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诺舒尔茨鸟赏析?
比喻连绵不断的比喻,一个套一个,一个接一个,而其比喻也很有意思,把没有生命力的,比喻成有生命的(椽梁比喻成肺),比抽象的比喻成具体的(寒冷无聊的日子比喻成坚硬陈年的面包),把大的比喻成小的(大地上的雪景比喻成桌布)。刷新平常的认知。这些比喻和形容词的使用,富有色彩和画面感,像是一幅油画展开在人面前,舒尔茨本身是个画家,从这里就有所体现。我们中国的传统小说是不太常用也不善用比喻这种修辞的,甚至古代的诗歌偶尔用了比喻也会拿出来特意分析,作为佳句。不是说比喻这种修辞很高级,我们有别的许多修辞方式,但洋为中用,现在看来,至少我们杂志的小说稿子好像在这方面也比较缺乏,其实也是敏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一种缺乏。父亲形象在这篇小说里,父亲养鸟,而且是大型鸟类,不是一般消遣生活、闲情逸致的那种小爱好,也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生命热情的一种投入。父亲的世界是人性和自然野性的融合,在无聊寒冷的生活背景下,他全身心投入这个理想的世界,而与现实世界隔绝,直到被象征着野蛮现实的阿德拉给毁灭。我发现,父亲这个形象普遍存在于青年作家的小说中,大概父亲是一个走向成熟的人观察人生、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作家的追求、意识和觉醒在父亲这个角色身上都有投射。作家笔下的父亲,有专制的,有严厉的,有愚昧的,有父爱如山的,大多是基于父子关系来描述,《鸟》却是把父亲作为一个独立的角色来写,这也是对一种人格的尊重,虽然故事比较简单,但是读到最后,会对人物产生一种同情,对生活的无奈有多一点的理解。
山水画和油画中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点
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虽然在题材上相同,最明显的差别是画种不同,一个是水墨,一个是油画。另外,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理想和不同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具体来看有以下三点:一、观察方法不同1、西方风景画采取定点观察、焦点透视定点观察,如是再现2、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为散点观察、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搜尽奇峰打草稿”二、表现手法不同1、西方风景画因为观察方法的原因,在空间表现上呈现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另外也很注重光的运用;①西方风景画要真实的再现自然,不能忽视“光”的因素,有了光,便有了体积,有了色彩。风景画的创作始终围绕自然的色彩展开。②笔触水纹2、中国山水画在空间表现上采取“三远法”与“虚实相生”。①所谓“三远”是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②中国画家用画面中的描绘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次变化,一层层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若实,近则虚。【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③色彩方面,中国画使用的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随类赋色,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水纹三、审美观念不同1、西方风景画追求如真如幻视觉美景;《干草车》康斯泰伯尔2、中国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画家在山水画中,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意境就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高度统 一,即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简言之:意境是有情感的画境。总体上来说,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观察、表现、审美理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西方风景画是写实和理想的,画家们以镜子为师,以色彩为灵魂,崇尚科学,客观写实;中国山水画是写心和诗意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出应然的美景,同时以笔墨为核心,宗法哲学,主观写心。两者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天地之大美。