體,從而生發出動人的藝術魅力。
馬蒂斯的色彩和線條既各自獨立又彼此和諧、同時并進,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盡管馬蒂斯聲稱他作畫并不關心形象的含義,隻關注色彩、線條和構圖的美學意義,但在這幅舞蹈中通過對人體動勢的描繪,仍然表達出對人生歡樂的贊頌。
《金魚》
這幅畫作于1912年,在畫面結構和色彩的運用上明顯地受到東方藝術的影響,他緻力于追求富有力度的線條與鮮明色彩的協調。
畫面以俯視角度布滿構圖,物象的配置、安排,線條的變化,色塊的分布既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畫家不是在抄襲自然而是在表現自己對自然的感受,仍然可見他對自然的細節觀察和表現入微。他畫出了魚缸中紅色金魚漂遊的感覺,透明的玻璃魚缸由于光線的折射,從水面觀察時與透過玻璃缸所見到的魚畫法是迥然不同的。
《國王的悲傷》
畫題與作品本身對馬蒂斯來說并無什麽聯系,它隻是一種符号而已,人們不必去顧名思義,應着意于畫面色彩與線條的配置所顯示的審美意義。
畫面上有三個不同色塊構成的抽象的類似人的形象,中間黑色塊是個懷抱提琴的人物,是否是聖經中的大衛王在彈琴呢?不得而知。可見畫家的目的是通過黑、白、綠、黃和紅、藍色塊及線條的并置與對比,表達出自己愉快歡樂的心情。

33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