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作品三部曲 [克里姆特与蒙克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的比较]
摘要:将克里姆特和蒙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因为两者都是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绘画艺术大师,两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以 “生命、爱情、死亡”为主题的相似题材的寓意性绘画,以及主题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特别是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都提供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本文主要对两人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进行解读,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研究两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进一步试图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关键词:克里姆特;蒙克;生活经历;艺术创作;
艺术形象的创造,是艺术家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的表现,如果没有进行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是创作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的。
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诸条件中,生活实践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1]
1 亲人逝世的影响
1.1克里姆特
1862年7月,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手工业者,家庭生活是相当贫穷的,同时家庭悲剧也接连发生:1874年父母的二女儿安娜在5岁时病逝,大女儿也患了精神病症,母亲因此长期处于忧郁之中。
1876年,14岁的克里姆特进入维也纳艺术学校学习,他的绘画才能在学校时就得到了展示,因为成绩突出从而获到一枚国家金十字勋章。
正如海尔曼所说:“这个年轻艺术家,很快就赢得艺术家、批评家和公众的认可,如果他继续原来的方向走并歼下去,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2]
1892年30岁的克里姆特,遭受了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的打击,弟弟恩斯特也是位出色的历史题材画家,他们共同建立艺术工作室,两人的感情,已超越血缘之情,更多的是艺术上的搭档。弟弟的早逝,直接导致克里姆特面对由死亡引发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是他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也是新的起点。在那以后大约五年的时间,因为过分悲伤的缘故,他几乎没有工作,深入简出,在1892—1897年期间,他只为大学绘画创作了一些素描草图,从后期展出的大学绘画造成的影响来看,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克里姆特对爱欲和死亡的思索。
1.2蒙克
1863年,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父亲是位贫民区的医生,家庭经济也很困窘。蒙克的少年是悲惨的,1868年,在蒙克5岁时,母亲因患结核病去世;1877年,年仅14岁的姐姐苏菲也因感染相同的疾病而去世;而与此同时,蒙克自己也染上感冒和肺病差点死去。父亲遭到家人相继去世的打击后,出现暴力倾向,晚年的蒙克在回首往事时说:
“疾病、发疯、死亡在我的摇篮上飘忽,终生被恶魔缠身。我老早便已心知肚明……地狱处罚有罪孩子的刑具是什么样子……在呵斥我兄弟的时候,父亲疯狂的暴力行为便出现了……”[3]
1889年蒙克父亲去世,1895年弟弟死于新婚后不久,眼见父母和手足的相继离世,蒙克的精神和情绪相继受到重创,死亡的烙印刻在他年轻而又敏感的心灵深处,并影响了他一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压抑又悲观的原因。蒙克自己说:
“童年时代,我失去母亲,我生病,为地狱的惩罚所威胁……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对我的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4]
克里姆特、蒙克有着相似的个人经历,他们都是由亲人的死亡,引起精神危机和艺术创新上的危机,从而引起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引发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转变,表现在画面上,则是绘画中的象征和隐喻,即作品的寓意性。
2 生命中的女性
克里姆特和蒙克,虽然在生命中不乏异性伴侣,但都终生未婚,下面分别就两人生则蔽羡命中众多恋人中的其中四位作大致介绍:
2.1克里姆特
2.1.1解放“束缚”的聪慧女子:艾米莉
对克里姆特来说,艾米莉是他的精神伴侣,艾米莉是克里姆特弟弟妻子的妹妹,在弟弟去世后,30岁的克里姆特担任起照顾弟弟恩斯特妻子和孩子的责任,,因为克里姆特凭借其艺术家的身份,是极具男性魅力的:“克里姆特以其纵欲与禁欲的混合性格,男性气质的外貌以及他的绘画天赋,对女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 艾米莉与克里姆特的恋情是极为特殊的,两人相爱却并未结婚,更多的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同时他们也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相互吸引和合作,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独立孙拍。
2.1.2激发艺术家热情的:阿德勒
当35岁的克里姆特第一次遇见阿德勒的时候,她还是个17岁的少女,她是和艾米莉完全不同类型的女性,阿德勒是来自维也纳上流社会自由主义的中产阶级群体,是世纪末女性的代表。克里姆特迷恋于阿德勒的这种女性气质,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始于阿德勒婚后不久,一直持续到克里姆特去世。两人的情人关系是公开的秘密,克里姆特与阿德勒的恋情,不同于与和艾米莉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而是基于本能欲望的相互吸引。克里姆特以她为模特创作了《朱迪斯1、2》,以及《达娜厄》。
2.2蒙克
2.2.1苦涩的初恋:米莉
当20岁的蒙克遇见了比他大两岁的恋人米莉时,她已经离过婚,并且是第二次结婚。蒙克极为敏感,每天都偷偷的跟踪她,两人之间分歧越来越大,分手是必然的,关于初恋蒙克曾在他的笔记中写道:
“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么深的一个印记啊!没有任何图画可以完全替代它,是不是以为她很美?不,我并不确定她是漂亮的,她的嘴很大,她甚至是冷漠的……是因为她得到了我的初吻和从我这里取得生命的香水!” [6]
2.2.2为爱疯狂的恋人:朵拉
34岁时,蒙克在奥斯陆举办的个人展览上认识朵拉,朵拉是挪威最大的酒商拉森的女儿,是一个美丽、诱人的女人,强烈的吸引着蒙克。随着交往的加深,朵拉渴望他们能够结婚,但因为在蒙克幼小时,父亲偶尔表现出的异常行为,还有妹妹劳拉的精神分裂症,这些都使蒙克害怕自己身上也流淌着他们相同的血液,还有就是害怕家族的肺结核会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恐惧驱使蒙克一直逃避婚姻。他们相处了四年,最后蒙克因无法忍受朵拉强烈的爱欲而提出分手,而朵拉竟拿出手枪以自杀相威胁,受惊的蒙克在阻止的过程中,因抢意外走火使他左手中指受重伤。在这次枪击事件里,人们谴责他逼得朵拉走投无路,蒙克脑海中时刻萦绕着这种指责,于是,他开始回避,每日借酒消愁,最后住进了哥本哈根的精神病医院。
克里姆特的一
居·克里姆特画《接吻》,由居·克里姆特创作,现藏维也纳奥地利美术馆。
接吻》几乎用的全是金色调,除了脸部、手部和某些细节与花纹外,其余空间全用金色作装饰,成为一幅工艺性极强的装饰画。这种表现形式已超出了油画的范围,差不多让位于工艺了。
《接吻》上的图案纹样也很独特,有一种介乎日本趣味与拜占庭趣味之间的混合味。画家长期来一直在色块、图案、装故王年析述自约饰线等方面不断地探索,转变手来自法,也从不满足于所获得的,但其探索的方向主要是东方的。画上一对情侣的侧部形象差不多就是日本浮世绘式的,使用了重彩与线描。 有人根据克里姆特一贯对性爱主题的关切,断定他正茶怎须井余专均的《接吻》上表现的是"色三区收树班情内容",并说,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研究,被画家用可视的形象符号描绘出来了。"人类创造的最早图案–十字形纹样就源于色情。……假如我们现代人出于内心冲动,而用色情的形象把墙壁涂画得乱七八糟,那他就是罪犯或是一个道德堕落分子。"(见1908年维也纳一位反对装解航帝州帮剧白饰主义,主张表现主义的画家阿道尔夫·鲁斯对克算粒里姆特的艺术的公开批评)又说,他的《接吻》之所以被检查官通过,并为观众所接受,乃是被画上布满的金、银的装饰色彩所迷惑了。
克里姆特的艺术的复杂性就在于此。不可否认,画家在表360问答现女性的主题上有性的课题,但如果把装饰纹样也牵强地比作"色情"符号,把迅古尔十字符、方形、螺旋原苦八没害声同落落形等带有始前人类的性神秘意义的符号,用于现实生活,这在19世纪末是否符合实际,是值得怀疑的。尽调断已掉安刘还裂管弗洛伊德也把十字形的"直"看作男性符号,"横"象征女听因创选夜性符号,可是这种符号在现代人的心理反映中,即便学问系杨益件章己季气好热再深的人,也不会联想到"性"。它已不存在实际的心理效果,因而也没有这种感染力。克里姆特使用这些抽象符号,完全采自东方艺术。这和他一贯喜爱东方美术的质朴性有关,决不意味着代表什么"性"与"色情"。
另外,人们习惯把克里姆特在画上大量使用金、银箔作装饰的作品,集中称之为"金色时期"。这个时期,他的一些作品上的图案装饰越来越多,以致妨碍了油促河画本身的性能,如他于1914年画的那幅肖像《伊丽莎白像》,在富有变形趣味的、以线条为主的妇女全身肖像的背景上,画上了许多从中国18世纪景德镇彩绘瓷瓶上摹下的古代历史人物(这一类瓷器尤以乾隆时期最多产,并出口到欧洲各国),显然是一种无理性的拼凑。
克里姆特的绘画风格,史称为"装饰神敌月照象征主义",带有浓郁的伤感情调。所谓伤感,即他的主题总不大明朗,反映着画家在探索人生种种难以遏止的欲望宗适转中的苦闷。这是北欧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日耳曼民族素有严肃、深沉和富有哲理性的穿输向式确军国精神,我们从16世纪德国的丢勒等的作品中可以见到这种精神。有时,这种象征主义艺术还掺杂着神秘主义。"维也纳分离派"就是1进构9世纪末奥地利最重要的述杨块象征主义派别之一,克里姆特属于这个"分离派",但他的象征主义与众不同,他十分强调东方的装饰趣味。这幅《接吻》即是典型的画例。
克里姆特有几幅表现爱情主题的油画,如《满足》、《爱情》以及这一幅《接吻》等。这些画上所体现的受情总是伤感的,哀愁的,而不是欢快的,甚至让人从中体察到某些颓废色彩。如他在1899年画的那幅《真理的女裸体》就给人以色欲的印象。在壁画《满足》与《接吻》中,他的风格与以前有所不同,渗入了大量装饰要素,当壁画完成并安装在墙上时,还用白色大理石作衬料,用贵重的镶嵌,包括金、银、铜、珊瑚、螺钿等名贵材料,在一些纸本画稿上,画家大量用蛋彩、金银箔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